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已风光不再——记述那些渐行渐远的通讯工具

它们已风光不再

——记述那些渐行渐远的通讯工具

温 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春望》的名句。句中的“烽火”,是古代传递战争讯息的工具。史载,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竟下令点烽火,诸侯见狼烟起,纷纷带兵赶来,爱妃见状,果然一笑。在几次戏弄诸侯后,敌军真犯,再点烽火,无人救应,周幽王被杀,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笑话。而“家书”是从古到今家人之间互通讯息的工具。但一封信少则要几天,多则数月甚至经年,才能收到。随着电的发明,人们的通讯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各种通讯工具不断涌现,又不断被替代。正如《红楼梦》中甄士隐所云“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数年风骚。本文将和朋友们一起回忆一下曾风光一时,却又渐行渐远的几种通讯工具。

手摇电话机

电话机是美国人A·G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1878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的通话效率大大提高。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电话机上带有摇把,通过摇动发电而发送呼叫信号。入伍之前,我曾在公社邮电所工作过,当打电话人发出信号后,我值守的总机(人工交换台)上对应的金属牌会落下。我则抽出对应的插头插进金属牌下小孔,问清受话人后,将同一组的另一根插头插到受话人电话机所对应的插孔中,双方可以通话。通话完毕,打电话者再摇一下手把,我便知道通话结束,拔出插头。那时全公社只有十多部电话机,如果要公社以外的电话,则需要通过县邮电局总机接转,如果要长途电话,则要层层接转。打一次长途,往往要等上数个小时,还不一定接通。随着程控电话机的出现,这种手摇电话机80年代末期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明码电报

电话机很少,打电话很难,如果遇到急事,人们只好去邮电局发电报。电报是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电处理技术实行人类远距离传输信息的通讯方式。1837年,英国人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由点和划组成的“莫尔斯电码”后,被称为“莫尔斯电报”。我所在的公社邮电所虽然没有发报机,但可以办理电报业务。发报人填好电报单后,由我将其中的正文翻译成编码,然后用电话传给县邮电局报房,由县报房用发报机将编码传送到对方邮电局。收电报时,县报房用电话将来电的编码传给我,我再译成汉字,然后派专人将电报送到收报人手中。由于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所以发报内容都很简洁,一般没有大事、急事是不会去发电报的。随着电话机的普及,发电报人日趋减少,直至无人问津。

寻呼机

由于电话机固定在某一位置,离开这一位置,就无法接听了,于是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寻呼机便应运而生了。寻呼机,又称BP机、传呼机、呼机。是无线寻呼系统中被叫用户接收机。由超外差接收机、解码器、控制和显示部分组成。寻呼机从基站发出的寻呼信号和干扰中选择所需接收的有用信号,恢复成原来寻呼本机的基带信号,并产生音响(或震动)和显示数字(或字母、汉字)消息。1980年,寻呼机面市。80年代末传到中国,上海开通第一家寻呼台。90年代达到顶峰,全国寻呼机用户达6546万户,名列世界第一。寻呼机很小,但价格不菲,高达四五千元。使用之人不是大款,便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随着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寻呼机逐渐退市,于本世纪初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

大哥大

寻呼机是单向的,不可相互通话,于是人们在寻找新的通讯工具。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马丁.库帕领导的团队发明了手提电话,1987年传到中国。香港、广东一带率先使用,被称之“大哥大”。究其缘由,一种说法是源于香港黑社会。在香港黑社会,称“小龙头”为“大哥”,称“大龙头”为“大哥大”。这些头目最先用上手提电话,人们也就将他所用的移动电话称之为“大哥大”。还有一种说法是香港影坛大师洪金宝,被人敬称为“大哥大”。他在片场导演时,手提电话不离手,于是人们称他的电话为“大哥大”。“大哥大”个头真不小,仿佛一块大砖头,故也有人戏称为“大砖头”或“砖头电话”。“大哥大”的身价很高,一般要25000元左右,黑市高达50000元,拥有大哥大的人很神气,经常在人群中高声呼叫或应答,以引人刮目相看。做生意,谈判等持大哥大者也往往占优势。随着小巧玲珑的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这种又笨又功能简单的大哥大也就悄然隐退了。

小灵通

有一种介于手机和固定电话之间的通讯工具,叫“小灵通”。它是一种个人持式无线市话手机。它采用蜂窝技术,通过基站覆盖将无线市话手机接入本地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可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小灵通”本是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先生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主人公,1996年,美国UT斯达公司得到叶永烈先生的无偿授权,将“小灵通”命名为无线市话产品的名称,让“小灵通”走向全世界。1998年1月,浙江省余杭地区首开小灵通,以后市场逐步扩大。至2006年,中国小灵通用户达历史最高值9341万户。小灵通尽管小巧、方便、实用,但毕竟功能简单,并受网络限制,最终在智能手机面前,败下阵来。2006年以后,用户锐减,至2011年彻底退市。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通讯工具也在不断更新。目前,虽远隔万水千山,照样可以“面对面”地视频聊天。“千里眼顺风耳”早已变为现实。4G手机已很卓越,5G手机又启动商用,6G手机又开始研发,至于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新花样,外行人无法预测。但有一点是坚信不疑的,就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神奇。

它们已风光不再——记述那些渐行渐远的通讯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