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幾日,一組數據和圖片在各財經網站上刷了屏。

話題很簡單,為什麼說我們是“開放的中國”?

這似乎並不是個好求證的問題——至少對於多數不直接參與外貿產業鏈的朋友來說,這種直觀的感覺可能仍舊沒有多明顯。

實際上,答案可能出乎你想象。現階段中國,在某些方面“開放”的步伐甚至比起房價的漲速都不遜色!

數據說話。比如,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23倍。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又比如,出口總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78年的0.8%上升到2018年的12.8%。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說過去的三十年是改革開放的成果,那貿易糾紛頻發的2018年,則真正體現出了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節奏感”。

《世界投資報告》曾經指出,2018年,中國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增長4%,創歷史新高,達到1390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10%以上。而且即使中美貿易關係緊張, 2018年外國投資者在中國依然新成立了超過6萬家公司,比2017年增加了70%。2018年7月以來對汽車、電網、船舶和飛機制造等行業外資持股限制的取消或放寬,推動製造業FDI增長了20%,佔中國總流入量的三分之一。

外資的節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節奏。我們看到製造業短期反彈,房地產“小陽春”的背後,都有外資直接或間接參與的身影。

01

對於投資人群,可能更加會在乎的是,股市的“開放”程度如何?外資動向又是怎樣?

與實體經濟相比,資本市場的“外資拼圖”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對QFII很熟悉的基民應該不會忘記,2003年7月QFII才正式登上A股市場,彼時的QFII只不過是個持倉不超過10個億的小角色。但截止今年一季度末,QFII合計持股市值已經達到了1565.13億元!

QFII只是外資的一隻“正規軍”,但是倘若算上“游擊隊”的表現,外資在中國股市的攪局能力更沒的說。比如這三年來,QFII加上北上資金持倉總市值均超6000億元,而2019年6月末,外資持倉市值突破萬億大關。今年6月末,外資持倉市值佔比甚至創下了新高,接近2%!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股市量能不濟,表現沉悶是事實,但外資加速“買買買”,也是事實。

這兩天更有爆炸性信號傳來,一個負責美國養老金投資工作的委員會,決定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進行投資。雖然此舉目前在美國國內爭議不小,但倘若成功獲得“放行”,6000億美元的基金規模對於目前量能不濟的國內資本市場,可謂一針重磅的強心劑!

其實不僅僅是美國養老基金在資本市場“化敵為友”的躍躍欲試,實際上咱們股市並不缺發達國家的“養老資本”投懷送抱。你如果仔細去調研一下A股藍籌股的股東明細可以發現,瑞典、澳大利亞、加拿大的養老基金都已經做了相應佈局,只不過“相當低調”而已。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股市的過去和未來,外資持續進場都已成為不爭的趨勢。預估再過幾年,A股流通股10%以上的配置都會被外資瓜分,屆時散戶們的對手盤也會越來越多,籌碼越來越為集中,“去散戶化”也會越來越徹底。

02

外資加速流入,對我們的影響幾何?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點,外資對上證指數的影響力可能不足掛齒,該漲還是漲,該跌還是跌。因為外資目前並不是國內股市定價體系的主導力量,但絕對是中長期最核心的交易力量!

第一:外資逐步引領股市中的“馬太效應”

知名統計類網站數據寶曾經梳理了今年的A股市場“核心資產50股”上半年的表現,上半年末,QFII+陸股通合計持股市值高達6456.4億元,佔同期外資持股總市值比重過半。而“核心資產50股”的平均漲幅超過45%,大幅跑贏市場。與此同時,2019年上半年上證指數的漲幅僅僅為19.45%。

外資用一半的倉位,就抓到了25%的“超額收益”!你可以想見,在整體成交偏弱的情況下,上半年股市裡你虧損的錢被誰“賺走”了,正是在中國股市“後來居上”的外資。

股市“馬太效應”越來越強,績優藍疇股走牛的背後到底是誰在持續配置?毫無疑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機構和遊資,外資已經成為了決斷性力量。推動茅臺站上千二大關,外資也助推海天味業股價破百,這個背後都有外資的身影。

圖:貴州茅臺十大股東頻現外資身影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其實這正和外資之於各國商品經濟“買強不買弱“”的操作風格有關。

比如你去研究臺灣股市,會發現所謂“外資”扎堆於食品和半導體行業。你去韓國炒股,“外資”則青睞美妝和芯片類公司。到了中國,“外資”偏好食品飲料、生物醫藥裡面的龍頭股也是一樣的邏輯——外資只買每個國家最剛需的龍頭,這很符合資本在流動中“趨利避害”的本性。

未來的股市,“馬太效應”越來越強,和外資持股比例的放大,幾乎可以畫上一個邏輯上的等號。很簡單,中國股市需要資金來推動,而最有潛力的增量資金目前來看是外資。隨著外資持續“加倉中國”,我估計未來的A股,“貧富分化”將會進一步拉大,屆時更多大白馬創出新高,更多中小盤走下神壇將成為常態。

第二:外資制約了A股的“底”和“頂”?

