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國最大的皇家陵園,嘉靖永陵最豪華,崇禎思陵最可憐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在《大明一統志》詳細描述”十三陵“的地理環境:“群山聳拔,若龍翔鳳舞,自天而下。其旁諸山,則玉帶、軍都連直環抱,銀山、神嶺羅列拱護,勢雄氣固。” 特別是黃土山,主峰雄崎崔巍,層密疊峰,形成天然的屏障。東莽山、西虎峪左右環抱,南面還有龍山、虎山等秀麗的小山遙相對望,如同青龍白虎,伊然一對守護陵區大門的衛士。 黃土山真不愧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朱棣看後遂決定在此處修建帝陵,把“黃土山”改為“天壽山”。

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朝遷都北京後第一座皇帝陵寢,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以及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陵園規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獻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天壽山南麓,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以及皇后的合葬陵寢。明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

景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東峰山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以及皇后的合葬陵寢。

明成祖朱棣子孫三代陵寢。

裕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以及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茂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以及三位皇后、一位妃嬪的合葬陵寢。

擁擠的天壽山南麓。

到明孝宗、武宗時期,天壽山南麓的吉地基本被佔完,他們被迫分別在陵園西區筆架山東南麓、蓮花山東麓修建陵寢。

泰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筆架山東南麓,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以及皇后的合葬陵寢。

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以及皇后的合葬陵寢。明武宗是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皇帝,有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 也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一個皇帝。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按照朱元璋親自編撰《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被選為皇帝繼承人,是為明世宗。由於多種原因,在十三陵中,明世宗一脈與明成祖—明武宗一脈被隔開。

永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以及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明世宗以藩王身份即位,在位時間45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明世宗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陵寢基本按永陵規格修建。因此,永陵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僅次於明成祖的長陵。


昭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坖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定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大峪山東麓,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以及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另外兩座是明成祖長陵、明世宗永陵。

三大帝陵:長陵、永陵、定陵

慶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德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以及皇后的合葬陵寢。

思陵,位於昌平天壽山陵區,是明代第十六位皇帝思宗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的陵寢。崇禎即位後,天壽山陵區已經沒有吉地,最後在薊州鳳台山找到一塊吉地。由於財政困難,直到明朝滅亡陵墓依舊未動工,最後,李自成只能把崇禎帝葬在天壽山陵區的田貴妃陵墓。

崇禎的思陵遠離主陵區,顯得異常悲涼,作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一生充滿了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