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报道(罗兰):广西与越南山水相依,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边民往来频繁,边贸发展日新月异,“普法”成为了边境治理的关键词。

  

「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大新县硕龙司法所长徐炳恒 摄影 罗兰

  

 扎根边境30年 力促双边互通法律知识

  崇左大新县硕龙镇是广西的一个沿边乡镇,与越南隔河相望,河对面就是越南一个叫里国社的乡镇。“两国的边民像邻里一样往来,有些边民互为亲戚经常走动,生活劳作交集也很多,矛盾冲突也在所难免,但这是边境,任何一点小事都是涉外的,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扎根边境近30年的硕龙司法所长徐炳恒对边境的法治工作认识深刻。

  徐炳恒转到司法系统已有9年,是跨国纠纷的调解能手,被边民亲切地称为法律服务的“速递员”。硕龙镇是德天跨国瀑布的所在地,旅游经济发达,近两年边贸生意越来越红火,所以债务纠纷、旅游纠纷等特别多。“有些人还不时会在边境非法贩卖野生动物制品,甚至还有走私偷渡问题;有时候因为越南边民的牛越过界河吃了我国边民的庄稼发生纠纷......”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徐炳恒要面对的。

  “前几年我们每年要调解的纠纷有80多件,这两年下降到20来件,因为以前的边民基本都不懂法,后来我们重点抓普法工作,大家的法律意识有所提升,纠纷也逐渐减少了。”徐炳恒说道。

  硕龙镇的普法工作可谓入耳入心入生活。“3.15”建街节已有135年历史,是硕龙镇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硕龙镇都会锣鼓喧天、山歌飞扬,硕龙镇还会邀请越南边民过来一起开展排球、羽毛球等体育联谊活动。2012年开始,徐炳恒在建街节融入了普法内容,除了制作发放法律宣传手册、普法袋子,还组织举办普法文艺晚会,组织普法山歌表演。徐炳恒说:“边民们来往频繁,我希望两国边民能互通法律知识,都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双边相处更加友好和睦。”

  

「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龙州县水口司法所长欧阳金 摄影 罗兰

  

  维稳边陲重镇 让法潜移默化进民心

  在大新县的西南面,就是素有广西“边陲重镇”之称的崇左龙州县,龙州水口口岸便是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从古至今,这里中越边民贸易和生活往来频繁,目前,龙州县水口镇当地群众与越南边民通婚有300多对,中越两国边民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相融相生。

  “我们这里一到砍甘蔗的季节,从越南过来务工的人就特别多,时常会因为劳务费的问题产生纠纷。现在,越南人法律意识提升了,遇到问题不再吵闹斗殴,而是先来找我们咨询。”水口司法所长欧阳金说道。

  之前,有一位越南人因为糖厂资金周转困难被拖欠了1000元工资,于是就来司法所寻求帮助,欧阳金了解情况后,为其督促雇主想办法凑齐了劳务费,帮助其尽早回了国。“越南人之所以来中国务工是因为中国工资更高,他们想多赚点生活费,也挺不容易的。”欧阳金说。

  在水口口岸附近,国门书店的招牌非常醒目,门口立着写有“欢迎越南朋友来到书店免费看书、喝茶”的牌子,这是一个中越边民共同的阅读空间,龙州县司法局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法律书籍专柜,提供中越双语普法宣传手册。“我们的普法宣传资料越南人不能带出口岸,他们会时不时来这里闲坐休息,看书喝茶,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化和法律法规。”国门书店主任赵日光说。

  

「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龙州县龙州司法所长陈强 摄影 罗兰

  

  对于边境的法治建设工作,每一位司法所长都尽职尽责,他们知道,面对法律意识薄弱的边民,最好的治理便是搭起心的“桥梁”。陈强是一位出生于1989年的年轻司法工作者,他于2012年进入司法系统。他通过在基层的历练,加上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懂越南语的优势,2016年成为了龙州司法所长。

  龙州司法所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占全县半数以上,社区矫正的工作量很大。“我刚来所里时,有一个服刑人员农某,因为走私普通货物,获有期徒刑一年半缓刑两年,他纪律性不强,很散漫,也经常缺席学习劳动,这让我们一度很无奈。”陈强说。

  后来陈强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农某是一名贫困户,经济收入微薄,因要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才走上走私犯罪的道路。于是,陈强多次走访,多次和农某进行单独谈话,鼓励他脚踏实找正经工作。慢慢地,陈强感化了农某,农某开始积极接受改造。今年,农某的小孩要考大学,农某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还特地跟陈强咨询孩子该选什么专业好,农某和陈强的距离越来越近。

  

「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防城港区茅岭司法所长符辉创 摄影 罗兰

  

