古代皇帝很早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建好了会自己去参观验收吗?去了不是不吉利吗?

江湖行人1


古代皇帝一般登基之后就开始选择陵址建陵,而且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号工程,所用人力物力均耗费巨大。我的家乡就在遵化东陵,清代皇家陵寝地之一,我就以清代的皇帝陵寝为例给大家聊聊清代皇帝陵寝从选址到建设陵寝的过程。


▲清代地宫结构图

具体咱们以乾隆皇帝的裕陵为例,乾隆皇帝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准备选择万年吉地,之前由于雍正皇帝另在保定易县建陵,导致乾隆皇帝选择陵址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定下昭穆制度,决定在东陵陵区内选择陵址建陵。然后就选派精通堪舆之术的官员在东陵范围内选择陵址,风水官员们经过详细的勘察后向乾隆推荐了顺治孝陵西侧的胜水峪作为万年吉地。风水官员是这样说的:“查看胜水峪。地傍祖陵。土色细润。自属吉壤。请俟谒陵时阅视。”乾隆收到风水官员的奏折后决定陵寝就选址在胜水峪,并且要在去东陵祭拜先祖时亲自看看这块万年吉地。而同时也开始准备建陵所需的各种物料,如砖石木等等。

▲孝贤皇后像

乾隆七年命工部尚书哈达哈和属下两工部侍郎、左副都御史德尔敏总理监修万年吉地工程。乾隆八年正式开工经过长达九年的建造于乾隆十七年竣工,共耗费达白银203万两。而陵寝竣工后即马上将已经停灵近四年的孝贤皇后葬入裕陵地宫,而且乾隆皇帝对孝贤皇后感情极深,亲自送皇后梓宫入葬地宫,清实录里是这样记述的:“上临享殿,奉移孝贤皇后梓宫。安地宫。上亲奠酒。”这里说的“上”就是皇帝。

▲乾隆皇帝裕陵图

以上就是乾隆裕陵的建造过程,可见陵寝选址是皇帝亲自定夺的,而且还会亲自去查看地形,包括之后的咸丰也曾亲自查看风水官员举荐的几处万年吉地。定下陵址后,选派监修大臣开始施工,建造完毕后清代皇帝都会借谒陵之机亲自查看一番,这其实算不上验收,说参观更合适一些。而且从乾隆亲自送皇后梓宫安放地宫来看,清代皇家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这个忌讳,道光皇帝也曾到自己陵寝地宫查看进水情况,而慈安慈禧太后也曾阅示过自己已经建造完工的陵寝。

另外再说一下陵寝工期,并不是有的人说的那样皇帝不死工程不能完工,至少清代时期没有这个规定,清代有的皇帝死时陵寝还未建造或者未完工如同治、光绪,而有的死时陵寝早已完工很久如康熙、乾隆等。


孤竹公子


当然会去参观啊,著名的宅男皇帝万历皇帝就去参观过自己的陵墓。

万历皇帝的陵修得很早,在他二十岁时就开始修了,总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而万历皇帝在位时间极长,所以有大把的机会去看自己的陵墓。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对这个场景就有生动的描写。去之前,先由礼部拟定顺序,因为万历的定陵跟其它陵在一块,那都是列祖列宗,而且万历也不是打着看去看自己陵墓的旗帜,那样说起来确实不吉利。所以,他号称是谒祭。就是给列祖列宗上香,顺便看一下自己的陵墓。那一路上就要做好安排,哪些陵要皇帝自己去祭,哪些是附马们代为祭祀。

出行那天,全北京城就要戒严,城门除了武将,还要有特派文官一同把守。

出门的除了皇帝还有皇后皇妃以及文武百官。沿路还有休息站,一般就在佛寺里。这不比现在,要去定陵开个车两小时就到了,当年可是大任务。

去的时候,地方上的官员还要出来迎接,万历皇帝照例要免他们一年的赋税,见了皇帝红包总是要封一个的。

万历皇帝生平不出北京城,但就是这个陵墓,他喜欢去,隔三差五就想出去玩。文官还不让他去。

那么,去看自己的陵墓吉不吉利呢?

