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妖猫传》到底是在阐述什么?

海上生明月25092287


观《妖猫传》有感:术之内核乃“真”相

导演陈凯歌的作品《妖猫传》上映后,可谓毁誉参半,但是笔者观后却喜欢,该影片道出了“术”的奥义,也就是电影中所有人在苦苦找寻验证的无上秘,即“真相为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无中生有,有亦是无”。那么,让我们走进影片去看一看吧。

电影开头不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结铺垫“瓜翁变幻术”:集市上瓜翁在地上种下西瓜种子,一眨眼的功夫种子就发芽、长出藤蔓、开花,结果,此时所有人都中了幻术,以为那些是真的瓜,只有东瀛和尚空海知道里面只有一只是真的瓜,为此瓜翁送了一只瓜给空海,空海捧着瓜没走多远,瓜变成了滴着鲜血的半截鱼身,主角白乐天赶忙接过鱼准备扔掉,此时鱼又变成了一段残缺的瓜。空海说“我也中了幻术”,然后解释幻术分为这样三个等级:幻术小白,就像是白乐天,看幻术变出什么大脑就认定是什么,看山是山;幻术中级修炼者,譬如空海,能看透幻术技巧,知道幻术是假的,但是还参不透幻术不可能无中生有,哪怕那只是运用一丝存有的怨气能量,必须依托于一些真的存在的物质才能实现的本质,所以空海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第三,幻术高手,譬如瓜翁,已经处于顺物之本性而造势为我所用,看山还是山的最高境界。所以随着剧情推进,当妖猫处置了陈家以后,困惑中的空海再次找到瓜翁询问妖猫的幻术,瓜翁告诉他“幻术中也有真相”,这才幡然大悟。

那么什么叫幻术中也有真相?再用剧情举例,电影正式进入下半段,白乐天与空海跟随妖猫的指引抽丝剥茧还原见证了一切的真相:最大的幻术师,其实是皇帝李隆基,马嵬坡事件中李隆基想要自保,但是又不想直接下令杀了杨玉环,他让白鹤少年(妖猫灵魂的原肉身)的师傅策划了尸解大法的骗局,让杨贵妃甘愿赴死,又可留下重情重义的美名,成功欺骗了世人;看透幻术的杨贵妃,知道尸解大法的谎言和用意,但是为了所爱的李隆基,选择装糊涂,赴死前还送了装着自己秀发的锦囊,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她已经参透了无上密,但是选择了包容,是整个故事里真正活得最通透明白的人;白龙(妖猫)无私爱着杨贵妃,当他知道真相后无法接受,帮杨贵妃引走体内的蛊虫,陪伴其尸身30年,附身于猫一直活在复仇执念中。所以当所有的秘密揭开了面纱后,尘归尘,土归土,白龙放下了执念化作白鹤飞走了,参透无上密的大师丹龙(瓜翁)收了空海做徒弟;诗人白乐天终于搞明白人物剧情都是谎言 ,但其中的情是真的这件小事,所以不再纠结,搞定了千古名篇《长恨歌》。

术,乃道之显性,实为工具,是寻道的渡船,为道服务,最终归于大道。这红尘世间皆是梦,所以哪里会有十全十美的理想生活?无论幻术也好、玩心术也好、骗术也罢,都是运用真相与谎言、真实与虚幻,诸相伴生共存、此消彼长、交织掺杂和合而成的相。存在即是合理,所不同的只是沉沦于其中的众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有些人能参透生活这一幻术的真相就会选择觉醒,有些人却一直沉醉在不同的执念当中。而也只有我们自己放下了“自己”,幻相最终才不会纠缠于我们。


乌龙峡剿匪记


妖猫传是一个很玄妙的故事,在这部电影开始之前,大家就对妖猫的身份展开了揣测。谁是妖猫,似乎一直都隔着层层的迷雾。是妖艳美丽的春琴,是能歌善舞的胡姬,还是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而在神秘的妖猫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随着故事的层层揭开,原来妖猫就是爱慕着贵妃的白鹤少年。通过白鹤少年的口吻,观众也明白了妖猫背后的故事。原来多年以来,他都一直守护着已经死去多年的贵妃。当年杨贵妃经历安史之乱,被迫自杀来安定军心。唐玄宗对贵妃说,她只要假死就能够躲过这劫。但其实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假死药,玄宗的做法其实是在欺骗贵妃,希望她能够抱着希望死去。在大唐极盛的时候,贵妃就是盛世大唐的象征;而在大唐遭遇没落的时候,贵妃就是大唐最大的障碍。这句旁白真的很让人难过,关于妖猫的故事,就是关于贵妃故事的悲剧。

整部电影,最让人觉得炫目的地方,大概就是在极乐之宴上,关于幻术的表演。幻术是一种很障目的表演,那么多擅长幻术的人,但最擅长幻术的人还是玄宗。他在禁军哗变的时候,所施展的就是关于爱情的一场幻术。他骗杨贵妃让她假死来躲过这场劫难,但是根本没有打算让杨贵妃在这场哗变中活下来。贵妃的态度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她在电影中,面对玄宗提出来的"假死"的要求,她轻轻地点了下头,若有似无的感觉让人觉得很微妙。也许她是真的以为爱的人说的是真的,但也许是心里明白但装作不知道。但不管如何,玄宗的幻术还是施展成功了,不管贵妃相不相信这件事,她还是会成全对方的心意。

如果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会发现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情爱幻术,更是对爱的一种痴狂。妖猫也就是白鹤少年,是个对爱痴狂的人。在整个故事里,他对贵妃是十分深情的。贵妃在世的时候,他就倾慕着贵妃,和贵妃的一面之缘,竟能让他用一生的时间去回报。后来贵妃去世,他为了让贵妃死去的真相大白天下,不惜化身为妖猫,来揭开这个故事的谜底。在影片的最后,丹龙点透了白龙心中所执着的那种爱意。希望白龙放下这份执念,依旧做自在的白鹤少年。看到妖猫最终化作白鹤飞走的时候,那种对执念的释然也是让人觉得很感慨的。

这部电影的其他角色都是让人觉得想要停留目光的,比如洒脱诗人白居易,比如豁达通透的空海,比如卷入是非之中的春琴和陈云樵夫妇。张鲁一所饰演的玄宗,可以说是在整个故事里非常出彩的。有一幕是在极乐之宴上,他击鼓安禄山起舞,节奏不断加强,这一段看起来似乎颇有些离奇,但其实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在盛世璀璨,让人目眩的气象之下,那种暗藏杀机的感觉,让人觉得心情紧张,跟着透不过气来。

在这部影片的谜底揭晓之前,可能观众都没有猜到,真正的主角,也就是引起故事发生的,其实是白鹤少年。白龙才是真正的妖猫,是贯穿了整个影片的人物。在拍摄时刘昊然已经很瘦了,但是导演依然觉得他的脸看起来有点胖。为了这个角色,为了达到最佳的呈现,昊然弟弟在自身就很瘦的基础上,愣是再瘦了二十斤,这样一来白鹤的飘然之态才能出来。刘昊然的年龄还这么小,能够这样透彻地理解角色,能够把白龙这个角色诠释得这么到位,真的十分难得了。







松鼠剪辑


《妖猫传》明面上展示的是陈凯歌对盛唐的眷恋,故事明线讲的是唐德宗在位的最后一年 (公元805年),宫内突现猫妖作乱,德宗驾崩,顺宗重病,金吾卫陈云樵家中怪事频发, 白居易和日本来的和尚空海联手查明真相。但,暗线之深,阴谋之复杂,暗喻之多,。

1、猫妖白龙似乎放弃杀丹龙,回身想跳上杨玉环躺着的石台时,却怎么也跳不上去,摔了 两下后,死了。嗯没错,死的就是这么突然——这是疑点之一。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 猫,而是白龙附身的妖猫啊,连皇宫禁闱高墙之上都跳得的,还跳不上只是膝高的石台? 还摔两下就死了?

2、当黑猫被抱上石台,放在杨玉环身边的时候,切全景,石台上只有杨玉环和黑猫两具尸 体,白龙的尸体不见了!你以为,白龙的尸体变成白鹤飞走了吗?

3、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细节——丹龙先白龙一步捡到了杨玉环的簪子,白龙要丹龙还给贵妃 ,丹龙不肯。最后,杨玉环把簪子送给了丹龙。

爱情是《妖猫传》的明线,兄弟之情才是《妖猫传》的暗线。极乐之宴的发生地,叫“花 萼相辉楼”。这座楼,被称为“天下第一名楼”,虽然坐落于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居住的 兴庆宫内,但花萼相辉楼却是李隆基为了他的兄弟们建造的,象征的也是兄弟之情。或许 就是,展现了人类有多么需要在困境中用一场带观众的戏来欺骗自己,让别人和自己都保 留“我是承受着痛苦的善良之人”的印象吧。





黑妹扒剧


电影《妖猫传》由陈凯歌执导,黄轩、染谷将太等主演。那么,电影《妖猫传》讲了什么故事,结局是什么意思?电影《妖猫传》最后阐述有什么深意?一起看看相关介绍!《妖猫传》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讲述了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搅动长安城,诗人白乐天(黄轩扮演)与僧人空海(染谷将太扮演)联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在《妖猫传》的“极乐之宴”上,安禄山对杨贵妃一见销魂,为将美人收为己有,于是举兵造反。后来马嵬驿之变,将士们杀杨贵妃,是要让安禄山失去造反理由。这么无厘头的解释,当然不是真实历史,但有一点没错,那就是:贵妃必须死。究竟是什么人策划了马嵬驿之变,多少年来没人说得清。有人从动机上揣测,高力士和杨国忠不和,故而发动政变,杀死杨国忠;有人从受益人上分析,推倒杨国忠,并打击玄宗威信,恰能为太子李亨扫清即位障碍;还有人相信这是一起突发事件,统领禁军的陈玄礼出于保护玄宗的目的,才纵容手下将士杀了杨国忠、杨贵妃兄妹。

