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来自亚洲的喷子


要想知道古人中普通百姓有多苦,不妨看一看古代号称盛世中百姓生活的面貌。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里,看一看乾隆时期百姓的生活。


1793年,乾隆58年夏天,英国访华团访问中国。

  1. 他们本来憧憬着马可波罗塑造的的盛世想象中。可是,一到达中国,他们就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他们船上有一些清政府雇佣的百姓,这些百姓都非常消瘦。用英国人的话说“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2. 其中一名使团成员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描述到“不管是在舟山还是顺河向京城去的三天里,完全看不到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都是泥墙、茅草盖顶。事实上,触目所及都是贫困落后。”


  3. 农民们吃的不仅没有质量,更不要说数量了。他们一直都以粗粮和青菜为主,通常情况下,在春荒的时候还得吃野菜度日。乾隆时代,百姓吃糠咽菜的记录不胜枚举。一份记录显示,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民一年下来还要负债,一旦遇到饥荒年份,卖儿卖女都是正常现象,而我们所知,闹饥荒是经常的事。

除了生活条件,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精神上的奴化!

为了更好的服侍英国人,清政府派士兵找沿途的百姓为使团服务,这些人双膝跪地希望可以回家照顾儿女和父母,但得不到允许还要遭受毫无缘由的刑罚。百姓却并无反抗,在沉默中忍受着。

所以不难想象,他们的生活有多苦,没有尊严而且朝不保夕。当然,那些地主阶级和皇族宗亲自然是不一样,他们肯定说不上苦。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如果有一天早上,你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古代。

早上起来穿衣服,没有内衣,只能用细一点的布料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一层在一层算是穿好了衣服。

洗脸,洗面奶什么的就算了,用澡豆吧,什么澡豆也没有,那把昨天的淘米水给我端过来。

刷牙,牙膏当然也是没有的,含一口盐漱下口得了,那个竹片一样的东西,我才不要用这个刷牙,会刮伤口腔的,盐也少用点,还要用来食用呢。

厕所,小时候老家的厕所都见过吧,现在甚至有点怀念那种厕所。小心翼翼的上完厕所,出门逛逛顺便吃个早饭。

在路边买点饼喝碗粗粮粥,熙熙攘攘的街道,小贩比顾客还多,卖的还都是生活用品,没什么意思。 娱乐项目,除了斗鸡就是斗蛐蛐,我的网吧呢,我都手机呢,都还给我。

浑浑噩噩的在街上游荡,天还没黑呢,街道上已经没有人了,快到宵禁时间了。没有公交车,还是要步行回去。

回家吃晚饭,结果,忘记这边一天只吃两顿饭了。

洗洗睡吧,算了算了,直接睡吧。可是现在才19点啊。不到凌晨怎么睡的着啊。

突然,闹钟响了,我爱上班,我爱工作。


明日故事汇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这个还真说不上来,因为咱没有见到,道听途说的也不一定准确。咱就不说古人了,我是1969年出生的,现在50岁,就说说我小时候开始记事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到底多苦吧。



一、吃

民以食为天,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觉得总也吃不饱。那时候的物质生活实在是太贫乏了,大家一块种地,挣工分分粮食,我们家孩子多共6个又都是女孩,劳力少挣的工分自然少,父亲在外上班工资少,还得养着年迈多病的姥姥,母亲靠给人家做衣服挣点工分贴补家用。


小时候的我身体瘦弱,营养不良,极度挑食,现在想想那时候就是缺锌。现在他们经常还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你父母都长得都不矮,你怎么长那么矮?我呵呵一笑,其实也不是太矮吧,女人1米57小巧玲珑刚刚好。


那时候一日三餐吃什么呢?