有沒有發現,在上半年毛衣戰愈演愈烈的時候,股市並沒有發生預期中的“習慣性崩盤”?反而呈現在“箱體”底部得到支撐的狀況?

同樣,在“貿易和解”消息傳來,股市受到利好的提振,但卻突破不了3000點的中短期“箱頂”,總是意興闌珊。

要我說,成也外資,“敗”也外資。

在貿易摩擦的利空消息發酵,股市非理性殺跌的時候,北上資金在逆勢抄底撿籌碼。而國際貿易局勢緩解時,外資往往又是第一時間“跑路”,除了其靈敏的嗅覺之外,還有其對於中國資產的核心判斷——由於定價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只能選擇便宜抄底,漲了賣這種操作手段反覆操作。

這種情況其實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比如2016年底之前,外資賣出的月份,全A估值高於或接近於歷史50%點位,而外資買入月份幾乎都處在全A估值的25%點位之上。進入2017年後,外資的賣出月份,則主要集中於全A估值的25%點位上下;當低於全A估值的25%點位時,出現了較多集中淨買入的情形。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種現象,對於我們散戶的影響是什麼呢?就是整體上風險係數更低,但節奏感更難把握。有了外資的持續買買買,股市殺跌的動能可能以後將越來越薄弱,即使是下跌,也是以陰跌為主。所以某些投資者掛在嘴邊的2500點,2000點,幾乎是杞人憂天。(成交最活躍的外資可能會在優質資產上“暗託底”中國股市)但外資的投資習性又註定了股市的量能短期難以有效放大(大跌大買,小跌小買,大漲大賣,小漲小賣),所以衝破3000點也變成了一樁難事。

很簡單,我們用博弈論的思維去理解外資對3000點的壓制:在存量資金博弈的情況下,只要外資作為持續活躍的主體,股市的資金只能緩慢流入或流出。(出於風險控制的需要,除非人民幣匯率短期暴漲,否則外資不會突然加大對中國資產的配置,只會一點點買,一點點拋)而不放量突破意味著大部分外資對手盤的持倉籌碼難以有效上移,這就限制了外資的做多動力。(外資不會自己割自己的韭菜)而外資在今年以來歷次“假突破”中正扮演了這樣的“收割者”角色(量能放大,外資迅速流出)

第三:跟上“外資”的節奏,是避免淪為“魚肉”的好辦法

對股市高度的判定問題,很多人都會犯錯。什麼是底?什麼是頂?

外資的動向可以作為一個明顯的參照指標。2700點到3000點的箱體震盪可能正對標出外資對現階段股市的估值預期,在這個箱體內外資奉行“低吸高拋”的方法來操作,導致外資偏好的白馬股在估值較為便宜時輪動上漲,又紛紛到了高位回落。(參見今年外資操作白酒類股票的手法)

興許哪一天,突破3000點後外資沒有大幅流出,那就是真的企穩了。反之,我們就要保持一分謹慎,防止被橋水、貝萊德等各路神仙剪了羊毛。

第二方面,就是理解好外資的投資理念,並學會為自己所用。

外資酷愛買什麼?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外資這幾年買的股,基本上有一系列特徵是雷同的,比如淨利潤增速平穩,ROE高,股息率位居行業前列等等。

“開放的中國”刷屏,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圖:部分外資重倉股票一覽

“學習”外資的炒股邏輯有什麼用?這對於我們深化對公司價值的認知是很受用的。你看看道瓊斯和納斯達克裡,走成長線牛股的公司,具備的多數也是這樣的特徵。這正反映出成熟資本市場的定價邏輯,而外資只是把這一思維繼續沿用到A股中來。

這些指標的合理使用與借鑑,並不一定代表著外資選出來的股票就是必漲的。但你要看到,藉助規律“避雷”卻是外資最擅長的。在很多公司爆出利空之後,你往往看到F10裡面已經沒有了外資的身影。而這些時不時爆出來的黑天鵝,不明真相的你能做到提前預警嗎?

外資的投資理念並不一定絕對正確,但對於未來的你學會“順勢”,學會“止損”,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A股市場可能越來越港股化,抱著基本面很差的股票可能一輩子也難以回本,“棄暗投明”的人才能最終取勝。

外資的節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各位投資者朋友,你感受到這一點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