陈凯歌奇幻巨制的《妖猫传》怕是会成为纵横新年最热的话题吧。长达五年的剧本打磨时间果然是硬功夫,从故事到人物再到场景、特效,无一不是几近完美。这部作品也可能会成为观众最喜欢的陈凯歌作品之一吧。陈凯歌有那种典型的中国文人气质,文以载道,做出来的作品是要传递一些道理给观众的。只是电影这门艺术,如何讲道理确实是个技术活,寓教于乐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陈凯歌太想讲给观众一些大道理和小道理,讲得好的话自然而然融入故事里,就是高等如《霸王别姬》;讲得差,生硬空洞地说“无极里有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就会让观众耻笑了。到了《妖猫传》,我觉得最大的优点就是——陈凯歌这次放弃讲道理了。之前的《搜索》和《道士下山》都有连绵不绝的讲道理段落,让人昏昏欲睡十分尴尬;但这回陈凯歌不再执着于讲道理,反倒是实打实的讲了一个故事。

至于为什么选择黑猫作为“妖猫”,陈凯歌导演说:“我并不是觉得妖猫就非得是黑色的,但你想一下,如果用了一只橘猫,那就……”确实,一般橘猫或者别的什么猫都给人可爱无害的感觉,而黑猫会给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即使看过《黑猫警长》这样的“洗白”连续剧,暗夜中看到黑猫也免不了心中一惊。在一些欧洲传说中,黑猫甚至被认定为女巫的专属宠物。会被与异教徒、邪恶联系在一起。

除了空海漂泊万里,九死一生来到大唐为其师傅寻求一生追寻的“无上密”。白居易依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前朝的记载和坊间传闻而创作的长恨歌,为了描述玄宗和杨贵妃透彻天地的爱情故事。白龙和丹龙作为白鹤少年两兄弟,丹龙用了一辈子修行就是为了弥补当年对于白龙的欺骗。而白龙的无上密则是如何从仇恨中打开心结,放下执念,获得解脱。

对于不同的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无上密的追求,但是由于幻术的存在,导致无上密全部都被幻化成另一种形态。于是剧中的人们需要突破这些幻术的干扰,寻找属于自己的无上密。







影视高地


电影妖猫传在国内上映后也是出现了口碑两极分化的情况,许多人都表示妖猫传里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这部电影到底是想讲述一个什么故事,这也让不少观众看懵了,那么电影妖猫传讲的是什么?小编带你了解一下(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看《妖猫传》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电影之于陈凯歌,从来都不单纯只是讲故事。他是用电影输出文化,表达深沉的哲学,实现自我价值。在古代,这叫诗言志。妖猫传亦是如此

  原着中写道—

  空海入唐之时

大唐王朝,在长安开花结实

  这是世界史上无与伦比的绚烂果实

  据说,彼时的长安,人口一百万,其中诗人就超过一万。

  还有超过一万的异国人口,分别来自日本、韩国、西域……更不可思议的,外国人还可在唐朝做官,为中国带来五彩的文化气息。如此这般的国际都市,现今之世恐也难寻。所以,东方的文化人,常常对唐朝神往,渴望「梦回唐朝」。


  一开始,作者就用一个含有色情元素的诡异故事提高了读者的期待:一只黑猫来到金吾卫刘云樵家,口吐人言,还强占了刘云樵的妻子。

  这部电影里,空海是从日本来到大唐“想要求取真经”的僧人。白居易是一个醉心写诗的小官,最崇拜的就是与自己生活年月相差了三十年的李白。空海的“海”字可以理解成从海上来,“空”则是象征了他的最后追求或者说归宿。

  白居易刚写了《长恨歌》,但却觉得不满意,不知其内容真伪。空海告诉他“你怎么知道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的”?二人整部电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都在追求一个真相。

  电影前半部分经过抽丝剥茧地线索追查,观众几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相,估计黑猫就是杨玉环或者是杨玉环饲养的黑猫,与杨玉环有感情所以才要杀掉这些参与杀死杨玉环的人和他们的后代。

  (我没看原小说,这只是我当时作为普通观众的猜测)但突然,出现了阿部这么个人物,我的心一悬,难不成要开始臆造一段杨玉环的野史了吗?难不成要在这部电影里搞人人都爱杨玉环的玛丽苏之恋?当然,很明显是我错了。阿部的作用在于引出这么一场极乐之宴。

  极乐之宴,从名字来看,极乐指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个人能达到的最大圆满,是最伟大无极的快乐。这是佛家的终极形态,说人话就是,到顶了。正因为完美,也就虚幻,不切实际


社会向善论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前半部好好的在讲白居易、空海、陈云樵和妖猫的故事,后半段从阿部的日记开始突然一转,主角变成了玄宗、杨玉环,还莫名其妙加进去了白龙、丹龙,前面是探案,后面怎么就情爱了?陈凯歌怎么敢这样讲故事?电影最后到底想表达个什么东西?

如果没琢磨明白这些,确实就弄不懂《妖猫传》到底好在哪里。

我对《妖猫传》的好感,难道就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了极强的感情共鸣吗——

我说的不是电影里对杨玉环的爱,而是妖猫催作者白居易不断改稿的过程,可以说是男作者看了会沉默,女作者看了会流泪。

也绝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性——

我说的不是众星捧皇后便盛极必衰的朝廷,而是黄鹤无论在电影内外都不是好东西。

当然不是因为这些。

虽然黄鹤王八蛋。

其实这部电影最直观的“好”如你所见,无须我多言:盛唐奇景之下的聊斋故事,观众在影院受到的强烈感官刺激自然会宣告这部电影的气魄与气质都是超一流的,用恢弘、奢华与惊奇、怪奇等词语来形容,我相信都不为过。

可是,画面好谁都看得懂,这却不是决定一部电影是否是杰作的关健——要不然《无极》也那么美,为什么陈凯歌却因它被批评呢。

所以我要说,《妖猫传》绝不是一部与《无极》同一档次的作品。

如果你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你没有在这个亦幻亦真的中唐回溯盛唐的两段故事里,找到前后的联系。

只有看懂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才会明白《妖猫传》好不好、为什么好。

后方涉及剧透。

和朋友讨论这部电影,有位朋友说这里可以用到一个诗词中的“上下阕”的概念来形容整个电影结构,正好这部电影的引子也是一首《长恨歌》——“上下阕”是诗词的一个说法,说的是歌曲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一般是上阕叙事、下阙抒情,《妖猫传》的电影结构正巧也是。

电影的前半段,是一个妖猫对陈云樵的毁灭(报复)故事,其中也被一些观众诟病妖猫的做法简直莫名其妙。

虽然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妖猫的动机,但妖猫的复仇方式却耐人寻味——妖猫并没有直接弄死陈云樵,而是先蛊惑了陈云樵的老婆春琴,还给了陈云樵一笔钱让他能到胡玉楼花天酒地。

为什么?

难道...因为妖猫太有钱?

还有,本来,妖猫想让陈云樵命丧在这花天酒地之中,然而毒酒被玉莲误饮导致复仇失败,随后妖猫却并没有马上采取补救措施把陈云樵杀了,而是绑票春琴让陈云樵来救,最后附身春琴,让春琴在屋顶吟唱李白的《清平调》。

为什么?

难道...因为妖猫是李白的脑残粉?

妖猫附身到春琴身上后,还骗空海和白乐天说自己是30年前床下死去的猫精,猫尸被焚烧后,使陈云樵觉得自己已经安全,还开派对庆祝。最后,还硬是要在这场派对上让陈云樵把老婆春琴勒死。

为什么?

难道...因为妖猫就喜欢变态party?

乍一看,妖猫很变态。

认真一看的话...

也还是太变态了。

看完了整部电影,如果你不去思索这整部电影的前后联系,你就不知道妖猫为何用这样变态的方式报复,自然你会觉得这里很奇怪、妖猫很变态,然后你就会想,导演和作者是不是也一样变态。

但如果你知道了妖猫为什么这么做,就知道了这部电影妙在何处——

妖猫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妖猫对陈云樵的的这整场报复,这种种抓马,都是对唐玄宗杀死杨玉环的一场重演,妖猫不是简单地要他们死的这个结果,而是要他们的死是按妖猫的剧本走完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妖猫要让陈云樵在这场戏里作为唐玄宗的“替身”受到惩罚,而春琴,则是受到牵连的杨玉环的“替身”。

既然是替身,就要让他变得跟唐玄宗一样才行,于是——

让陈云樵发财,是想让他成为拥有盛世的唐玄宗,钱财即盛世(权力)。

让陈云樵误以为自己安全而开宴会派对,是想让他成为极乐之宴上那个自信到自负的唐玄宗。

让陈云樵勒死春琴,是让他成为杀死杨玉环的唐玄宗。

最后,让陈云樵发疯,其实就是想让他落得唐玄宗的下场——被挖去双目,和疯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春琴作为“杨玉环”被勒死前,妖猫借春琴之口给了白居易和空海关于杨玉环死的线索,但他却没有告诉白居易和空海:我早已把事情的经过全演过一遍给你们看了。

陈云樵和春琴,不仅仅是作为妖猫报复与杀死杨玉环有关的集体的一环的牺牲品,更是妖猫的戏子。

因此,电影前半段的陈云樵,就是电影后半段的唐玄宗。

而相应的,电影前半段的春琴,就是电影后半段的杨玉环。

其实,在好几个情节都有明确地暗示妖猫在重现杨玉环之死,比如白居易和空海在陈云樵家门前看到的八重樱之下的杨玉环,比如妖猫绑票春琴后问陈云樵:这是你的女人你救还是不救,再比如那首在派对上由乐师演奏的禁曲“霓裳羽衣曲”,不就是当年唐玄宗为杨贵妃量身定做的么。