早上玉米面糊糊,玉米面窝头或者贴饼子,那时候的玉米面不像现在加工的这么精细,都是用加工磨自己手工磨面,很粗糙,吃到嗓子处转好几个圈就是咽不下去,那种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外加上一盘咸菜或虾酱,咸菜就是纯咸菜切成条直接上桌,也没有油。虾酱就是蒸的纯虾酱,放点葱花也没有鸡蛋可放。



中午有时候蒸菜团子或者野菜饼,这指的是夏天还好一点,到了冬天连野菜也没了,午饭就和早饭一样了,也是窝窝头或贴饼子、咸菜、虾酱,几乎天天如此一年到头不见白面白米的影子。


晚饭会变得好一点,因为在农村比较重视晚饭,主食并没有改变,菜品和汤有时候会发生改变。在碗里面加上玉米面放点葱花、盐,再倒点水和起来蒸一蒸,就是绝口的美味,我们叫它面子酱。吃着玉米面馒头就着面子酱,那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一日三餐大概如此,因为我那时候太小,这些食物对我来说经常是难以下咽的,以后父母都说就是我因为吃的太少了,而耽误了长个儿。


二、穿

对于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穿的补丁衣服,那时候太穷了没有钱 ,当然也就买不了新衣服,通常是给大姐买新衣服,然后二姐三姐跟着穿,到了老四我这儿衣服差不多就破了。然后娘就找点碎布把衣服的洞补上给我穿,娘在远近是出了名的巧手,她会把碎布剪成一个花样然后把衣服洞补上,看起来不像补丁倒像是一个艺术图案。


还有鞋子,大拇脚趾头经常是在外边。因为小时候长得快,鞋子很快就穿着小了,小了也得凑合着穿,于是大拇脚趾就把鞋子顶出了窟窿。



冬天也没有太厚的棉衣,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室里也没有炉子,窗子上也没有玻璃,外面寒风凌厉,冻得我直打哆嗦,手都拿不住笔没完成作业,被老师训了一通,委屈的哭了。


三、住

那时候住的都是土房子,有一天听老公聊起他小时候的住房,他家好不容易盖了三间土房,但是到最后实在是没有钱来买窗子和门了,就用玉米秸秆把窗子和门堵上,冬天屋里都是结冰的状态,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后才把门和窗子安上。


我们小时侯上学教室里没有桌子和板凳,都是用土坯垒的台子做桌子和 板凳,然后在外层贴上报纸。那时候教室也少,老师也少,于是我们一二五3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二四年级在另外一个教室,老师给一年级讲完再给二年级讲,然后是五年级,我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就也跟着听五年级的课,那时候真的是素质教育,跳着年级听课,现在还真办不到呢。



四、行

那时候根本见不到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偶尔能见到一辆自行车,那在村里也绝不是一般的家庭。去哪里都是靠脚量,记得去50里地以外的姥姥家,也是一步一步的走了去。一直到我14岁的时候,我们家有了第一辆自行车,那种欣喜劲比现在买了小汽车还高兴的多。


以上写的都是70年代初的事情,以后的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纪,我国农村和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到这里我脑海中不仅出现了一首歌:


《歌唱祖国 》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


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先说原始社会的古人吧,他的思想和现在人的思想是一样的,但是都没有文化也没劳动工具,天天寻食生活,有时饿个死,冬天冻个死,还有狼冲虎豹和毒蛇,咱们的祖先怎么熬过来的呢,这只能想象,想着想着入了梦笼。

那是一万年的秋天,我看见了一大群人正树园里边干活,有一七八个人搬倒一棵棵树木,有的人正在搭棚,有的人用长草搭棚顶,这时我走到近处,看见男男女女都设穿衣服,只见头发有一米多长,鬍须也有一尺多,胸毛三四寸裆毛给穿一个三角裤头一样,光着脚,一会棚搭起来了,用草挡的不透风,卧室補的厚厚的。

