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外貿精準發力重實效

穩外貿需要政策措施配套,更關鍵的是要將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11月11日,商務部下發《關於切實做好外貿領域減證便民、優化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切實執行今年3月宣佈取消的19項由規章設定的證明事項和15項由規範性文件設定的證明事項,並要以此次證明事項清理為契機,進一步轉變外貿管理方式,強化制度執行,規範行政行為,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能力,把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落實好,確保外貿領域減證便民、優化服務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施策精準

今年以來,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嚴峻複雜,風險挑戰更多,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馬林靜分析表示,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下行風險有所增加,各經濟體經濟發展增速同步放緩,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貿易轉移增多,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國際貿易和投資局勢持續趨緊,由此導致的外需市場低迷風險給我國出口帶來不小的下行壓力。同時,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衝擊,包括已加徵關稅產生的貿易損失和走向不確定性帶來的未知風險,更加劇了中國外貿所面臨外部形勢的嚴峻性。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穩中承壓、穩中存憂。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向好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舊存在,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仍維持高位,外貿企業面臨的要素成本偏高、稅費負擔較重、融資困難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外貿發展的困難不容低估。

面對複雜嚴峻的外貿發展環境,10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進一步做好穩外貿工作,推動進出口穩中提質進行部署。這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年內第5次就穩外貿作出相關部署。

同時,商務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紮實做好“穩外貿”工作,大力推動國際市場佈局、國內區域佈局、商品結構、經營主體和貿易方式的“五個優化”,持續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國際營銷網絡和貿易促進平臺的“三項建設”,積極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落地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更加精準和精細。”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李鋼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穩外貿政策措施切中外貿企業面臨的出口退稅、融資、信用擔保等痛點,並通過“放管服”和口岸通關等便利化措施實實在在地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對貿易發展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效顯現

簡政放權深入推進,政策紅利逐步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企業政策獲得感增強。問卷調查顯示,70%以上的企業對穩外貿政策落實情況總體滿意。

外貿數據即是穩外貿政策措施落地實效的體現。今年以來,我國外貿規模保持穩定、結構持續優化、動力轉換加快,繼續保持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

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25.63萬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13.9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1.64萬億元,微降0.4%。前三季度,我國貿易額分別為70084億元、76636.9億元、82425.3億元,進出口總額實現平穩增長、逐季攀升。從國際比較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我國進出口增速高於全球主要經濟體平均增速。

“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下,我國外貿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馬林靜表示,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的出臺落實,推動了外貿新舊動能的轉化、內生動力的逐漸增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的逐漸生成,並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外貿發展的韌勁。

為擴大進口,我國持續降低產品關稅,前三季度,消費品進口增長達15.3%;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我國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分別縮短56.4%、64.7%;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出口退稅平均辦理時間已縮短至10個工作日內;出口信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進一步簡化……一系列政策舉措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提振了外貿企業信心。前三季度,有進出口記錄的企業數量達46.4萬家,同比增長5.9%。

“穩外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依據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調整豐富政策手段。”李鋼表示,穩外貿要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就此,商務部外貿司相關負責人亦有表態:下一步,商務部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下更大力氣穩預期、穩信心、穩企業,促進貿易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