这里再说回两位春琴之死的见证者,白居易和空海,这两个人对应的是杨玉环之死的见证者,白龙和丹龙。

先说白居易,电影也是围绕着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串联起来的,《长恨歌》的“恨”不是仇恨,而是惋惜的意思,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对杨玉环的情,是惋惜到了痴狂。

在空海提到《长恨歌》可能是假,白居易立马就炸了:你说什么都行,你不准说我的《长恨歌》。其实白居易是在说,你说什么都行,不准你来评价我对杨玉环的爱。白居易对杨玉环的爱虽然跨越了时空,但是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癫狂。

想到谁没有?没错,妖猫也是这样。妖猫,即白龙,他选择了白居易,就是因为他从白居易身上见到了自己,因为白居易和他一样有着对杨玉环癫狂的爱。

三十年前,杨玉环死了,人们都在遗忘杨玉环了,唯独白龙没有。

三十年后,杨玉环的死,人们已经慢慢地忘却了,唯独白居易没有。

只有他们没有,只有他们还惦记着,所以电影前半段的白居易,其实就是电影后半段的白龙啊。

再看丹龙和空海,他们俩在性格上就极为相似,与感性的白龙和白居易不同,他们更为理性,在故事的进程里更多充当的都是一个旁观者。

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是,两个人怀有目的也是相同的,丹龙要去寻找的所谓“没有痛苦的秘密”,不就是空海从倭国冒着生命危险渡船来寻找的“无上密”么。

在丹龙用幻术表演卖瓜时,空海是唯一一个可以看穿幻术的观众,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他们是一样的人。

在空海经历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后,最后以惠果大师的身份来接见空海,其实也是一种二人身份的接轨。

所以电影前半段的空海,就是电影后半段的丹龙。

妖猫在白居易身上看到了自己,才给了他发掘杨玉环死亡真相的线索。

丹龙也从空海身上看到了自己,才给了他“幻术中也有真相”的提示。

由此可以分析出,整部电影通过这四组八位角色完成,让前后两个部分做到了步步呼应。

陈云樵——唐玄宗。

春琴 ——杨玉环。

白居易——白龙。

空海 ——丹龙。

其实,《妖猫传》的上下段,不过是把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空演绎了两次,电影的后半段,是对前半段的一个完整的呼应和解答。这正如前面说的“上下阕”的诗词结构,前半段叙事、后半段来解释每一步都是为什么,同时引申出背后的感情,也就是抒情。

因此,对于说这部电影在这一点上差的评价,我会理解,但绝不会认同。

我觉得,无论是作为一个讲述“盛唐”的大故事,亦或作为是一个讲情爱的“小故事”,《妖猫传》这种前段为后段做铺垫、后段为前段做解释的结构都是让我眼前一亮的。

最后接着聊聊这部电影的情感和内核。

先说情感。爱不是哪部电影特有的产物,而《妖猫传》里的“爱”,会让人去思索“他为什么而爱”“这是不是爱”。

《妖猫传》里每个人都爱杨玉环,但是每个人对杨玉环的爱都不同。

电影里的爱有四种,我逐个分析。

1. 老百姓对杨玉环的爱。老百姓都爱杨贵妃,但与其说爱贵妃,不如说爱杨贵妃代表的“盛唐”生活,唐玄宗之下的盛世是中国最大的盛世,GDP杠杠的,老百姓各个小康,谁能不爱贵妃?

2. 白居易对杨玉环的爱。白居易爱杨贵妃,有点像作者对于作品的爱,所以这份爱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对《长恨歌》的爱,而“此恨绵绵无绝期”就告诉我们,这是怜爱,也正是这种怜爱能让他坚持为杨玉环探索真相。

3.白龙对杨玉环的爱,这个要重点说,因为白龙对杨玉环的爱最特别。白龙的戏不多,导致很多人都会忽略关于他身世的细节——在极乐之宴上,丹龙跟贵妃说白龙是爹捡的,被白龙立刻纠正说自己明明是被自己的爹卖了的。接着,杨贵妃对白龙说,自己从小也寄人篱下,可以理解他的感受。

那可是所有人都爱的杨贵妃,她竟然跟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毛头小子说,她理解他的寄人篱下,“寄人篱下”,听上去如此低贱,最高贵的贵妃却说她理解你这种感受。

这才是白龙爱的起因。

有因才有果。白龙之所以之后会做出这么疯狂的举动,也是因为他爱着的和他“同病相怜”的贵妃,被唐玄宗杀死了。

杨贵妃死了,和白龙一样孤儿出身的杨贵妃死了,和白龙感同身受的杨贵妃死了。

对于白龙来说,仿佛他自己也被杀死了。

之后,白龙确实处死了自己——他杀死了自己的肉身,化身为妖猫。电影里一句台词很精妙:猫哪能活30年?

对啊,猫确实不能活30年,所以他早就死了,正是因为这份爱与恨,他才当了这么多年的行尸走肉啊。

4.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也是白居易想要追寻的真相。

唐玄宗是不是真的爱杨玉环,就要回到杨玉环之死。

有的人没搞懂尸解大法那段,其实杨玉环的复生是个意外。尸解大法是唐玄宗哄骗杨玉环的一个手段:没有让人长眠的尸解大法,只有让人龟息两天的方法。唐玄宗骗杨玉环接受这所谓“尸解大法”的最终目的,是让杨玉环喝下那杯毒酒,让杨玉环中蛊毒而在龟息中死去。

明明是要杀死杨玉环,却要骗杨玉环让她心甘情愿地去死。

哪怕死,都必须带着对我的爱死——无论唐玄宗爱不爱杨玉环,这种感情一定是自私到极点的。

然而唐玄宗万万没想到的是,杨玉环没有在龟息中被蛊毒毒死,而是在两天后醒来,在醒来后于封闭的石棺中窒息而死——这意外唐玄宗不知道,却被白龙和丹龙(之后白居易和空海)知道了。

正是这份自私,最后却让杨玉环受了本不用受的痛苦,正是这份自私,催生了白居易对杨玉环的爱和“恨”,也让白龙对杨玉环的爱衍生出了白龙对唐玄宗、甚至对这世间的恨。

爱和爱,爱和恨,跨越了三十年时光串联到一起,绵绵无绝期,这就是电影里爱恨的因果。

一切由爱起,一切由爱灭。

在电影里,我们观众和白居易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爱”,然而,“是不是真的爱”哪有那么重要呢。

寻找了这么久唐玄宗是否真的爱杨玉环的真相,到最后却发现,寻找到的多是谎言——高力士勒死杨贵妃是假,空海的驱邪师是假,白龙觉得贵妃没死是假,丹龙离开白龙是假,就连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写给杨贵妃都是假。

但谎言不可怕。

这就说到了电影的内核,也已经有答案写了:接纳谎言,拥抱真相。

正如丹龙告诉空海的那样:幻术虽然是假的,但是假的东西里面也有真相。

所以,在这些谎言背后,还是有留下了真相的:唐玄宗依然保留着藏着杨贵妃头发的香囊,白居易最后没有修改《长恨歌》,那句“此恨绵绵无绝期”还在,谁说不能是白龙对贵妃的爱呢?丹龙这么多年依然守护着白龙的肉体,没有离去也是真。李白的诗虽然不是写杨贵妃,但是拿来代表杨贵妃背后的盛唐又何尝不可。而空海最后也为自己寻到了真正的无上密。

透过谎言,透过虚妄,依然可以看到真相。

电影的内核也在告诉我们,这部电影也是一样——透过是一部徒有其表的华美电影的假象,去了解其中的感情和内核,会发现,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人活一世,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这句话对陈凯歌的电影而言,也同样成立,《霸王别姬》《黄土地》《荆轲刺秦》这些艺术气息浓厚的电影成了陈凯歌的里子,《无极》等却难以成为陈凯歌的面子。

于我而言,《妖猫传》,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最后,一句话结束这篇回答:

不是情种,不看妖猫。看了妖猫,也许会更明白情为何物。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颜控爱追剧


很高兴我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妖猫传》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对的,这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的悬疑古装爱情片。

故事大概讲述了在大唐盛世的长安城,本是要官的白乐天甘愿为了收集写诗的素材而被贬为起居郎,长安城连连发生离奇死亡的事件,就连当今皇上也难逃厄运离奇死亡,这一切都和那只会说话的猫有关。日本僧人空海为了帮皇帝解除厄运不劳万远赶来,意外的结识了白乐天,两人性情相投,决定连手破案。呈现了一幅妖怪、诗人、皇帝、贵妃共同交织的大唐盛世图。

我觉得这部电影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在后面那段,杨贵妃的死和极乐之宴。这部电影里,猫妖是幻术,白鹤是幻术,大唐盛世也是幻象,皇帝对贵妃杨玉环的的爱也是幻象,这一切都是假的。

我觉得《妖猫传》想说的应该是不能被事物表象蒙骗,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就是真的,要勇于探索,追寻事物的本源。

谢谢大家观看,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小梁电影院


很高兴分享自己看法,这里我说下对于马嵬坡之变这段情节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部色彩华丽,寓意深刻的电影。初看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爱情古装玄幻剧。当然这是一种表现手法,以白居易追溯杨玉环和玄宗爱情真相为主线,各路人物相继登场。辅以不同人物爱恨情仇,将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过程跃然于屏幕之上。