该吃饭了,一个身高八尺个头儡武象是个头,拿起一根大木棒,别人也都拿起木棒都走了,见水果吃水果,见瓜吃瓜见豆吃豆,见动物围住就打打死都撕着吃,这时我醒了,坐起来抽支烟又睡了,天好冷呀,又见到那群人,有的披着狼皮,有的披住羊皮,还有的披着一身草,到晚上都睡在大棚里,用木棒做的门也很结实,四边啥动物也进不去,虽说日子苦还能过下去。真是啥都不如一双手,是这一双手创造了一切,苦难的日子熬过来了,到伏羲画图造字,神农氏造地种庄稼巢氏等等慢慢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的日子也不好过,累死干活没工钱,挨打挨骂卖来卖去的生活,醒来想想人与人公平吗?现在打个工干错了老板说几句心里不个味,饭对不着口味不想吃,衣服跟不上时尚就扔了,给右人吃了穿了该多好呀,话不多说了,古人一路过来真是受苦了,您的后代不会忘您的,给祖先磕首了。


自然的语言


也别说古代如何,单就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就足以说明生活条件的艰苦。

人世上衣食住行最为要紧,然后才是其它。

先说衣吧。我出生时已建国二十年后,虽然打破了贫富差距,但农村依然很苦,虽医疗条件改善新生儿成活率提高,传染病被遏制,但物资供应跟不上人口增长,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人口多的,小孩子们几乎没穿过新衣服,冬天捻点羊毛线织双袜子那就是天大的奢侈。走亲戚借衣裤出门者大有人在,谁家炕上铺上毛毡就属于富户,大多男娃到结婚才能堂堂正正穿上新鞋,干活或赶路还得脱下来省着。

再说食。当年的老人得病时最大的愿望是吃一顿白面馍或者葱花炝锅面条。人人都饿,走哪儿都有要饭的。榆树钱子叶子皮,嚼起来粘粘乎乎就是口中食。刚抽条的嫩沙枣枝,还有山里的各种野蒜野葱,更不必说灰儿菜苦儿菜等,人们盼着春暖地化就可以土里刨食了。

说到住,现下的老人们不会忘了以前的低矮小土屋忙上炕,靠山掏的窖洞,用纯土块垒的不用一根椽子大梁的箍窖,没有象样的家具,土灶烧羊粪牛粪驴粪,冬天取暖用牲口粪填炕,照明先时用菜油,后来有了煤油,但也得省着,不是想照就能点的。有戏语叫天为顶地为铺,月当灯风扫地,想想当年人们的住房条件多差。

走路全靠腿,运货全靠背。一般人一天背百来斤走个百八十里路都正常,条件好点后养牲囗代步驮东西,自行车很稀罕。

吃水得挑,小孩子刚比水桶高就抬水,有水的村还行,没水的村子人们最家常的活是走很远的路起早贪黑去担水。因为水金贵,所以人们很少洗衣服洗澡,导致卫生状况很差,人人身上长虱子长虮子。

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吃饱肚子是第一要务,所以虽然政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老师挨家挨户作动员,上学的娃娃还是很少,而且上着上着就不见了。


王扶翠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百姓生活条件是不一样的,但大多数朝代百姓都生活的很苦,而且是没有最苦 只有更苦,但今天想说一说古代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个朝代——宋朝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 “弱宋”二字似乎把这个统治中国300多年的朝代给盖棺定论,的确按照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 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两个皇帝做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避难,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件。

但我们若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方面来看宋朝,也许会让你的看法有所改变。



令人震惊的社会财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6亿贯,北宋徽宗后期一般年份也可以达到9000万贯,即使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亿贯,后来的明代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如果按照一两白银兑换一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还不到北宋的1/10 ,南宋的1/6, 但这已经是南宋灭亡300多年之后,明朝的国土还远远大于宋朝,再后来的清朝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但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年收入才达到宋朝的水平。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看是肯定的,但其实宋代百姓生活的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百姓苦不堪言 恐怕很大程度是受《水浒传》的影响,从《水浒传》里面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当中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才上梁山的几乎没有几个。

那宋朝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从哪里来,下面一组数字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北宋赋税总收入共7073万贯,其中农业税2162万贯 占30% 工商税4911万贯 占70% ,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

农业社会已经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宋代的社会福利

人民生活水平究竟如何,能从所处时代社会福利中看的出来。

全盛时期的北宋都城贩夫走卒穿得都跟官员似的,农民都能得起穿绫罗绸缎,商业十分发达,同时宋朝的社会福利待遇也达到了古代社会的巅峰,生有所养 学有所教 病有所医 老有所托,死有所葬, 史上空前绝后。