这个不好说,反正这个定陵当时定的时候就闹过风水的问题。

当时钦天监定了三个地方,分别是:形龙山、小峪山、石门沟。

先是石门沟就被排除了,因为这个地方“坐离朝坎,方向不宜、堂局稍隘。”

剩下的两个地方都不错,形龙山“形如出水莲花,案似龙楼凤阁,内外明堂开亮,左右辅弼森严,且龙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关阑,诸山皆拱,众水来朝,诚为至尊至贵之地”

而小峪山是“主势尊严,重重起伏,水星行龙,金星结穴,左右四铺,拱顾周旋,云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取坐辛山乙向,兼戊辰一分。”

最终是定了小峪山,也就是现在的定陵,还把名字给改了,叫大峪山。

动工之后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在施工地挖出了一个大石头。这个石头的位置正好是设计时放棺椁的地方。中国人讲厚土,土越厚越好,结果宝床这个位置无土,而是大石头,这当然是风水大忌。

这个事情出来后,言官纷纷弹劾主管部门领导礼部尚书徐学谟。逼得徐学谟直接下岗了。而大家趁胜追击,弹劾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因为徐学谟是申时行的亲家,又是他提拔上来的。这时候,万历皇帝说了一句公道话:阁臣是佐助政务的,又不是风水先生,大家就别闹了。

万历不但帮了申时行,还决定就是这个位置不动了。

后面,定陵已经修好了,还有人认为选错了。比如刘伯温的十一世孙刘世廷就上书说这个地方不是真龙穴。但万历也不听啊。

现在,这个定陵也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帝陵。原因大家也知道,定陵在郭沫苦的主持下被发掘了,这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那个挖出过大石头的龙床上面的大棺材也被扔下山,万历皇帝的尸骨也被毁了。

难道真是风水问题?这应该不是哈。这都是乱力怪神,大家不要信。


脑洞历史观


古代皇帝基本上在自己登基之后都会开始叫人去准备自己的“身后事”。这在民间来说确实不吉利,一个人还健在,就着急为他准备“身后事”,这肯定是不吉利的。但是这对于皇家来说,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了,这也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皇陵的选择关乎到国家的命运走向,这也就是所谓的“龙脉”。当然了在,这显然是一件迷信的事情,但是皇帝们就是这样思考的。

在清朝的时候,皇帝们登基之后,就要开始着手于皇陵的选址已经建造,毕竟皇陵规模浩大,所以只有提前建造好。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龙脉。新皇帝登基之后,意味着龙脉就传到他这儿了,所以他必须延续下去。

而皇陵最终的选定位置,也被称为“万年吉地”。一般来说,宫里面都有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的官员,但是有时候皇帝们也不太放心官员们做事,所以都会选择去实地考察一下。但毕竟直接去的话不方便,于是便都会借着去拜谒祖陵之机,顺便去参详一下自己的万年吉地。嘉庆、咸丰、慈禧就是这样的。

当地址确定下来以后,便要开始动土建造了。建成之后,皇帝们基本上也和考察时是一样的,都是借拜谒祖陵之机,去参详一下。

其实这对于皇帝们来说本身也没什么,老祖宗是这样做的,自己也是见怪不怪的。再说皇陵不仅是皇帝的墓穴,还是这个国家的龙脉。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生死已经和国家的兴衰连在了一起。

但是这些所谓的皇帝为自己建造气势磅礴的皇陵,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


圆哥说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修帝陵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虽然古代皇帝天天被人叫万岁,可是谁都知道万岁基本是不可能的,当然,他们心里还是有那个希望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皇帝花费巨资求仙访药炼丹了。

中国古代厚葬之风盛行,身为一个皇帝,其陵墓也必然要配得上他尊贵的身份,所以当然是越奢华越气派越好,但是这样的陵墓要是等皇帝死了再修,以古代的生产力,估计第二任皇帝死了都不见得能修成。所以必须要提前,而且古代人都相信身后事,陵墓是他死后的居所,怎么能不重视呢?

