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後,央行“降息”了

11月18日,中國央行公開市場今日將進行1800億元人民幣7天期逆回購操作,今日無逆回購到期,當日實現淨投放1800億元。

重點來了:央行下調7天期逆回購利率至2.5%,此前為2.55%。

在11月5日,央行調低一年期MLF利率之後,央行再度調低7天OMO利率,大超市場預期。

為什麼說超預期呢?

實際上,四季度以來資金面有兩個特點:

1.交易所回購利率一直很高;

2.銀行間回購利率波動幅度較大,價格也偏高;

3.商業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節節走高。

這一方面說明非銀的槓桿仍然比較高,畢竟交易所回購有一部分是從銀行間轉過來的,另一方面也說明,央行並不希望資金面過於寬鬆。

雖然央行調低了MLF利率,不過沒有調低7天OMO利率。因為這兩個利率指標意義不同,一年期MLF現在是LPR的基礎利率,在貸款基準利率全面轉向LPR的情況下,MLF利率實際上是聯接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的利率,但是7天OMO利率更多的是金融機構之間拆借的基準利率。

銀行間以DR007為標準,10月份以來29個交易日,有23個交易日DR007加權利率高於2.55%(目前央行7天OMO利率),當然,儘管價格偏高,但是一線的交易感受不到緊張,這種價格高,借的到也出的掉的局面是央行願意看到的。

而且,2019年以來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央行對資金面的調控越來越精細和純熟。

 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後,央行“降息”了

從7天OMO利率和DR007的圖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之前,DR007要麼上躥下跳,要麼長期偏離,2019年之後,就老老實實以OMO利率為中樞小幅波動了。

20日即將公佈的LPR,如果沒有意外肯定會比之前的利率要低。

這實際上造成的結果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機構融資成本。

調低MLF利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目前央行的目標,但是調低7天OMO利率並沒有這個效果,反而有可能讓金融機構加槓桿。

這與目前央行逼金融機構去槓桿的精神背道而馳,央行在去槓桿和防風險之間走鋼絲。

既要讓金融機構去槓桿,也不能因為去槓桿造成金融體系的風險。

央行現在就像在乾燥的草場邊埋鍋造飯,既要把飯做熟,也不能讓火星跳到草場上引發火災。

所以,從去槓桿的角度看,央行不太會讓資金面過於寬鬆,從防風險的角度看,也不會讓資金面過份緊張。

這就是上有頂下有底的利率走廊。

而且,央行在11月16日發佈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儘管在內容上刪除“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但是仍然強調“不搞大水漫灌”,而且,央行在貨幣政策報告裡,著重強調了注重預期引導,防止通脹預期發散,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也就是說,央行在貨幣政策報告裡,從流動性到對通脹管理,給大家的預期是偏中性的,對貨幣寬鬆的預期,並沒有給很高。

所以,11月18日的降息,給了大家一個驚喜。

央行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兩次降息呢?

我想是從央行的層面來看,經濟數據可能太差了,在通脹和增長面前,保增長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最近豬肉批發價格已經連續5天下降了,通脹的問題暫時性緩解。

財政刺激既然已經開始,貨幣政策刺激也應該跟隨,所以,調低利率是應該的。

那麼這是不是開啟了新一輪降息週期呢?

我認為還是要看進一步的通脹數據和經濟增長數據。

從我個人的觀點看,經濟增長數據肯定會進一步下行,但是如果通脹數據超預期,會掣肘貨幣政策,影響貨幣寬鬆的進程。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債券市場已經具備投資價值了。

 強調“不搞大水漫灌”後,央行“降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