宋代幼儿救助机构主要有福田院, 居养院(北宋)和养济院(南宋),南宋中期出现了专门的慈幼机构及婴儿局,慈幼局,举子仓,百姓无论贫富怀孕5个月的孕妇经申报官方给予建立档案,派专门派专人照顾孕妇起居,临盆时有助产大夫接生,所有服务免费,丈夫可以免除一年劳役。

宋代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国立教育系统实行“三舍考选法”由国子监统一管理监督,公立学校依等级分为国子学,太学,州郡学和县学,官学覆盖面广 ,各个县均有,入学门槛低并向公民开放,不论贫富等级官学早前收钱,每年学费2000文,相当于当时四五石米价, 后来经过宰相富弼力谏,收费取消成为了免费教育,学生念到太学时,国家则有助学补助。



宋代三舍考选法规定, 太学外舍生2000人,内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 共计2400名学生。神宗熙宁元年规定内舍生每月餐费补助为每人300文,熙宁5年规定,太学三舍生均有餐费补助,为每月每人1000文, 寒门学子在校外没有住房的,国家则提供住宿及伙食。

官学不包括私塾,该部分费用由民间承担,在官方教育政策的影响下,退休官员 乡绅大贾纷纷以资助教育兴学为荣。

宋代官方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了医疗救助 养老救助 安葬救治


宋朝还设立了一个叫“楼店务”的机构(后改名叫店宅务) 负责管理和维修国有房产,并且向公众招租 相当于现在的廉租房,当时都城开封共有1192间公共住房,每间月租金170文,这相对于当时开封的高房价来说这样租金价格是非常“良心”的了,这种住房保障制度百姓完全租得起。

宋代人的夜市生活

北宋的首都开封和南宋首都杭州都是不夜之城, 由于坊市合一没有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开场,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

北宋都城人来人往买卖兴旺,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看不到唐朝时长安城那种堂皇气派的王者风范 ,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店铺之财源滚滚,车马之喧嚣过市,建筑鳞次栉比,绝对是唐朝长安和洛阳难得见到的繁荣发达景象。宋朝之所以能创造出比其前朝和后代都巨大的财富,应该说与取消宵禁有很大关系。



根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都城临安,其城郭之美,物品之丰,人烟之盛,商贾之富,娱乐之盛并不亚于汴京,而“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 早市者又开店矣”夜市规模也远超开封。杭州常住人口为150万,加上流动人口和不断从北方逃奔故国的遗民,应该超过此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里百姓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所以说古代中国人幸福指数最高的就当属宋代人了。


申报七十七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敢苟同,大多数人在史书上之看到了古人的黑暗面,并不了解古人全部的生活状态。

并且,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有衰败的也有强大的,这里面还分穷人、普通人、富人、官宦以及皇室的生活条件。因此,问题没有提出那种群体的古人的生活条件。

既然这样,那么我就反驳一下那些认为古人生活很苦的人,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人的先祖们是多么会享受生活。

现在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我就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来告诉大家,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有智慧,生活条件是多么的好。

凉殿与藏冰

  • 藏冰

关于冰窖问题,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除了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人,那么中国是第一个出现冰窖的国家。

最高的冰窖可以追溯到周代,为了让皇室成员度过炎炎夏日,那时候还装备成立了一个叫“冰政”的机构,而负责这个机构的人叫“凌人”,甚至百家姓中的“凌”姓,学者怀疑就是从此处而来。

到夏天来临时,周天子还会举办“颁冰礼”来表示大老板对下面员工的关爱,让大家每人抱点冰块回去解解暑。

先秦时期的冰窖成为“凌阴井”,他们会在冬天的时候开采冰块,然后运到凌阴井中储藏起来,再用新鲜的稻草或芦苇铺垫,把冰块放在上面,再用树叶、稻糠等隔温材料覆盖,最后密封窖口等夏天的到来。