秦汉时期皇帝继位一年后就开始修陵,而且皇帝没死陵墓不能停修,要不然皇帝活的好好的你把陵墓修好了,对皇帝说声欢迎入住那像什么话!所以秦汉时期的陵墓是不会说修好了等皇帝去验收,他们就不敢修好。

秦汉唐的陵墓一般规模都非常庞大,里面非常奢华,以秦皇汉武的陵墓为例,秦始皇陵光外围的兵马俑坑就把地球震惊了,那陵墓里的东西还不得震惊太阳系呀。汉武帝的陵墓被赤眉军给挖开,数万人运了几十天,里面的陪葬品尚不能减半《后汉书》。

宋朝的陵墓皇帝也没法去验收,宋朝皇帝都比较节俭(除了徽宗),他们反对铺张浪费,对于死后陵寝那也是必须得皇帝死了之后才能开始修,半个月之内修好,薄葬。

而明清时候一般上会规定陵墓的规格,制式,修好了就停工,皇帝偶尔也会去看一看,万历,慈禧等都去看过自己的陵墓。


守仁读仁


修建皇帝陵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仅仅是皇帝本人的事情,更是事关整个封建王朝的大事,所以在皇帝继位后,就开始着手谋划修建自己的陵墓,之所以为什么这么早就启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明十三陵

【一】帝王陵墓规模之大,要求必须提前谋划。古代帝王的陵墓可不像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坟墓那么简单,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陵墓整体分两大部分,地面之上和地面之下,地面上要建有神道、正殿、配殿等等一系列建筑,陵墓越大地面上的建筑就越多。地面之下要建有地宫,一般都要向下挖几十米,在地下建造地宫,而地宫的规模也不小,再说古代那个时候工具也不行,这些都决定了皇陵必须要提前修好,而且不只是提前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清东陵

【二】陵墓的选址风水工作。皇陵位置的选择是有很大的学问的,这就要以风水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帝王陵墓的风水直接决定了子孙后代能不能稳坐江山,能不能永久保持富贵荣华,当然这是他们自我迷信的看法,所以,在决定建造陵墓的时候,皇帝都会委派自己非常信任的大臣和出名的风水大师一起,到首都附近寻找风水宝地作为陵墓修建的位置,而这项工作是非常漫长的,短的有几年,长的甚至是三四年,咸丰帝打算建陵墓的时候,地址选择就花了四年的时间,这也是提前修建陵墓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乾陵

【三】资金的问题。王朝处于繁荣的时候还可以,但是大多数封建王朝的财政都不是十分充裕,而皇陵的修建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一般都是几百万两银子的支出,而如此庞大的支出短时间是难以筹集的,一年国库的收入才能有多少,所以,早启动,整个建设工程持续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可以缓解国库的压力,确保皇陵的建设。

实际上,在从打算建设皇陵伊始,一直到建设完成,皇帝一直都参与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址。大臣选好建造皇陵地址后,皇帝要亲自到现场查勘,如果皇帝看中那就万事大吉,如果看不中还得继续寻找风水宝地。

2. 规划。皇陵规划图要最终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实施。

3. 建造监督。建造过程中,皇帝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视察,而且建造完成后,皇帝也会来到现场查勘,如乾隆的裕陵自乾隆八年开始修建,一直到乾隆十七年建设完成,乾隆非常高兴,亲自去限产验收,打算将自己心爱孝贤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葬进地宫,但是当乾隆进入地宫后,却发现地宫渗水严重,地宫里全是水,这让乾隆勃然大怒,下令彻查和整改。

4. 会亲自到地宫中放置陪葬品。毕竟地宫就是自己死后的安息之地,所以,对于地宫中的一些陪葬品和如何摆布虽然有一整套的固定格式要求,但是皇帝自己还是会去地宫来指导检查提出自己的意见。别的不说,就说晚晴的慈禧太后,一生极度奢华的女人,她对自己的陵墓修建就煞费苦心,每年一到清明节就要到陵墓建设现场查勘,尤其是要往地宫的金井中投放宝物,在慈禧的授意下一共向地宫的金井里先后六次投放宝物,而其中四次是她亲自来投放的。

所以说,皇帝虽然都忌讳说死,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清楚,从生命角度来看,他们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所以到自己的皇陵,或者地宫之中去视察根本也不存在什么忌讳,毕竟他们认为自己死进驻地宫,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享受荣华富贵而已。



