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一刀切”須下“細功夫”

在重汙染天氣狀況下,對一些企業實行停產限產措施,是特定時間段內改善空氣質量的一種必要應急措施。但是,一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大而化之搞起了簡單粗暴的“一刀切”,長遠來看不但無效反而有害。只有對落後的發展理念、生產方式進行“外科手術”般的精準治理,切去造成環保問題的病灶,更多的綠色高質量的企業才會茁壯成長。

近日北方多地遭遇冷空氣活動,一些地方開始提前供暖,採暖與環保能否兼顧的話題再一次受到人們關注。前不久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電視電話會議指出,做好下一步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準確把握形勢,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加註重精準施策,不搞形式主義,不搞“一刀切”。

在重汙染天氣狀況下,對一些企業實行停產限產措施,是特定時間段內改善空氣質量的一種必要應急措施,初衷是顧全大局,效果也顯而易見。但是,一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大而化之搞起了“一刀切”,將很多環保裝置一流、汙染排放達標甚至優於國家標準的企業也列入應急管理。更有甚者,平時不作為、急了亂作為,對沒有汙染排放的製造類企業也停產限產,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情況。

因此,在環保應急中搞“一刀切”不是嚴管,而是亂管。與此相對立的另一個誤區,則是重新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去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多次明確禁止“一刀切”行為,並出臺了專門意見。但不少地方在落實的時候,又當起了“歪嘴和尚”,曲解上級精神:既然要求不搞“一刀切”,那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一刀都不切”。一些地區空氣質量出現反彈惡化,正是這種“念歪經”的行為所致。兩種極端做法,本質上都是形式主義,是懶政、怠政、庸政行為。

百姓要藍天,企業要掙錢,並非是“有你無我”的對立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機體。打贏藍天保衛戰,是為了滿足群眾對美好環境質量的需求,更是促進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動力。從長遠看,天空要徹底變藍,必須要讓企業變得更綠;企業只有變得更綠,才能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浪潮中變得更強。

立足眼前,則需要牢牢把握不搞“一刀切”的前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加註重精準施策”,只要下足“細功夫”,做出精管理,樹立綠導向,不僅會有好空氣,還能催生更多好企業。今年以來,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提出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對納入正面清單內的企業實行差異化管控,加強幫扶服務,優先保障生產。在河北省11月初啟動的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中,1640個納入清單內的項目(企業)在滿足環境管理要求基礎上,享受到了“不停產、不限產、不檢查、不打擾”的待遇。

河北探索的正面清單監管制度,有利於兼顧環保應急管理生態效益和企業正常生產經濟效益。首先,用嚴格的考核指標體系,檢驗企業環保成色,應急管理不停產,本身就是一種正向激勵機制,將優質企業納入清單,可以樹立起揚優抑劣的綠色導向。其次,用不斷完善的制度體系,有效約束環保監管中的不作為、亂作為,大大壓縮了人為“放水”的暗箱操作空間,用制度明確責任、落實責任。第三,用動態管理的模式,明確了正面清單並非“免死金牌”,優進劣出的規則,既讓優秀企業時刻緊繃生態環保這根弦,從而精益求精追求綠色生產,也為不達標的企業或者有缺陷的企業樹立起環保標杆,明確了改進方向。這一正面清單監管制度,未必適用於所有地區,但這種精準施策的理念值得提倡。

事實證明,環保“一刀切”簡單粗暴,長遠來看不會有效,只是暫時遮蓋了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必須受到整治。但如果“一刀都不切”,只能是養癰遺患,將環保欠賬越拖越多、汙染的包袱越來越重。只有對落後的發展理念、生產方式進行“外科手術”般的精準治理,切去造成環保問題的病灶,更多的綠色高質量的企業才會茁壯成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