  • 凉殿

凉殿也就是现在的空调房,这种凉殿不但土豪造的起,普通百姓也可以建的起,最多就是简陋点。

汉朝时期的凉殿就是以石头为床,房间里面放着冰块,周围有仆人摇着扇子,当然这是富贵人家的凉殿;而普通人家就需要把房子建在河边,然后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到屋顶,而水则顺着屋檐又留到河里去,这个机械就是水车,而这中房子叫“凉房”。

冷饮与冰箱

《楚辞.招魂》中记载:

“挫糟冻饮,酹清凉些。”

这就是古代加了冰块的糯米酒,在大热天喝上几口,绝对的冰凉、醋香、透彻。到了唐代时更是出现了贩卖“冰饮”的商贩,他们在冬天藏冰,夏天开卖。在一些水果、零嘴上撒上冰块,引得大街小巷的孩童纷纷前来购买。

宋代时期商业发达,百姓口袋都有钱,购买欲望也强,于是造冰技术一次次升级。唐朝时候的古人会在大木桶上放冰撒盐来降低冰的融点,然后再加上甘蔗水的小盒子里插上木棍,过两下就成了一个冰棍啦!

宋代时商人把香料放在水中加上硝石,然后就成了香气扑鼻的冰水,这可是又凉又甜的避暑神品。

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朝当时还出现了各种冷饮:

“雪泡豆儿水、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等各色的冰水。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北宋汴京的“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临安街“雪泡梅花酒”、元朝的“冰酪,冰果浆,冰牛奶”等等。

因此,古人在避暑方面一点不比现在人差,国人在吃的方面是从来不会亏待自己的,自古以来便是。

夏装

很多人觉得古人应该是特别的保守,平常都是儒衫大褂什么的,但恰恰相反,古人在穿着方面不但不保守,并且还相当开放。

比如在魏晋时期,男人都喜欢光着上半身,而女人则推崇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当时称之为胫衣,它是裤子的雏形,但只有裤管没有裤裆。想象下,微风吹过,胯下凉嗖嗖的,别提多清爽了。

唐朝时期的女性盛行“袒胸装”和“半臂装”,即清新凉爽、又时尚前卫;宋朝女性一般是“背子加抹胸”,就是对襟长衫,在配上贴身抹胸。

但如果出门的话,男人光着身子也是不雅,因此当时就有人设计了一种竹衣,就是用细小的单枝竹管编成网状的竹衣,不但能遮阳隔汗,还十分透气时髦。

入睡

有人说,古人的夏天最怕的就是晚上蚊子叮咬,导致彻夜难眠,早上起来无精打采。但这种说法确实大错特错,蚊帐最早时候叫“帱”,富贵人家用锦、罗、纱、绮等织就;普通百姓则用葛、布等,除此之外古人还会用艾草、香囊等驱蚊,以确保夜晚安心入眠。


簟就是竹席,夏天的夜晚没有空调难以入睡,而古人就会睡在“凉簟”嗓门,因为它是竹子做成的,因此凉爽宜人。

苏轼的《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中就曾写道:

“凉簟碧纱橱,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枕清凉入梦来。”

可以说古人睡觉用的玉枕效果非常好,这里还分水晶枕、石膏枕,以及各种中药做成的药枕,因为是用水晶或石膏做的枕头,脑袋贴在上面的时候,冰凉的感觉从后脑传来,让跟感觉特别的清爽,便于入眠。

从以上的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生活并非很艰苦,我们祖先的智慧无穷尽,以至于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会亏待了自己。

而产生艰苦条件的原因是在于干旱、造反、战争等等产生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才导致了生活条件的艰苦。

然而在和平或经济富足的年代,古人的生活条件其实并不差,我们现在享受到的优等生活是寄于高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而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古代,人们也会相近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趋于完美和幸福。


大国布衣


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无聊,我们可以看电视、看小说、弹钢琴,总之娱乐项目应有尽有。毕竟我们有手机、电脑、照相机等科技产品。因为有了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于宇宙的探索又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太空的奥秘,确实是令人神往的。但现在很多人还是喜欢看穿越小说,幻想着如果有一天穿回到古代,会不会像女主角一样遇到一个美男子,然后与他相亲相爱一辈子呢?我用现实告诉你,古人的生活是很苦的。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MP3。我们去了那里,是难以适应那里枯燥而又无味的生活。