当然回去提前看一下的,不然怎么知道修建的合不合自己心意,风水是不是足够完美。

尤其是明清皇陵,皇帝们更喜欢去实地看一看。

明成祖朱棣在修建长陵的时候,提前到十三陵地区亲自查看过,并且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寓意为“与天同寿”。

就这样,十三陵才确定下来。

后来,好多皇帝都以拜谒皇陵的借口前去查看自己的陵寝。

比如明朝著名的万历皇帝,28年都不上朝,但是在观看自己的陵寝这一块,可是相当有精神,劲头很足,三番五次都想要去看看。

这个陵址就是他亲自确定的,并且改小峪山大峪山。后来,在宝床之下挖出了大石头,即使有人认为此地风水不好,万历皇帝也没有在重新选址,可见他对自己选择的陵址多么满意。

清朝时期,顺治的孝陵也是自己选好的地方。

满清入关以后,有一次顺治皇帝和众人出门打猎,来到了遵化地区。

顺治看到此地王气葱郁,边说此地可为朕之寿宫,后来抛下玉扳指,扳指停落至处便是正穴,后来随行人员赶紧在扳指中间插入记号。

后来此处就是顺治的金井之处。

皇帝去看一看自己的万年吉地是在平常的事情。


观复一鉴


长生虽被帝王所向往,奈何长生无望,故而帝王回到现实中,考虑自己升天之后的问题。

何谓不吉利?

正因为知道长生是个美好的追求,很多皇帝在即位之后就开始下令修建自己的陵墓。若是觉得自己去现场考察就是不吉利?那么一即位就修建自己的陵墓不是更不吉利?这不是在隐喻咒自己早死吗?但这也只是现在我们的一厢情愿的认为而已。

皇帝即位之后立马动手修建帝陵也是皇权的象征之一,帝陵的修建不仅有些有着战略考量,也有着昭告之义,并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问题。连秦始皇那么想长生不死的人都早早就在修建陵墓了,若是真的觉得不吉利,秦始皇会去提前修这个吗?

为什么要提前修和自己视察

那么皇帝为什么要提前修自己的陵墓呢?首先帝陵这么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皇帝为了在自己驾崩之后能尽快的入土为安,那么必须得提前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有些帝陵还可以有战略意义。

修建帝陵的标准之一就是事死如事生,皇帝生前享受的,那么死后亦在享受着。为了保证达到自己在死后能享受到这一切,古人又没有视频监控等这些手段,只有亲自去自己的陵墓看看才能知道工匠们有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在办,并且工程进度到了多少等等。


越是想厚葬自己的皇帝就越会提早然后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建造自己的陵墓,这些是几年到几十年的大工程,除非匆忙建造一个不合自己标准的陵墓。哪个皇帝会因为吉利不吉利的问题让自己很晚才下葬或者葬到匆忙建造一个不合自己标准的陵墓之中?故而是否吉利的问题在入土为安以及自己的帝王标准面前当然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淡看天上月


皇帝们修陵寝,好比盖另一个世界的房子,非常的重视,小到用料考究,大到布局设计,皇帝都要亲自过问,甚至参与其中,临竣工自少不了参观验收。不过皇帝一般从登上宝座起就开始修建陵寝,一直修到死才算完工,因此在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好。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事情,而死是永远的长眠,自然马虎不得。


以秦始皇为例,13岁即秦王位,随后就开始了陵寝的修建,到他去世时,已经修了37年之久。如此长的时间跨度,要说秦始皇没有参观过自己的陵寝是不可能的,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陵寝修的好与否,只有自己亲眼见了才算。既然是为自己将来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质量而把关,所以就不存在吉利一说,万一被人糊弄了怎么办?

历史上,除了秦始皇陵就属慈禧的轰动了,秦始皇陵因神秘莫测而让人无可奈何,慈禧陵寝是因陪葬品的奢华而惊艳世人。史书上虽没有秦始皇参观自己陵寝的记载,但这肯定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历史上确有慈禧参观自己陵寝的记录。

在慈禧的棺椁底下,专门有一个存放宝物的“金井”,据说放的东西越是珍贵,就越能得到上天的庇佑,而不被盗。当然这些宝物有专人陆续的存放,但是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敬意与信任,一般墓主人需要请手放置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宝贝。于是在陵寝将要大功告成的时候,慈禧就亲自光顾了自己的陵寝,并将最心爱的一串手链放入金井之中。