但看电影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在这华美画面,爱恨情仇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含意。作为一部历史改编剧,脱离不开当时历史环境。参考其余评论解说,我对剧中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一段有自己看法。

陈凯歌导演电影一般极富寓意,绝不是一般的爱恨情仇。

白居易于806年创作长恨歌,此时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43年,已经过五代帝王更替。唐朝国力大不如前,内乱不止。开元盛世的景况已经成为所有大唐百姓心中遥不可及的回忆。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盛极而衰转折点,电影中极乐盛宴正是这繁华盛世一个缩影。756年7月,京师岌岌可危,13日玄宗带领部分亲信,禁军逃离京师,15日逃至马嵬驿,在这里发生著名马嵬驿兵变。杨国忠被诛杀,杨玉环被缢身亡。电影中借用了尸解大法这一情节还原这一幕情形。这里引出这个问题:

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真相

有人说这是陈玄礼晔变,意图谋反,玄宗被迫选择杀死贵妃。但是电影中这一幕是再现阿布的日记中描写现象。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最真实的。

首先讨论陈玄礼晔变事情。安禄山范阳起兵,尚且不敢直接以反叛之名行忤逆之事,选择“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遮羞布(汉景帝时期,七王之乱也是借用“清君侧,诛晁错”之由)。

他陈玄礼怎会在愚蠢到这个被敌军追杀时候起兵谋反。首先一个义正言辞的借口都没有。而且当时太子及其他近臣都在。除非一个不留,否则他陈玄礼和安禄山之流一样,甚至不如安禄山。反而会成为附近义军首要目标(柿子捡软的捏)。

第二,当时陈玄礼为龙武禁军首领,手底下将士皆为身家清白良家子,能完全跟随一起造反吗?肯定不会。这种百害无利之事没有人会做。

那么怎么看待这个情节呢,我认为杨国忠作为安禄山叛乱名义上直接目标。加上颠沛逃亡两日,士兵心中皆有不满,士气低迷。极易产生晔变,那么必然借杨国忠之命安抚禁军。确保李家政权顺利延续下去。这其中必须有玄宗受意,陈玄礼才敢完成此事。

一切都是按照计划,但是杨国忠死后,士兵情绪并未平复,杨玉环不可避免成为下一个牺牲目标。有人说玄宗满口谎言,对杨玉环爱情抵不过对自己性命的珍惜。 但是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在这一刻是没有选择的。

电影中,借阿布日记描述马嵬驿之变场景。其实就是玄宗和陈玄礼联手导演一场戏。一场用自己对杨玉环真情实感导演的一场戏。最后阿布感叹“玄宗是最大的幻术师”。大部份都认为这是讽刺玄宗马嵬驿之变中对杨玉环爱情的欺骗。不,并不仅是于此。玄宗幻术厉害在于能利用自己任何时候真情为大家营造一个重情重义的帝王表象。

当然电影没有的情节是,玄宗之后与太子兵分两路,太子灵武登基,玄宗入蜀避难为太上皇。不得不考虑当了十八年太子李亨对这一切暗中支持。阿布看到马嵬驿之变就完全是各方面妥协结果,结果在出逃长安那一刻已经注定。

极乐盛宴上玄宗利用各种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景象,营造一个表面上盛世太平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大唐。马嵬驿玄宗用自己对贵妃真情营造一个凄美爱情故事,掩盖自己一手促使这叛乱现象残酷现实,掩盖这场叛乱真正的原因。这里真的感情,假的盛世繁荣。

诚然唐朝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万国来朝。但是同时不能忽视边境的战乱,土地兼并导致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这里举简单例子加以说明:

唐高祖时期规定:每户成年男丁可以分得100亩田地,其中20%为世业田。80%为口分田,死后归还官府。

由上表可知法定年龄划分时间段在缩短,侧面反映无地可分局面【1】。而且税收由授田人承担,土地户籍和税收联系在一起。但是税收并不是根据百姓实际获得田地情况收取,而是应得田地收取。比如张三家里有男丁一人,规定可以分100亩田地,但是可能实际分得田地并不足100。进一步加剧百姓逃户现象。

这极乐盛宴代表的大唐的盛世不如说是长安的盛世。这才是本部电影中最大的幻术,昙花一现美景。

【1】赵云旗. 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2期


木月风半


看过这部电影的都知道,也许看到最后心里都会隐隐作痛,甚至有种想哭的感觉。即使大多数人不理解这电影的过程,觉得它支离破碎,但是大多数人得到的结果基本上都一样,那就是痛。真的,其实我们不必怀疑陈凯歌的能力,能拍出这么烧脑的奇幻片,这样的导演真的没有多少个!

空海东渡而来,为求解脱法。遇上白乐天,被卷入皇家妖猫案。金吾卫刘云樵家有黑猫讲话,接着附体到了刘云樵夫人春琴的身上。空海和白乐天一路追查,最后发现妖猫为白乐天而来。白乐天写《长恨歌》,写尽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春宵苦短,芙蓉帐暖。

《妖猫传》这部影片无论是画面色彩基调还是海报上都有浓厚的浮世绘风格,而这种浮世绘表现的方式,不仅将唐朝盛世的繁荣富庶刻画到极致,也是将老祖宗的艺术形式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达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极乐之宴中,陈凯歌更是将这种繁盛推到最高点,用电影画面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无比精美的盛唐浮世绘。

在《妖猫传》中,所有的男人都爱上了一个女人,那就是杨玉环,这也体现了陈凯歌在人物塑造上极端的一面,这一点,观众在《霸王别姬》中早就领略到了。十一年后程蝶衣自刎,他说:“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算不得一辈子”。而在《妖猫传》中,他再次塑造了一位极端人物——杨玉环。他亲手将杨玉环推上了天,随即又将她狠狠的摔下地。所谓“极乐之乐”之后,就是“盛极必衰”。在历史上,杨玉环因独得唐玄宗的宠爱为文人骚客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可即使是“三千宠爱在一身”,面对马嵬兵变,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处死杨玉环的一致要求,唐玄宗还是为她送去了三尺白绫,他对杨玉环的爱不过是一场幻术罢了。

影片中一直陪着杨玉环,一直对她不离不弃的却是她手中的御猫。你可以理解为有时候人的感情还不如一只动物来的纯粹。然而御猫实则是白鹤少年中的白龙——一位幻术少年,他苦守贵妃三十年,最后终于在恍然:我不是那个身体已经很多年。贵妃也不是那个身体很多年,大唐盛世也不存在了很多年,所有的一切不过镜花水月、都成空幻罢了。

天子伪善,堵住悠悠之口。在七重宝函中封藏杨玉环一缕秀发,凭后人追忆,感怀。身为一国之君,既要不负深情,又要不负百姓,既不负野心臣子,又不负浪野文客。李隆基最后舍不得自己的皇权,又贪恋杨玉环的感情,于是设下假死之局。有人说他是不想让杨玉环带着绝望死去,似有最后的仁慈之意。只有黑猫知道,在冰冷空寂的陵墓中,杨玉环醒来,身怀盅毒和窒息的痛苦,是怎么用双手把棺盖抓出斑斑血印。

拍摄唐朝唐玄宗和杨玉怀的爱情,没有当事人,历史记载无法说清当真相到底是什么,甚至有野史说杨玉环偷渡日本,即使是谣言,日本对于唐朝而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略见一斑。

白居易写诗成魔,为作《长恨歌》而苦苦寻求当年的真相,他因着李白的一句“云响衣裳花想容”而对杨玉环魔一样的着迷,对于有着“诗魔”之称的白居易来说,这样的剧情再适合不过的了。
一个女人究竟能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呢,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爱到底有几分真心呢?在影片中,我想你能得到一个答案。杨玉环的死是必然无疑的,而影片中杨玉环的死却变得更加可笑。盛极之时,所有人爱她,衰败之时,所有人都想杀她,她问阿部“你不想说出那天你没有说出口的话吗”,而后她又放弃了,“你不用说了,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即使阿部仲麻吕留下了自己的暗恋日记,可我仍旧怀疑,究竟有没有人真的爱过杨玉环。白龙又是否真的存在过呢?

承峰破浪


首先要弄清楚妖猫的身份。

妖猫不是猫妖,妖猫的妖字,并不是我们平时在影视书籍里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动物修炼而成的妖怪,妖猫的这个妖字,是举止妖异的妖,是妖孽作祟的妖。

妖猫的形态举止是一只猫,说话做事是一个人,在生时它是一只被人类灵魂占据身体的猫,在为贵妃报仇的过程中死在了陈府床下,猫尸无人收拾,怨念久久不散,幻化出灵力强大的实体。

三十年后再度复出的妖猫,就如妖猫自述,是一个心有不甘的冤魂(也就是鬼啦,竟然能过审,大概也是因为身份设置复杂乍看不明显吧)。

准确地说,妖猫其实就是带着强烈的执念与怨气的,白龙的魂魄。

白龙原本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善良少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杀掉一只小猫,当他站在山洞口迎接死亡之际,对贵妃的强烈不舍和想要守护的心情,使他的魂魄在出窍瞬间做出了夺舍的行为,灵魂进入小猫的身体,与猫的灵魂合二为一。

自此后他成了一只会说人话的猫,也就是妖猫的雏形,融合后的灵魂,主观意识是白龙的,保留了小猫的记忆。

御猫旁观了贵妃惨死前的痛苦与绝望,白龙继承了御猫的记忆,本已为贵妃心痛不已的他,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御猫记忆里的折磨,这份折磨最终化成了白龙对玄宗等人更加深切的仇恨,和强烈的报复欲望,驱使他在几年后下山报仇。

