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人的“赵氏孤儿崇拜”

在合阳县博物馆里,有一通珍贵的碑刻:韩山奕应侯祈雨感应碑。此碑刻于元代至元六年(1340),原立于大峪河畔的秦城村救郎庙里,上世纪八十年代移藏合阳县博物馆。碑为青石质地,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34厘米,碑文记载当年伏旱时秦城村民去梁山里的韩山奕应侯赵文子祠求雨得泽一事,是迄今为止在合阳所能见到的有关民间祈雨的最早记载,也是合阳人”赵氏孤儿信仰“的历史见证。

韩山奕应侯是春秋时晋国赵文子的封号,赵文子就是那个从屠岸贾的追杀下被程婴和公孙杵臼冒死搭救,侥幸逃出活命的婴儿。秦腔传统戏《八义图》(新中国建国后改名《赵氏孤儿》,京剧里也有《搜孤救孤》的剧目)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在合阳的民间传说里,人们把两个相隔数百年的历史人物扯到了一起,说赵文子是汉武帝刘彻的舅舅,甥舅二人都看中了渭北合阳境内的一座风景秀美的山,外甥机灵,用计占了山,后来这座山就叫武帝山而在黄龙山里为舅舅另找了座山,名叫韩山。韩山在民国时候仍属合阳管辖,新中国建国后才划归黄龙县,今属黄龙县红石崖社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本《合阳县全志》记载:“韩山,在梁山西北,距今县城一百二十里。俗名救郎山(为赵氏藏孤处),有奕应侯赵文子祠。”

合阳人是何时开始向韩山奕应侯祈雨的,没有确切的文字资料。除过前面提到的元代所刻那块石碑外,目前所能见到的时间最早的明嘉靖二十年(1541)本《合阳县志》载:“九郎庙,县治东西各一。又县西北六十里梁山之右,(此处缺六字)人取水祷雨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钱万选所著《宰莘退食录》载:“韩山奕应侯庙,县东一里,志云,唐中和四年工部尚书谭石建,宋礼部侍郎王显重修。又一庙在梁山上,祈雨辄应,其神为晋赵文子,亦俗传也。”清乾隆本《合阳县全志》在说到县城的建置时记载道:“东郭有奕应侯庙,在旧迎春场,距城约一里,唐中和四年工部尚书谭石建,宋礼部侍郎王显重修。”唐中和四年是公元884年,说明早从那时起,因为乡民“祷雨辄应”,在县城已修建了“韩山奕应侯庙”,即民间俗称的“救郎庙”。梁山上的那座韩山奕应侯庙,直至1928年合阳县采访局所编的《合阳新志材料》还这样记载道:“韩山,梁山支脉,距城八十五里,有赵文子祠,俗名救郎山,晋赵氏匿孤处。古柏苍然,皆千年以前之物也。”2013年5月初,笔者参加了合阳县水务局与合阳电视台联合组织的“寻找水源地”活动。我们在黄龙县蔡家河王家沟那条支沟里北行10余公里,在一个叫梯子崖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庙,背依石山,绿树环绕,路极陡峭,庙仅一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庙内供奉两尊一米左右高的石雕神像,头部已被敲取盗走,现为水泥所补。当地山民说,他们平时把这里叫“鹞子石庙”,石像本有三尊,一尊在“文革”时被搬到了冯家河。庙内至今香火很旺,初一、十五都有人来烧香。从神像的衣着和残留的胡须上看,似乎应该是程婴和赵文子。从志书上记载的“距城八十五里”分析,此庙似乎应该就是那座“韩山奕应侯庙”,而且山民说,此处以及周围山里除过去白马滩的途中有一座称作“神峪庙”的寺院外,再没有其它庙,但我们仍不敢轻易作肯定,还须进一步验证。

在合阳县西南的路井镇、秦城,县东的张家庄、和阳村等大村庄早先都建有“救郎庙”(也有的村因方言传讹,写成“九郎庙”),今均不存。和阳村的救郎庙气势宏伟,俗称大庙,可惜在1945年农历正月被大火烧为一堆瓦砾;新池镇坡南村北也有一座救郎庙,庙东通往百坂村的土坡也被称为“救郎坡”。坊镇东清村的九郎庙是目前合阳仅存的显现赵氏孤儿信仰的庙宇,坐北向南,始建年代不可考,现存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十八年(1620)和天启二年(1622)修庙碑三通。正殿为抬梁式悬山建筑,面阔三间,两椽三架结构,前檐东、西两山做有八字墙,并辟券门,上有砖雕门楣;寝殿面阔五间,亦为两椽三架,均保存完好。

大峪河东岸有一雁尾沟,二水交汇处有山曰交龙山,山上建有“奕应侯行祠”。据所存清代重修碑载:“(水出)韩山,孤峰秀出,二水环流,交汇于□□□曰交龙山。相传有赵文子行宫。自大明以来,若洪武、天启以至大清乾隆中,屡经重修,始依山跨水,(箍洞)□孔,中间奕应侯,即赵文子所勅封也。左程婴,右公孙杵臼,而龙君、圣母、虫郎亦各列序于东(西)。以行宫为享堂,并建乐楼于其南。合澄两县十二村云集响应,每三月初五香会□□,未知创自何代,而所□患锡福祉,惠灵雨,绵后嗣者益数百年于长矣。”(“□”即碑文中字迹模糊,无法确定的文字)此段碑文将赵氏孤儿奕应侯行祠的地形、位置、布局、所祀神灵及庙会均说得清清楚楚,为我们研究合阳民间的赵氏孤儿信仰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资料。庙内戏楼已成废墟,但砖箍窑洞保存尚完好,近年群众又新塑了神像,点剩的红烛与院内成堆的炮皮说明此处香火仍旧很旺。在徐水流域汉村河社区服务中心内有一通保存完好的石碑:“合阳县北乡汉村河新建老君庙奕应侯行宫记”。碑刻于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9),高120厘米,宽56厘米,字迹清晰。村民说,社区服务中心所在的地方就是原先的神庙所在地。这一切都可以为昔日合阳人“赵氏孤儿信仰”的普遍性提供例证,而且我们还可看到时至今日,这种信仰仍在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