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必然向規模化發展

在將來規模化養豬會成為主流,我國的養豬業經歷了非洲豬瘟的洗禮,在養殖結構上肯定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會大大加快產業鏈的整合和發展,而且一些養豬大企業、上市企業具有較大的優勢,養豬模式更加趨向於規模化和產業化。以前百分之八十的豬是散戶在養,規模化豬場佔比在百分之二十,將來養豬必然向規模化集中,由於非洲豬瘟的來襲,或許會加快這一進程,如果非洲豬瘟疫苗研製成功並普遍使用,有可能會延長這種轉移,給散戶生機,但大的方向不會改變。

養豬業必然向規模化發展

目前非洲豬瘟依然是所有養豬戶頭頂一把高懸的利劍,雖然非洲豬瘟的風險不能解除,但是大豬場會有效降低這種風險。所以,即便各地政府都在鼓勵農戶養豬,提供各種便利政策,很多小散養殖戶在養不養,能不能養等方面依然做著艱難的選擇,大多數的養殖戶僅僅是持觀望的態度。因為去年的非洲豬瘟疫情讓他們現在想來還心有餘悸。很多小散養豬戶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說富貴險中求,可是勝算究竟能有多少呢?科學養豬需要腳踏實地,不是賭博。傳統的養殖模式由於飼養管理水平低、防疫條件差、抗風險能力低等特點,逐漸被規模化、產業化的養殖模式替代。

養豬業必然向規模化發展

小散養豬戶最大的短板可能是技術和資金,養豬是一門技術活,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養豬成功,一場非洲豬瘟讓大家見識了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性。壹號土豬的創始人陳老闆說過:養豬沒有個十年八年的沉澱,連門都摸不著。如今很多養豬龍頭企業帶著資金、技術快速搶佔屬於散戶的百分之八十的市場,譬如年出欄一千萬頭的溫氏、牧原等,要錢有錢,要技術有技術,而且都是和一些地區政府的合作項目,有其自身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相反,小散養豬戶有幾個在生物防控、防疫和飼養管理做到大豬場的水平?而且,散戶能夠承受多少次一個不剩的死豬?

養豬業必然向規模化發展

從養殖成本來看,以前散養戶養豬的精心管理可能較大豬場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隨著機械化和自動化在豬場的廣泛應用,現在國內的養殖水平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歐美髮達國家,在一些先進的國內大豬場甚至達到一個人能夠管理一萬頭豬,大豬場的養殖成本比散養戶低已經是存在的事實。而且,不少集團型養豬企業都有自己的育種廠、飼料廠、獸藥廠、屠宰加工廠,其在豬種的選擇方面比較保險,在大宗原材料的採購方面也有小散養豬戶不能比擬的優勢,在動保、下游收購價格等方面都具有優勢,其成本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養豬業必然向規模化發展

小散養豬戶全部退出這個行業也是不現實,只是在疫情沒有有效解決方法前提下,必然有很大一部分小散養豬戶不會再踏足這個行業,而且小散養豬戶有幾個能夠捨得花一千五六買一隻小豬呢?能不能養得活還是兩碼事。還有一個方面,只要豬價能夠堅挺下去,只要養豬的利潤夠誘人,必然會有部分小散養豬戶會躍躍欲試並小心翼翼地加入到復養的行列。相對那些大型養殖企業在全國各地的瘋狂擴建的勁頭和熱情,養豬業的發展勢必是規模化,小散養豬戶將來不再是養豬的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