妖猫身故前,虽有人的灵魂,却受限于猫的身体,只能靠自己的肉身去实施报复,它能抓瞎年迈的玄宗的双眼,却近不了金护卫的身,因为继承了猫的天性误食了有毒的鱼,终究力不从心。这毒鱼应该就是陈玄礼知道了玄宗眼瞎的真相,特地准备来杀妖猫的。

鬼魂则不同,像大多鬼片一样,厉鬼缠身、冤魂索命,本就犀利,何况是一个死前就有些本事的人。此时的妖猫不再受制于肉体,可实可虚,能力强大得多,能附身,懂幻术,会下蛊,可以瞬间干翻一票金吾卫,实施抓伤的物理攻击。

最初白龙只是以猫身向直接害死贵妃的当事人报仇,比如玄宗和陈玄礼,方法是抓瞎对方的眼睛。但在报仇途中遭到陈玄礼反击,被对方使阴招毒死,怨气升级。

报仇未果的不甘,守护贵妃的执念,还有被毒死的痛苦,连绵不绝的恨意让白龙在经历两次死亡后,用二十几年时间,化成了更加厉害的妖物。因为对人心黑暗的失望,他不愿再化身为人,依然幻化成黑猫的外形,但改不了白龙一条瘸腿的特征。

此时的妖猫更加偏激,不仅向直接当事人报仇,连间接参与者,和被牵连的无辜者, 只要能帮贵妃报仇伸冤,都可以为了需要杀死。白龙从当年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杀一只小猫的纯良少年,变成了一个滥杀、虐杀无辜的厉鬼,何止是人,他连鱼都不放过,谁让鱼毒死过自己。

理解白龙的妖猫,有一个关键词是“遗弃”。

白龙被父亲卖给师父,他是被父亲遗弃的,师父对他没有多好,可以一棍打断他的腿,唯一的师兄弟,恰恰是师父的亲儿子。这是第一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师兄对他好,故意撒谎给他留面子,说他是捡来的,这是善意的谎言。可白龙讨厌谎言,他因为被亲人遗弃,内心有些自卑,进而自尊心也很强,不愿接受别人哪怕是善意的怜悯。

而贵妃的一番话,是一个有着高贵身份,也同样高贵的灵魂,站在跟自己平视的角度上,甚至是同一只鞋子里,说出的最最平等、最最有同理心的话。话里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让人生出抵触的可怜,只有懂得。这是白龙对贵妃一片赤诚之心的缘由——士为知己者死。(还可以参考马东那句话,心里太多苦的人,一点甜就够了)

白龙目睹了贵妃的惨死,世上唯一的知己恩人痛苦离世,这是第二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所有人如何欺骗、辜负贵妃,连唯一的好友丹龙也参与其中,不但骗了贵妃,也骗了自己。当丹龙转身离去后,再没有回来,他恨丹龙欺骗自己之余,更恨丹龙抛下了自己独自承受痛苦,这是第三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随后白龙被蛊虫所杀,夺舍猫身,这是他的第一次死亡之苦。夺舍后,白龙继承了御猫的记忆,也就继承了御猫被遗弃在古墓里的恐惧,和贵妃临终前所有的绝望与痛苦,这是第四份也是双重的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当白龙以猫身被陈玄礼家的毒鱼反杀,这是第二次死亡之苦。猫尸在床下渐渐腐朽,无人理睬,这是第五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经历了两次死亡,叠加了五份被遗弃的孤独,在白龙心里,只有贵妃是最懂得自己孤独的人,并且贵妃也跟自己一样是个惨遭遗弃的人。他欺骗自己贵妃终会醒来,是不愿相信自己又再独自一人。他不愿扔下贵妃,也是不愿扔下那个孤独的自己。

白龙的个性与丹龙不同,丹龙随性些,白龙是个原则性很强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们的选择与结局都不同,白龙的忠诚转化为执着,爱转化为恨,被遗弃的孤独转化为怨毒。

最终丹龙成功度化白龙,也是用行动证明给白龙看,三十年来,就像白龙一直守护着贵妃的尸体,丹龙也一直保护着白龙的尸体。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活着的人在关心他,从未遗弃他,离他而去。

于是白龙放下了执念,也放下了怨恨,怨念消散,灵魂升天,他重新变回了当初纯白的少年。因为他最终明白了,贵妃有自己,自己有丹龙,贵妃和他都并不孤独。

解释得通俗一点,超级简单,那就是爱战胜了恨。

补注:关于评论区的一些疑问,我之所以坚持认为妖猫并非活物的缘由,绝不仅仅是因为床下的猫尸,可参考附图,妖猫的出现和消失可实可虚,乃虚实两相,而且妖猫绝不会平白无故放过陈玄礼,解密跟复仇并不矛盾,唯一的可能性是妖猫在复仇中途受阻。至于妖猫吐血,我认为是剧组的失误,为了突出妖猫的愤怒而采用了急火攻心的表达方式,反而出了问题。

关于妖猫吐血的部分,我突然想起《倩女幽魂》里小倩明明是鬼,但被姥姥殴打会疼痛还会有伤口流血,她还能给缺氧的宁采臣度气,甚至还能出嫁成亲。说起来这些年看了不少怪力乱神题材是影视和文字,最大的感受是在这个题材下作者可以天马行空,以至于设定不一,没有统一标准,其实想想白娘子一会蛇身一会人身,同样是不能细想的。但是话说回来,放在《妖猫传》这个例子里,太容易引起混淆,我个人还是觉得吐血情节删掉比较好,保留到仰天长啸即可。

接下来要弄清马嵬坡之夜的局势。

陈玄礼带领金吾卫哗变,名义上是要唐玄宗交出杨贵妃的性命,实际上只是个借口。如果玄宗乖乖服软,杀死贵妃,则手中权威已丧失,下一步要的便是玄宗的命。如果玄宗拒不交出贵妃,陈玄礼就会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起兵杀死玄宗。

所以马嵬坡之夜,在玄宗心里,贵妃的生死存亡都不重要,他所苦恼的,是如何找出第三条路,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最终黄鹤给他献上了这第三条计策。

以高力士私自杀死贵妃为名义,既满足了陈玄礼名义上的请求,又使玄宗并未在与臣子的角力中落了下风,顺便借着棒打高力士重新立了威,吓退了陈玄礼的野心。

在这个计划里,只要玄宗秘密遣人返回古墓,救出贵妃送她远走异乡,便能留贵妃一条活路。可玄宗不肯,答案就在极乐之宴那晚,阿倍仲麻吕面见贵妃那一幕。对玄宗而言,贵妃不过是他私人的产权物,可以昭告天下用于炫耀,却不准其他人对贵妃诉说爱慕。

皇帝的极乐之乐,是凌驾于所有人的无上权力。所谓的“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不过是“你永远都只能属于我”的另一种说法。而且贵妃如果不死,就是玄宗的隐患,贵妃本人和相关涉密者都会成为玄宗心上的定时炸弹,不得不除之而后快。

既然皇帝不愿让贵妃自由,给其他人拥有贵妃的可能,那么等尸解大法让贵妃昏迷后,命令高力士真的勒死贵妃,也能让贵妃不受痛苦地死去,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因为玄宗不但要里子还要面子,他连身边的高力士都要一并欺骗,因为他还需要高力士继续侍奉自己左右。贵妃必须活葬,只有这样玄宗才没有杀死贵妃,才能成全自己痴情仁厚的形象。

所以真正完整的计划是,先让贵妃服下解尸酒,用解尸大法封闭她的气穴,活葬入古墓的石棺中,待尸解酒发作取其性命。而玄宗其实要贵妃死在馆中这个秘密,只有他自己和黄鹤知道,所以黄鹤必须死,才能埋葬终极秘密。

其他知道部分秘密的人,曾看到自己窘况的人,有机会染指贵妃的人,通通都得死。白龙丹龙要死,阿倍仲麻吕和所有知道贵妃墓葬的士兵都要死,连那只整天抱在怀里的宠物,也要死。

只有这样,才能永久埋藏玄宗的秘密,才能让贵妃永远只属于玄宗一个人。

因为这样,玄宗选择了最残忍的方法,让贵妃被活埋在石棺中孤独地死去。

就像那只美其名曰留下陪伴贵妃,实际被活生生封在墓室里的御猫,不用想也知道将会死得多么凄凉,多么悲惨。

玄宗的爱情,是帝王极度的占有欲,一旦不能再拥有,宁可将它彻底毁灭,以他人的名义。玄宗的爱情,除了皇家的颜面,更是个人的怯懦,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却不敢在爱人面前袒露自己的私心。

狠辣不过如此,伪善不过如此。

补注:陈玄礼在马嵬驿是兵谏而非兵变,名义上是正义的,暗地里则是与玄宗的心理角力,玄宗最后的策略既从名义上满足了兵谏的目的,交待了外面的众多士兵,同时心理上并未落下风,此时陈玄礼失去了挟兵众的借口,无法再继续较量,所以马上抱大腿表忠心,玄宗的制衡效果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更不宜杀人。而玄宗的贪心在于还要维持自己在爱妃和宠臣面前的光辉高大形象,折腾出一个局中局,除了黄鹤以外,局中人获得的信息都不全面,没有人能彻头彻尾知道真相。

最后是玄宗与贵妃爱情的真相。

藏在七重宝函里的发丝,是对这段旷世恋情最好的注解与象征,七重宝函,是玄宗在爱情里的七副面孔,也是玄宗爱情的七重骗局。

第一重,是玄宗和贵妃凄美的爱情传说。片中借白乐天之口说出,玄宗宠爱贵妃,倾尽能力讨她欢心,愿用一朝繁荣来换取一个女人的爱情。贵妃的美举世无双,李白都甘愿破例为她写出可以流传千古的佳句。在马嵬之变,玄宗大局为重,忍痛下令命高力士缢死贵妃。后玄宗追思贵妃,哭瞎了双眼,深情感动世人。这第一重,是玄宗给世人和后人看的。