不过,后来慈禧后悔了,因为手链是从三江流域挑选的上好珍珠制成,不仅个大,而且晶莹圆润、光彩夺目。慈禧从得到这件宝贝起,就爱不释手,如今放了墓里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甚至产生了失落和惆怅的情绪。

后来的某一天,慈禧专门为外国政要的夫人举办了一场宴会,为了抢风头,慈禧就派人将手链取了回来。但后来她那件心爱的宝贝并没有随她下葬,而且消失的无影无踪。至于流落何方,无人得知。不知道陵墓的被盗与取回手链有没有关系。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带上我去串门儿,一些老人家往往会在堂屋放置一口硕大的棺材。从棺材盖及侧面的横面上看,厚度足半尺有余,一种厚重感让人备感压抑,然而这也许才是老人心里最舒适的尺度。那时候,年幼的自己就相当疑惑,棺材不是放死人的东西么?放在家里吉利么?其实现在想想,正是有那口棺材放在家里,老人的心里才踏实。



话题虽然扯的有点远,但道理是一样的,切身利益的东西,就没有吉利与否一说。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更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讲究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我在以前的问答中,也提到过古代墓葬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更愿意换一个角度来说明一下,古代皇帝究竟会不会参观他的墓,果真去了又会不会觉得晦气呢?

古代往往把身后之事看的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自己的墓葬,非常重视,因为重视,所以自然要关注自己墓室的进度,甚至还会参与到墓室设计之中。

这其实对于很多皇帝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没有太多忌讳,而且,也没觉得晦气。

为什么不觉得晦气,我觉得,原因应该包含了以下几点:

第一、是皇帝自己想要建设墓地,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皇帝既然重视,就会持续的关注这些墓室的进度,晦气这东西,属于是一种心理暗示,皇帝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晦气。

而且,反而认为,自己能够建设自己的墓室,让百年之后,能够依然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一种成就感,更是一种荣耀,当然不会感觉到晦气。

既然皇帝都不觉得晦气,要是有哪些不长眼的大臣说了一些晦气话,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晦气。

第二、从风水学以及中国长久以来的阴阳学说看,凡是被选定为墓地的,尤其是被选定为皇家墓地的,必然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在风水学中,很讲究风水宝地,认为这样的风水宝地,不但可以养人,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地方参观,非但不会产生晦气,反而会得到来自上天的眷顾。

而从阴阳学角度来说,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古人最讲究阴阳调和,所以,在选择阴宅墓地时,都会选择一些阳地作为选择,而阳地的判断,一个最直观的标准,就是山南,水北,这些地方就是阳地。

所以,买房子的时候,坐北朝南,就会卖的好,因为这样的宅子,通风采光都很好。游览过十三陵的都知道,十三陵是很少见的风水宝地,这个地方北东西三面环山,就像是一把龙椅,而十三陵在其中,恰恰应了山南水北这样的要求。

为什么要把陵墓修建在阳地呢,这就是阴阳调和的学说。墓地,是阴宅,阴宅要是放在了阴地,那就是阴上加阴,至阴之地,不是风水宝地,而是养煞之地,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陵墓,或者自己祖先陵墓放在那里,用一些封建迷信的观点来看,把坟地放在这样的至阴之地,是要倒霉几代人的。

第三,是对建造者的一种监督。

皇帝最怕死后被盗了墓,事实上,中国的皇帝,包括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皇帝,没被盗墓的少之又少,所以,被盗是正常,不被盗那是非正常。所以,如果没法掩盖墓地的位置,好歹掩盖墓室的位置,让盗墓贼进不了墓室,也是好的。

而这些秘密,都在那些设计者和进入墓室的工匠身上,按照简单粗暴的手段,那一定是在墓室干完以后,解决了一些核心人物。

但问题是,这样大的墓地,绝对不是随便谁能设计制造的,如果把这些人都杀了,以后谁还敢帮自己的儿孙建造墓穴。

所以,倒不如拿钱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老老实实,别多事。这种工作,肯定不能让别人来,只好亲力亲为。

所以说,古代皇帝会参观自己的墓地,不会觉得晦气,相反,还会觉得很得意,很有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