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雲表示“重返20歲,還要做電商”?

為什麼馬雲表示“重返20歲,還要做電商”?

別把融資多當成檢驗成功的標準。

文 | 華商韜略 楊凱

編 | 倪晨

11月17日的非洲創業者大賽總決賽上,時隔13年,馬雲再次擔任創業大賽評委,也算過了把當老師的癮。

為什麼馬雲表示“重返20歲,還要做電商”?

當被問到如果重返二十歲或三十歲,生活在非洲會選擇哪個行業時,馬雲回答仍然會選擇電子商務、支付、物流等,因為這是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人們需要這些。

相比馬雲,如今的大部分創業者要幸運許多,起點也高很多。

當年,創業對於20歲的馬雲來說遙不可及,1984年,馬雲剛剛經過第三次高考,離本科線還差5分,最後因專業招生不滿,才撿漏進入杭州師範學院本科。

30歲那年,還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的馬雲第一次創業,乾的是老本行,開了杭州第一家專業翻譯社——海博翻譯社。

1995年,31歲的馬雲去美國催債,因緣際遇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也正是那時,馬雲意識到互聯網是一座具有無限可能的金礦。

回國後,馬雲拿出7000元,又聯合妹妹、妹夫等湊了兩萬元,創建了“海博網絡”,推出中國黃頁。

之後經過兩次創業失敗後,當馬雲下定決心成立阿里巴巴、做電子商務的時候,他已經35歲了。

有市場需求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商機,而馬雲在那麼艱難的情況下下決心做電子商務,也是因為他認定了人們一定會需要這些。

為什麼馬雲表示“重返20歲,還要做電商”?

其實如今非洲的創業土壤,與90年代的中國大環境很像,所以馬雲說重返20歲,他還會選擇電子商務、支付、物流等,人們需要這些。

而馬雲最終創業成功靠的正是對人們需求的預見性,剛需的產品和服務才是贏得市場的關鍵。

馬雲說,錢並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只有服務和產品才會助你成功。過去的幾年裡整個世界都亂套了,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籌了2000萬、5000萬資金,聽上去就像要是沒籌個1000萬你就是失敗者。

過去幾年,唾手可得的風投資金讓中國的創業環境異化。創業者們不再一門心思地去研發新的產品或發掘新的服務,反而憑藉趕風口、融資、燒錢等方式擴大規模並佔領輿論高地,但靠流量融資這種風潮永遠不是長久之計。

對此,賽富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曾調侃說,“在中國,沒100億不好意思見人,創業成功率還不足1%。”

這樣的投資模式下,投資者和創業者甚至很少關注商業模式能否走得通,商業模型是否成立,“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而ofo、錘子手機這些“裸泳者”也在浮華過後,漸漸浮出水面。

2014年前後,共享單車成為風口,甚至被譽為“新四大發明”。最受資本青睞的ofo自2015年3月收到來自唯獵資本數百萬元的天使輪投資後,先後完成約10輪融資,總融資規模超過20億美元。

但同行間激烈的軍備競賽,讓ofo將精力都用在了快速擴張上,卻沒能在產品和服務本身建立競爭優勢或者護城河,更別說盈利能力了。一旦融資吃緊,一切矛盾便開始爆發。盛極一時的ofo到頭來只剩下一個爛攤子,上千萬用戶至今還在排隊退押金。

另一方面,不懂技術的羅永浩靠販賣情懷前後獲得17億融資,最終也沒能招架住屢戰屢敗,瘋狂試錯。誰能想到懟天懟地的羅永浩有一天也會被列為失信人,被全民“消費”。

就像馬雲說的,“過去幾年中很多初創公司因為籌集了不少資金,而自以為非常成功,自己很討厭這樣。當所有人都覺得未來前途光明時,更應該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壞事就要來了。”

別把融資多當成功,沒有相應的產品和服務,終究不長久。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