第二重,是玄宗和贵妃爱情的样子。极乐之宴上,高力士问贵妃是否喜欢玄宗送的霓裳羽衣,贵妃不作答也无笑意。玄宗因贵妃的混血容貌与众不同而宠爱她,以贵妃的名义,极尽奢华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深情和包容。贵妃并不爱这些奢侈的东西,她只提出宴会要人人平等上下无别,贵妃最喜欢的是会说真话的人。玄宗向贵妃许诺,两人要永远在一起不分开。这第二重,是玄宗给贵妃看的。

第三重,是玄宗对贵妃的表面态度。玄宗对阿倍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贵妃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玄宗没有惩罚阿倍,让阿倍感到他的仁慈与自信,这种仁慈实际是一种不屑的看轻,看轻是因为自信,自信来自于凌驾一切之上的权力,是帝王的极乐之乐。就如同玄宗对安禄山的盛情款待,明知对方有异心,依然击鼓迎接毫不放在心上。这第三重,是玄宗给阿倍、安禄山这样的崇拜者、觊觎者们看的。

第四重,是玄宗对贵妃的真实态度。玄宗对阿倍说的话,本质是一种宣誓主权的行为,贵妃是属于玄宗一个人的私有物,其他人永远不能妄想染指。如果有一天贵妃不能留在玄宗身边,那她也不准拥有自由,只能被毁灭。而且贵妃的性命,重要程度远低于皇帝的权力地位,两相冲突时前者必须马上牺牲。所以玄宗在跟黄鹤合谋自保的计策中,无论如何贵妃必死。这第四重,玄宗只给黄鹤这个唯一合谋者看。

第五重,是马嵬驿事件中,玄宗对贵妃的伪装态度。玄宗说自己很想用人头换贵妃活命,但怕违背永远陪着贵妃的誓言所以不能去死。黄鹤提出早已合谋好的尸解方案,玄宗先是声称不要贵妃受这样的苦,又在演示后假意询问黄鹤,引出尸解法没有痛苦的回复。这是玄宗在演戏,他要在贵妃和在场其他人的面前,保持自己深情仁慈的假面。除了少年们,其他人包括贵妃都知道,一个众所周知已经死掉的著名女人,是不可能再回到皇帝身边的。贵妃知道玄宗的真实想法,知道他在骗自己,无论尸解法真假,两人不会再相见了,自己也许会死,只是不知道怎么死,以为能得个痛快,也许真的会长眠,但不会被人找到,那也等同于死。高力士、阿倍和白龙不知道尸解大法有诈,他们以为贵妃只会长眠在古墓里。对高力士而言,贵妃不死,这已是玄宗的仁慈。对阿倍而言,贵妃会永久沉睡,但还有一丝重生的希望。对白龙而言,自己会尽快返回救出贵妃。丹龙起初也被蒙在鼓里,后来从父亲那里得知真相,无法违抗父亲退出骗局,成了协助者,但他以为贵妃会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被尸解酒杀死,不受痛苦。这第五重,是玄宗给黄鹤以外的在场亲历者看的,因为每个人参与程度不同、认知不同,他们看到的也并不相同。

第六重,是马嵬驿事件中,玄宗对贵妃的公开态度。贵妃假死后,玄宗借黄鹤之口,强迫高力士去给贵妃制造勒痕。勒痕这件事并不容易做,轻了留不住也不像,重了很可能失手。如果高力士真的失手勒死贵妃,倒也能遂了玄宗的心愿,可他不知玄宗的真实意图,小心翼翼不辱使命,让贵妃错失一个痛快死去的可能性。对亲历者以外的人,贵妃的贴身宫女,金吾卫士兵们,只知道皇帝为了国家责任,忍痛赐死自己的心爱的女人,深明大义。就像他被抓瞎的眼睛,被粉饰成为了思念贵妃而哭瞎。这第六重,是玄宗给马嵬驿事件的外围人士,以及天下人看的。

第七重,是马嵬驿事件中,玄宗对贵妃的公开态度的反转。也就是所谓的,高力士欺瞒圣上,自作主张勒死了贵妃,这一幕是玄宗和高力士,还有其他亲历者一起,合伙演给陈玄礼看的。这就是贵妃生死两条路之外,保住玄宗权位的第三条路的核心关键。名义上,贵妃已死,堵住了陈玄礼哗变的借口,给了天下人一个交代。实质上,玄宗并未妥协于陈玄礼的威胁,对高力士的一顿棒打,给了陈玄礼一个硬生生的下马威。这第七重,是玄宗给陈玄礼这样的野心臣子看的。

在玄宗的七副面孔前,贵妃是表里如一的。在玄宗的七重骗局之上,贵妃建立了另一重骗局。她早已看透了局势,也一直明白帝王的爱如牢笼,预感到自己将被无情抛弃的结局。她明白玄宗的心意,还愿意假装并不知情,配合玄宗的演出,以免拆穿了对方这层深情的面具令他难堪。她留下爱情信物给玄宗以抚慰他,然后怀着自己对爱情理想的坚守,平静地接受死亡安排,死去的样子比在生时更加美丽。

更重要的是,她明知道自己不过是别人的借口。她是玄宗奢靡生活的借口,炫耀权威的借口,狼狈逃离的借口,她是安禄山谋反的借口,是陈玄礼哗变的借口,是天下人推卸盛世灭亡的借口。

可她从不争辩,她不想令丈夫为难,也不想让天下人受苦。她是真的愿意为了爱而献祭出自己的生命,不止是男女爱情这么浅显,她对所有人都怀有一份包容和宽恕的心情。危机来临时,她也曾慌乱,但一个人爱她的眼神,就让她重新拥有了原谅所有人的勇气。

玄宗对贵妃也并非全无爱意,即便当时真的想不到,事后他也会明白贵妃对自己配合的情意,几年后妖猫向他复仇时,他独自拿着贵妃留下的信物,脸上有痛苦的样子。玄宗去世后,也命人把这份信物,供奉在最珍贵的地方。这些已是玄宗所能给予的最多的感情了。

七重宝函之中深藏的发丝锦囊,就是七重骗局之下贵妃的一颗真心。

明白以上几点后,就很好理解全片了。

三十年前的白龙,丢弃了自己的身体,坚持陪在贵妃的尸体旁边,他坚信贵妃会醒来,说到底是不愿承认贵妃真的已经死去。

这种强烈的执念,皆因贵妃在他心里是白月光一般的完美存在,也是真正懂得他内心的同病相怜的孤独之人。白龙把自己的灵魂活埋在小小的猫躯里,如同贵妃被活活禁锢在那口冰冷的石棺。

妖猫在山洞里孤独地生存了好几年,久到唐玄宗也变得衰老。他的痛苦无以释放,思想开始扭曲,他无法放下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于是踏上了复仇之路。

他要报复每一个直接害死贵妃的人。

先是抓瞎玄宗的眼睛。你这个有眼无珠之人,不配拥有看到美丽的能力,偿还你的罪恶吧,像贵妃一样陷入黑暗的石棺里。这一次,妖猫很轻易便成功了。

接着该陈云樵的父亲了。把所有的错误推卸到一个无辜的女人身上,把她的生命作为筹码,用她的名誉洗净别人的肮脏,这就是你所谓的护卫吗。就在这一次,妖猫行动未遂,肉体便陨灭了。

猫尸深藏在陈家床底下,就像贵妃在黑暗的石棺里苦苦挣扎却找不到出去的活路。

白龙的灵魂一直淹没在黑暗里,变得越来越黑。下一次的复出报复,会充斥着偏执、仇恨与鲜血。

二十几年后,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出现了。

一心向往着开元盛世的诗人白乐天,开始呕心沥血地研究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他想要书写自己心中最伟大的诗篇。

妖猫的执念终于被唤醒,复仇的灵魂蠢蠢欲动。但比起复仇更要紧的是,揭露那些掩盖在虚伪之下的残酷真相,为无辜的贵妃洗血沉冤,还她清白。

白乐天无疑是最佳人选。

他是皇帝的起居官,有机会了解到历史如何被篡改。他向往贵妃的故事,有足够的动机与动力探究真相。他对贵妃抱有同情心,能够说出“大唐的陨落不是她的错”这样的公正之言。他是个著名的大诗人,对天下人有重大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只愿意说真话的人。明明早已诗成,却迟迟不公布,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个爱情故事是真的。一个真心爱自己女人的男人,怎么会把女人一手推出去挡在自己面前送死?可他也不愿相信这段动人的爱情传说是假的,于是更加努力地寻找一切蛛丝马迹,试图找到真爱的证明来说服自己。

于是妖猫的复仇洗冤行动开始了。

第一步,施展妖术令皇帝中邪驾崩,将白乐天与空海卷入事件。

白乐天作为起居官目睹一切,却因坚持书写事实而被罢工,获得第一条经验:至少在关乎皇家颜面的重大时刻,历史可以被轻易篡改。再另新帝中邪,为了大唐未来的安危,使得查清妖孽作祟的原因刻不容缓,给白乐天追查真相加上一层动力,避免他中途知难而退。从日本请来的驱邪人空海和尚,不受幻术所影响,可以协助白乐天去伪存真。

第二步,设局魅惑陈云樵夫妇,考验人性。

开始陈云樵跟妻子春琴看似恩爱有加,春琴从妖魅处得来金钱后,陈云樵毫不介意这钱来路可怕,背着妻子便拿这钱花天酒地肆意挥霍,到妖魅索债时,眼见自己不是对手,又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妻子,危难来临时,不止扔下她逃走,当观众下意识以为他可能见妻子濒死要豁出去一救时,看到的却是他回身锁上大门送她一人去死。