㈠ 吃的少且单一

我这里讲的古人主要是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农民,那些达官贵人我们就不谈了。在古代,想要吃饱,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山珍海味那是宫里面的贵人才吃得起的。毕竟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被统治者剥削压榨的阶层。吃很可能真的就只是粗茶淡饭,菜可能还是野菜,肉可能每年也就只有几次。我们现代的菜品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可是在古代,我们能够吃得起的菜品非常单一。甚至每天都可能吃不饱,因为家里穷。食不果腹是农民的常态,如果遇上饥荒,那可能就只能喝稀粥了。


㈡ 穿的薄且满是补丁

在古代,出生于贫苦人家的小孩,通常都是捡姐姐和哥哥的穿,他们穿不了,再拿给弟弟妹妹穿。这样穿下去,衣服当然会布满补丁。穷苦人家哪里穿得了那些丝绸,那些顶级的衣服都是专门为达官贵人打造的。每到冬天,人们都是抱团取暖的,因为衣服薄,根本无法抵御寒冷天气的来袭。寒风吹呀吹,最容易发烧了。大家也知道,古人如果发烧那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如果有时候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危及性命。毕竟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好,小病小灾都能夺去人的性命。


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人的生活方式单调而又无味,枯燥而又重复。为了生存,每天都必须要拿着锄头去田里面耕作劳累。生产出来的粮食要有一大半都要上交,自己只能够得到很小的一部分。地不是自己的,是公家的。每天天还没亮就要爬起来去田里面耕种,每天等到太阳下山的时候,才能够回到家里面休息。天天都与地打交道,这实在太惨了。毕竟太阳的毒辣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稍不注意就可能会中暑。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曾几何时,清宫剧肆虐荧屏,穿越书蔓延全网。大家可能都做过穿越梦,希望自己能成为改变历史的主角。然而当你读完我下面的内容,可能会对古人的生活有更多真实清醒的认识。

就从我们每天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说起吧。

当我们睁开惺忪睡眼,第一件事就是洗脸刷牙。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可没有各种口味的牙膏供你使用,牙刷也不分软毛硬毛。达官贵族用的是猪鬃毛,马尾制作的牙刷,粘上点青盐当牙膏用。而普通百姓,只能用柳树枝或者手指,对着牙齿扣扣蹭蹭。所以古人有着一口黄牙绝不稀奇,像影视剧中演的一个个明眸皓齿的基本不可能。

接下来是洗头。

拿唐朝人来洗头来举例,唐朝人平时基本不洗头,只有在休沐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一头乌黑的秀发。那时候沐浴这个词是分开的,“沐”字专门指洗头,“浴”指的是洗身上。他们洗头的时候,一般是用很细的“篦子”【一种很细的梳子,有些阅历的人能见过】从上到下,将头油,虱子,泥水通通梳下来。在用点草木灰【含有碱类物质】,涂在头发上,当做洗发膏使用【去油】。

先以灰汁,净洗须发,痛拭干。——《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


然后是上班

可能你为每天挤公交或是堵车感觉很烦闷,但不要觉得古人上班就没有任何烦恼。古代官员要很早就去上朝。《诗经·齐风·鸡鸣》中记载:鸡既鸣矣,朝即盈矣;东方明矣,朝即昌矣。可见古人是一大早就开始上班,等到天亮时已经忙了很久了。对比起来,早八晚五或者朝九晚五的我们其实幸福的多,反正懒床的我是起不了那么早。

接下来我们谈谈吃和穿

衣食住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吃和穿在其中尤为重要。古人都吃些什么?负责人的告诉大家,古代普通家庭根本不会做炒菜。一些炒菜,都是某些酒楼的不传之秘。即便是那些酒楼饭庄,因为没有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的调料,也难以烹饪出如今这样多滋多味的饭菜。再说说穿,普通百姓一般穿的是麻布衣服,布料粗,甚至连避寒保暖都达不到,美观就更不必说了。当然贵族们或许穿的会很不错,但很多颜色和款式,是古代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所以说,古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广大的普通民众,赶上盛世或许还能吃饱饭,若是遭逢乱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根本就没有生活,更不要说什么生活条件了。