  扎根基层终不悔 情系司法献青春

  “符所长调节工作室”是防城港市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符所长的全名叫符辉创,从事司法工作20年,主持调处三大纠纷200多宗,民间纠纷800多宗。“能用个人名字命名,主要是基于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也想更加亲近群众。”符所长说道。

  今年10月份,响水村的一级公路施工过程中,因为泥土和废弃物排到了村民杨某的鱼塘中,导致杨某的鱼塘出现了严重的死鱼情况。因为赔偿协商无果,杨某便阻挠施工并表示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上访,符所长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勘查调解,让双方达成了通过合法渠道维护权益的共识,稳定了杨某的情绪,打消了他上访的念头。

  “这些年,我主要运用‘五心’工作法,用恒心、耐心、细心、信心、爱心开展调解工作,多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公平公正,找到尽量满足双方诉求的解决办法。”符所长说道。符所长扎根基层多年,总结出了很多司法工作经验,他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信访办、自治区司法厅聘任为“广西信访矛盾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库专家”。

  

「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十万山瑶族乡司法所长凌志增(左一)进村普法 摄影 罗兰

  

  2015年5月,防城港市挂牌成立才两年的十万山瑶族乡,迎来了年轻的“80后”司法所长凌志增。从事司法工作仅4年的凌志增扛着背囊、带着竹床,孤身走马上任。没有办公场所,凌志增就挤到乡综治办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没有单独宿舍,他就挤在5个人的两室一厅;没有地方挂司法所的铭牌,他就勤走多干,让群众不用看牌子也知道司法所在哪里。在凌志增的推动下,十万山瑶族乡的司法部门就这样从无到有,现在每个乡村都成立了调委会。

  十万山有个很特殊的情况,很大一部分村民都是19世纪80年代的越南归侨,现在大概有4700多人,他们和当地瑶民总是因为土地产生纠纷。双方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大部分村民小学没毕业,法律知识更是缺乏,凌志增走村串乡,普法、调解,从未停歇。

  “我只能从基础抓起,在纠纷调解过程中向他们详细普及涉及到的法律条款,还和当地文化站‘电影下乡’结合,带上法治电影下乡下村下组,让村民能更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法律。”凌志增说道。他每年要去村组播放十多场法治电影,村里60多个组,现在已经全部播放了一遍。

「广西边境法治观察」维稳中越边境 他们是守卫国门的最美司法人

靖西市仙奉村“普法中心户”黄发京 摄影 吴塞逸

  

  农家屋普法律 带领村民学法守法

  在农村,村民之间争地,逢年过节聚众赌博,一言不合聚众斗殴等事情时有发生,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村民习惯于用谩骂和打架解决问题。在广西靖西市仙奉村,这样的民风就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新农村 新天地 农家屋 普法律”,这是悬挂在黄发京家里的普法三字经内容。2018年,他家被设为了“普法中心户”,以集中观看电视、提供阅读书籍、发放宣传单、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聚集村民进行法律宣传。

  “通过我这个‘普法中心户’,丰富村民法律知识,减少打架斗殴和邻里矛盾,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全村老百姓,我觉得很骄傲。”黄发京说道。他还配合第一书记建设农村法治宣传长廊,经常通过村里的微信群宣传宪法知识,号召大家参与普法活动,把仙奉村的法治文化建设做得风生水起。2018年7月,仙奉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靖西是中越边境上的旅游名市,奇峰异洞、风光旖旎,素有“小桂林”之称,景区的普法工作也颇见成效。2019年以来,单古龙山大峡谷一个景区已接待30多万游客,值得一提的是,游客有效投诉量为0。“我们景区的员工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近年来,在司法人员的大力倡导下,我们为他们开设了普法培训课,增进了他们对法律的了解,面对游客反映的问题都能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预防了很多纠纷的发生。”广西靖西市古龙山旅游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说道。

  目前,由靖西司法局部署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了古龙山和鹅泉两个风景区,为景区员工法律意识的提升带来了强大支撑,也加强了对游客权益的保障,塑造了靖西文明和谐的旅游品牌形象。

  司法为民,心系群众。这群守卫国门的司法人克己奉公,为加强边境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格局而励精图治、风雨兼程。为了让每一位群众都做“法律明白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不断加强基层法治特色宣传建设、下沉公共法律服务。目前,广西共建设有507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有2228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112364人。广西实现一村一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一乡镇一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2018年以来,广西共接待答复涉及农民、农民工的法律咨询5.17万人次,办理农村贫困户、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86万件,涉及金额1.3亿元。调解民间纠纷277840件,调解成功270841件,成功率97.5%,涉及金额18.08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