事了之后,陈云樵跑去请人救自己的命,还要打着救妻子的旗号来掩饰自己的懦弱不堪。妖猫幻化成春琴的容貌,和白乐天心中杨贵妃的模样,吟诵李白的诗句,暗示二人一切诡异的事件皆指向索债,此债乃是前朝旧债。

第三步,白乐天带空海找到了历史的人证之一——贵妃贴身宫女,得知所谓贵妃被缢死的经过,其实多为口口相传,此人证也并非真相的见证人,只是白绫的提供者。妖猫趁此机会,以老宫女所织白绫的材料杀死了她。

白乐天、空海与妖猫附身的春琴,在被幻术幻化得残破不堪如同洞窟的陈府正面交锋,妖猫抛出第一个颠覆白乐天认知的真相,他以为李白唯一一次破例歌颂权贵,写给贵妃赞颂她美貌的诗篇,其实并不是描写贵妃的。

白乐天看到的那杯蛛网丛生的茶汤,不过是幻相而已。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你知道的也未必是真实的,历史更是如此。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只会织网的蜘蛛,每一重利益关系,都是一层密密匝匝的蛛网。

妖猫亲口揭开了残酷的一角:我是一只被活埋的御猫,而她的命,不也跟我一样么。

春琴康复后,陈云樵设宴款待白空二人,妖猫再度施展幻术蛊惑人心,放大了陈云谯心中的黑暗,陈在陷入癫狂后杀死妻子,清醒后却不愿承认,于是真的疯了。

陈云谯夫妇这个局,是为了向白空二人展示人性之丑,身为丈夫是如何懦弱与残忍,将所有责任与恶果推卸到妻子身上。陈云谯还算有些良心,杀死爱人的罪恶至少令他无法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因此而精神崩溃。

第四步,白乐天与空海找到了另一个真实的历史见证人阿倍仲麻吕的日记,一步步走近由阿倍所记录的,以杨贵妃为象征所代表的,大唐开元盛世最辉煌灿烂那一刻,和身处其中的人们,“情痴”玄宗、诗仙李白、宦官高力士、术士黄鹤师徒们。通过阿倍日记里的内容,白空二人找到了宫殿废墟,通过废墟中酒池里腐烂的毛笔,印证了妖猫之言的可信度。

三者交相印证,似乎证明了传说中的深情故事,可能真如妖猫所透露的,其实另有版本。

第五步,白乐天与空海继续阅读阿倍的日记,终于看到了马嵬坡之夜,贵妃死亡的真相,原来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骗局。帝王狠心并非不能理解,狠心却伪善才是无法原谅,他要那个结果,还不要背负那个名声。

于是乎,对局外人,贵妃是高力士自作主张勒死的,皇帝是痛心的,是被高力士欺瞒的,是深情的。对局内人,计策是黄鹤献的,皇帝是要救贵妃性命的,是被黄鹤欺瞒的,他依然是深情的。都是他们这些臣子作祟,谅其忠心可悯,帝王我左右为难,何其无辜?

少年白龙看不透,他只听到这双重骗局的表面,以为贵妃真的不会死,却依然连一点委屈都不愿让贵妃承受。空海看到了第三重骗局——贵妃也在欺骗玄宗,她用自己的平静,来安抚玄宗虚伪的为难,带着对爱的坚守勇敢赴死。

第六步,白乐天与空海跟着日记提示终于找到了石棺所在,棺盖内部带血的抓痕触目惊心,空海悲恸落泪,事情远比他想象更加惊心动魄。

空海没想到的是,已经死过一次的贵妃,竟然又再死了一次,第一次她怀着牺牲的幸福而死,而这第二次的死亡却满是绝望,惨烈至极。尸解大法只不过能封闭气穴一两日,黄鹤谎称可以永久保持假死状态,不过是为了帮玄宗编织美丽的谎言,营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幻相,将谋杀粉饰为暂时的别离,好让贵妃心甘情愿的走入骗局之中。

在石棺中困死能有多绝望恐怖,连经历过海上风暴死亡威胁的,一直微笑旁观世人的,脱离红尘俗世的僧人空海,在石棺中亲身体会后都难以承受。

最最让空海没想到的是,在这第二次极尽痛苦与绝望的死亡之后,贵妃依然没有一丝怨念留存下来,她就那样彻底地消散在世上,走得如此干净,依然没有诅咒任何人。

空海的眼泪为贵妃而流,是对贵妃极度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也是被贵妃极度纯净的心灵震撼动容。

玄宗为了满足自己龌龊的小私心,阴错阳差之下,最终让贵妃承受了百万倍的痛苦而死,爱情走到最后关头,他的心里从来只有自己。跟包容一切的贵妃想比,玄宗是如此龌龊,他甚至不如陈云谯,杀死爱人后还能扮演情圣,让世人传颂自己的伟大爱情。

在古墓里,白乐天与空海终于猜到了妖猫的真实身份是白龙,他是整个骗局的旁观者,是骗局里被骗最深的人,也是对贵妃最真心的人。白龙告知白乐天第三个被篡改的真相,玄宗的眼睛不是为了贵妃哭瞎的,而是被自己抓伤的。又是一个被篡改美化的传说。

至此贵妃之死的真相被全部揭开,白龙开始威胁白乐天重写《长恨歌》,他要揭穿玄宗的虚伪,向世人还贵妃清白。

以上六步是白龙的计划,他一步步制造事件,推动白空二人追查真相。唯一的变数是玉莲代陈云谯喝下了尸解酒,让陈少受了一些罪,但不影响整个复仇计划的方向。

白龙在明处推动,丹龙其实也在暗中推动自己的计划。他用西瓜幻术,三次引导空海寻找到追查妖猫的关键之处。事件的最终,也就是第七步,是丹龙超度白龙魂魄的心意达成。

三十年前的丹龙,最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进了骗局,后来才被父亲黄鹤告知骗局的实情,他为了父亲选择隐瞒同伴白龙,违背自己的心愿,做了谋害贵妃的帮凶,这是他曾经犯下的错,原因不仅是受亲情所困,更是因为面对父权的懦弱。

但当白龙决定回去救贵妃时,他已知骗局下是何种残酷,依然选择跟白龙一起去面对,也是个勇敢的少年。

白龙得知真相迁怒丹龙,赶他离开。丹龙说,人心如此黑暗,我想要去找不再痛苦的方法。丹龙走后,并未真正远离,他关注着白龙的动向,修复并保管好他丢弃的身体,这才外出狮子国求法。

三十年来,丹龙专注修行,成了举世闻名的得道高僧,他找到了不再痛苦的无上密法,不再惧怕黑暗。而白龙被彻底困在黑暗里,因为他的光熄灭了。

三十年前的白龙,即使被黑猫的痛苦记忆折磨,也不过只找玄宗和陈玄礼报复,且不想杀人性命,高力士甚至本不在报复的范畴。而陈玄礼的自保行为,虽然留住了自己的命,却升级了白龙的仇恨与能力,最终换来的却是更惨痛的下场。

三十年后的白龙,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必要时不惜牺牲无辜的人。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当有人逃避了该负的责任,便有他人代替承担后果。

玄宗瞎眼后依然粉饰真相,后果是继任皇帝的中邪殒命。

陈玄礼毒死妖猫,后果是自己的儿子与儿媳一疯一死。

高力士亲手造成的勒痕,后果是织锦的老宫女代为受过。

黄鹤献了活埋的毒计,白龙便要拿“帮凶”丹龙的一条命来偿。

当年的金吾卫众人间接促成了贵妃之死,如今便有金吾卫丢掉一双眼睛。

白龙和丹龙是一组对比。一个犯了错的少年,抱着对他人的歉疚,一心弥补,去拯救别人,用寻找光和制造光,来克服黑暗。另一个没犯错的少年,抱着为他人鸣不平的坚持,跌落黑暗,与黑暗融为一体,用鲜血来索取他人欠下的债。

白龙和贵妃也是一组对比。同样是多次被遗弃的孤独之人,同样是承受过两次死亡痛苦的人,贵妃经历多少绝望伤心,也没有怨恨诅咒世人,白龙却被执念所误,变成了害人的厉鬼。

所以说,无上密在贵妃的选择里,也在白龙的修行里。

不过也可以换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有因便有果,丹龙跟其他人犯了错,便有贵妃和白龙承受恶果。有光便有黑,贵妃自己不留怨气,但她的绝望通过御猫转移到了白龙心里成了魔,就像神仙和短笛大魔王。

眼珠是欲望的象征,春琴贪财,丽香善妒,被妖邪操控时眼中闪烁妖异的光芒,妖猫用人们的欲望操控了人们。白龙死时割舍不下贵妃,瞬间求生欲爆棚,眼中也是闪烁蓝or绿光。这是电影特意选择的表达手法,也是对观众的提示。

贪欲

嫉妒心

求生欲

第一次见妖猫时,春琴就知它会说人话,还会血淋淋地只吃鱼眼珠虐杀,如此妖异恐怖的景象,春琴却为了贪财浑然不觉危险。

妖猫跟陈家及相关人等,做的是一场交易,先给钱,再索债,陈云谯夫妇为欲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妖猫偏激的心里,这些人都用了他的钱财,挠他们几爪,收了他们眼珠又何妨,不过是一场交易。重点是妖猫对金吾卫本就没有好感,特殊身份让他们个人的无辜变得不再无辜。整件事里最无辜的是春琴,但对妖猫来说,谁让是陈云谯的妻子,是陈家的人,更何况杀她的还是陈云谯本人。玉莲属于陈云谯误伤,不能算数。