胖哥侃历史


古代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农民,那么,咱们就说说古代的农民生活吧。



某一天醒来,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处在了古代。很可惜,你不是皇帝,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官僚阶级,甚至连个地主也没混上。

仔细看看家里,四面都是泥墙,房顶是用茅草铺的,泥巴糊的灶台就在屋里的一个角落里,做饭用的柴火也都整整齐齐的放在了屋里,生怕下雨被淋湿。

除了这些,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了。

由于屋里过于昏暗,你准备穿上衣服去外面去透透气,顺便洗漱一下。结果刚一起来,你发现只有麻布制作的衣服,这种衣服非常不舒服,穿在身上会划的皮肤很难受。没办法,丝绸是富人穿的,所以只能穿着麻布制作的衣服外出了。



刚一出门,外面就刮起了大风,而且还下起了雨。由于麻布制作的衣服很透风,你觉得有点冷,于是你又躲进了茅草屋。

运气不错,你的茅草屋比杜甫的茅草屋要结实很多,没有被秋风所破。

雨停了,这下准备去洗漱一下,此时,你发现家里没有牙膏,没有香皂。这该怎么办呢?听说古人都是用盐刷牙的,那好吧,勉为其难,用盐刷牙,用清水洗洗脸就算了。

看了看家里的陶罐,竟然没有盐了。无奈之下,你只用家中大缸里略微浑浊的的水漱了漱嘴,然后又洗了一把脸。

之后淘了一点米,煮了一碗粥。吃饱喝足之后,看着生活条件实在太苦了,于是你决定外出找个工作,顺便碰碰运气,看看是不是能够咸鱼翻身。



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你准备独自一人靠着双腿从农村走到附近的城市发展。此时,你问了问周围的邻居,邻居告诉你现在是宋朝,而且你所处的位置距离北宋的首都开封府仅有30里。

宋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看来运气还是不错的。30里路也不远,邻居告诉你一上午就可以走到。

经过了一上午步行,你终于走到了。刚一进城,你发现这里确实繁华,简直和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一模一样。

短暂的沉浸之后,你开始了找工作。可此时你才发现,除了种地,你什么都不会,这里虽然繁华,但却没有你一寸的容身之地。

这可怎么办?对了,宋朝的军队经常招募一些普通人。那好吧,从最底层的士兵干起!



刚走进军营,军官告诉你,你的身高决定了工资。五尺八寸[约合1.83米]以上,月薪1000文。五尺七寸[约1.8米]以上,月薪700文。五尺六寸[约1.77米]以上,月薪500文。五尺五寸[约1.74米]以上,月薪400文。五尺二寸[约1.65米]以上,月薪200文。如果五尺二寸以下,对不起军营只管吃喝,没有工资。

你看了看自己的身高,1.75米。这个身高已经是2017年山东男性的平均身高了,还算可以,不过却只能拿500文。

此时你又开始犹豫了,因为宋朝的一石米大约等于120斤,而一石米最低也需要300文钱。也就是说,辛辛苦苦一个月,只能买200斤米。

想来想去,你开始犹豫了。毕竟一个月只有200斤米的收入,你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财富去拓展人脉。

无奈之下,你又回到了家中,准备思考一下如何在古代生活。



晚上,天气已经比较冷了,床上的麻布被子也不保温。你又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突然,因为天气太凉,你开始闹肚子,迅速冲到了茅厕。一阵酣畅之后,压根就找不到一张纸,于是你拿起了旁边竹片做成的厕筹开始清洁。



由于多年的痔疮,厕筹让你异常难受,剧烈的疼痛让你从梦中醒来。这时你才发现生活在现代社会,有电、有手机、有网络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等等,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东西,对呀,床上的东西怎么办?各位小伙伴们,你们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