妖猫专吃眼珠,他认为世人多有眼无珠,看不清真假,留这眼珠何用。而且人心黑暗,不配看到光明,人心龌龊,不配看到美丽。

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幻术,都抵不上最大的幻术师玄宗,他玩弄的最高级的真假,是人心。

电影的结局,丹龙如愿看到白龙重回白鹤少年,空海领会了无上密,白乐天找到了诗里的真情。

白乐天说,这诗是白龙写的,因为他不再执着于表面上的真假,已经过去的真相往往无法百分百探究,但真相不会因为不被人们看到就不存在,真永远存在,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当事人的心里。电影中古墓的壁画睁开眼睛,就是这一层意思,历史自有见证“人”,也许是建筑,也许是植物,也许是别的什么。就像林忆莲一首翻唱歌《我坐在这里》里面的歌词,“老房子若有话说 它说什么”“窗口长了眼睛 说不定拍下来拿去广播”“只有老房子记得这些人的承诺”“窗帘长了耳朵 说不定录下来拿去广播”。

我认为空海早已死在海浪中(鉴于海中的镜头设计),来到大唐的是他对求真经的执念,也就是魂魄。因为是魂魄,所以不懂驱魔的空海可以轻易看破幻想,而丹龙的幻术高明到连鬼都能骗到。他指引空海明白,真中有假,假中也有真,真相是散落在假象中的碎片。有执念的魂魄未必一定成魔,甚至可以悟道,关键在于内心的选择。在海上度化他的那对母子,我想也许是菩萨吧。

当然,空海理解为活着也完全说得通。所谓幻术,并不是变戏法,戏法欺骗的是人的双眼,也不是魔法,魔法能真的变出实体来。幻术欺骗的,是人的大脑。空海能看穿幻术,是因为他一心求法,不被欲望所扰,就能直观本质,不被幻术所骗。但空海却被丹龙的连环幻术给骗了,因为他一心求法也是执念,有执念就有被蒙蔽的可能性。片尾的空海,放下了求法的执念,反而获得了无上密。

整部电影围绕爱情传说,讲述历史的真与假,这是本片的基础,从理性层面探讨真相。在这之上还有精神层面的讲述,是感性的对美的追求。

最初的白乐天是感性的,他热爱美,歌颂情。片末时,经过对真相的理性探究,他找到的美与情更真。

最初的空海是理性的,他冒名而来只为求法,无意救人。片末时,他被贵妃与白龙的故事所感,理解了情与大爱,终于找到了法。

人性、欲望、爱、美,等等一些是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表达这些并不俗,关键还是看导演如何表达。

欺骗有多可恶,看看惨死的贵妃。孤独有多可怕,看看魔化的白龙。

爱有多伟大。

看看贵妃赴死前,只要还有一个人(阿倍)真心对她好,她就有了勇气,不再孤独,愿意继续相信人间有真情,甘心牺牲。

看看白龙超度前,只要还有一个人(丹龙)真心对他好,他就失了戾气,不再孤独,愿意抛开过往种种仇与怨,甘心消散。

电影里的贵妃是美好的化身,她是光,是爱,是真,是善,是美,是包容,是宽恕,是同理心,是兼容并蓄,是接纳与融合,是盛世真正的强大。

但导演也并非想完全神话贵妃,即使她如此美好,李白还是在见到她后直言相告,我的诗不是写给你的。完美并不存在现实中,美人不是最美的,盛世也不会完美。大唐盛世衰落前,就是片头那个成熟到了头的苹果,甜得开始发腻,最终摔落下果树。这能能怪地心引力吗?引力是客观规律,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才是真理,只有思想才能无极。

李白诗中的美是属于意象的,虽不能见心向往之的美,多少人爱慕的贵妃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准,因为想象中的美,是没有顶点、没有实体的,如同维纳斯的断臂。灵光乍现,神来一笔,这种对极美的想象让诗人沐浴在神圣的光芒里,热泪盈眶,哭中有笑。

电影里有导演对盛世的想象,那种开放、包容、自信,气象万千海纳百川的灿烂,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对追求理想的热衷,对个性的极度包容, 那时的人活得恣意洒脱,自由而浪漫。 他向往着看到甚至重现那个时代。

可惜,乐极生悲,盛极必衰,盛世无法永存。《妖猫传》是一出大唐盛世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盛世的陨灭,是从对美好的诋毁开始的。与《罗曼蒂克消亡史》不同的是,前者是高贵精神在对抗卑劣的过程中被迫丢失高贵,《妖猫传》则是高尚灵魂在面对龌龊时甘愿自我牺牲。

前者偏向来自外来力量达尔文似的摧毁和改变,后者更多指向“从里面是杀不死的”。前者更积极些但带了遗憾,后者虽消极些但保留了希望。

因为在改编后的剧本里,作为盛世象征的贵妃,既没有被侵略者夺走,也没有在仰慕者的请求下离开,她留在了中华的土地上,守护她的,挂念她的,依然是我们自己的少年们。

希望在少年。

(电影跟历史无关,只是个同人,比如玄宗在这里只是抽象成了皇权的符号,剧本跟原著改动非常大,所以传递的思路大大不同,剧组美指和导演的访谈里都说了唐城并非完全复原,极乐之宴和花萼相辉楼的设计是为了玄幻主题,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关周边,宣发的锅还是归宣发吧,一码归一码,对事不对人)

最后说说电影的缺点。

总觉得陈凯歌导演在某些时候不算很擅长调教演员,他主要是引导作用,最终表现如何还要借助于演员自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片中所有演员都非常好,贵妃的虚非常非常到位,只是觉得春琴被妖猫控制前后的变化,似乎不够清晰。玉莲这个角色虽然是个功能性人物,但有点太单薄。

而且陈导看重对精神层面的诗意化表达,往往欠缺了细节上的逻辑关联。再加上广电审核对鬼魂的禁忌,和院线播放对片长的苛刻,导致电影在表达和剪辑上,应该是被迫放弃了一些东西。

但是像《妖猫传》这样的电影,因为有大量的幻术、魂魄等超现实表达充斥其中,尤其应该把需要观众分清的真实部分夯实,才能帮助理解剧情和人物,不会模糊观众的观影感受。

比如妖猫大闹陈府,是用了幻术吓唬陈云谯夫妇,还是真的杀了全府的下人。这对理解妖猫的行为非常重要。

又比如最后妖猫作为鬼魂幻化的实体,本来就容易引起观众对床下猫尸的混淆感,偏偏还让白龙的肉体化作白鹤,看起来完全不合常理。能理解导演想留下最终一人一猫的画面,我可以把肉身化鹤这一幕理解为一种表达手法,因为白龙的肉身是完全纯洁没有罪恶的,杀生从死亡那刻才开始由魂魄进行的。但这种演法太容易带来观影不适了,观众甚至可能觉得,丹龙竟然用幻术欺骗白龙进行超度……

同时《妖猫传》也算是一部悬疑片,有许多情节反转,逻辑一定要顺,有可能引起观众误会的细节都要表达得更清晰,杜绝一切不该有的误导性情节。否则观众刚到一个情绪点,就被突如其来的疑惑打断了。

比如白乐天一个人就能推动石棺盖这里,几乎所有观众都注意到了,却理解不一,这是不应该有的。其实细看,棺盖第一次被推动时,就是白乐天那侧明显推开了一个角,第二次推到地上依然是白乐天推得快,说明白乐天的力气比较大,而且空海可能也在棺内协助托举棺盖了。这里改句台词就能避免麻烦的事,恰恰是电影较明显的瑕疵。

又比如棺盖内的血迹,颜色太艳了些,很出戏,也缺少视觉刺激,没传达出那种三十年的沧桑感。

再比如贵妃为何在尸解酒发作前就醒来,这是悬疑的核心情节,必须应该交待清楚的,对交待玄宗和黄鹤对贵妃的态度极其重要。原作里好像是高力士把针拔出来了一点点?电影完全也可以跟高力士联系一下,可以加强贵妃的悲剧感,每个人都是间接害她承受更多痛苦的凶手,无论有意或无意。

再再比如尸解大法跟尸解酒,名字太像,功能却完全相反,作用交待得不够清楚,这些不应该靠观众再去推理,而是交待清楚方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推理剧情中的逻辑。

还有故事的连接。黄鹤为什么跟着玄宗,为什么献计,我猜应该是为了荣华富贵,但好歹要交代一下。黄鹤什么时候告知丹龙真相的,是丹龙配合展示尸解术时,还是意识到皇帝要灭口让儿子逃跑时,这也应该交代得清楚些,对理解丹龙这个人物很重要。尤其是少年白龙如何被贵妃的气度折服的,前面为了保持悬念不能多下笔墨,后面揭晓答案时可以用闪回交代个表情特写什么的,方便大多数观众理解剧情。(当然缺点也不止这些,暂时就说这么多吧)

否则会有很多人把贵妃理解成玛丽苏,白龙对贵妃理解为爱情。

这事真的不能全怪观众。

期待将来出一个导演剪辑版,能给出更完整、合逻辑的剧情线。

补注

至于白龙身体消失,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当妖猫试图爬上冰台未果,摔出好远一截后,身体冒出绿光,这是灵魂开始出窍消散的意思,但影片里做得非常非常隐蔽,我也是最近在电脑上重看时发现的,不晓得创作者的意图是否故意掩盖灵魂出窍的画面,莫非也跟审查有关。按这个思路来看,妖猫被感化后,怨气逐渐消散,变得衰弱,无法跳上冰台靠近自己的肉身,而它的灵魂开始溢出妖体重新净化,虽然过程没展示,此时发生的应该是纯净的灵魂重回肉身,而后化作白鹤而去(也就是升天去往西方极乐了)。邪恶变回纯洁,黑暗恢复光明,留下的黑猫实体是执念,飞走的白鹤少年是解脱,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