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男人们往往有一种痛——女朋友、老婆向自己吐槽某个人某件事,自己明明进行了SWOT分析、找出利弊关键并给出合理化建议,为什么她们却越来越生气甚至吵架翻脸?

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很多女人也说了:跟你吐槽,不是要你上来就讲道理给方案,而是要先站在她这边,在安全的环境下和她一起对那个“敌人”进行攻击宣泄情绪,等情绪发泄完了什么都好说。

男人一听到吐槽,本能地就想解决问题,这大概是进化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情绪发泄完了当然不解决问题,所以很多男人觉得“我明明是为你好,自己控制不了情绪还来跟我吵简直毫无道理!就是她作,她任性!”

如果男人这么想,那就真错了。

不要以为只有女人才会吐槽,寻求认同感和情绪支持,男人也一样,而且男人玩起这招比女人有过之无不及。

前段时间去找一家大公司领导谈合作。大公司嘛,领导就是有点拽,即使把业绩和技术实力这些实在的东西摆出来也破不了冰——没有合作过,人家不信任。

我一看这样僵持着可不行,于是先把合作的事放下,转换思路寻求共同点,开始吐槽政府职能部门的对本行业管理服务的各种问题。这一说对方来精神了,也开始把政府部门当假想敌一起吐槽,把他们经历的奇葩事都说了一遍,大家在愉快的盘是非之中达成了合作。

事后我突然领悟到,男女在吐槽、找假想敌这一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女人容易不论大小事都想吐槽,而男人往往只对他觉得重要的事(比如事业)吐槽。

这种吐槽或假想敌背后的机制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损失厌恶”——

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般而言损失1个单位东西造成的不爽和痛苦,要获得2 ~2.5倍的东西产生的满足才能心理平衡。

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敌人往往带来威胁和损失。这导致“共同敌人”对心理造成的冲击力,差不多是共同利益的2 ~2.5倍。

于是就导出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如果你用一个共同敌人去跟另一个人建立关系,效率差不多是用共同利益建立关系的2 ~2.5倍。

通常人们会本能地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关系可信,但实际上利益是一个不太牢靠的信任基础,因为面对利益的时候人是主动的、有选择权——选择要或者不要;

但是面对威胁或敌人则没有那么多选择,往往是被动应战。

  • 在进化历程中,外部威胁由于对生存几乎头等重要,因此因为威胁而引发的恐惧被写入了基因底层,是人类最基础也是影响最大的情绪。如果设定了一个恰当的威胁,那么对方的情绪就很容易被调动,你们很容易形成同盟,进而建立信任。
  • 更何况即使后面的道理多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多合理、利润多大,在没有“共同敌人”之前都显得不那么牢靠——这就像一把刀再锋利再好使,如果不是掌握在放心的人手里,总是觉得不安心,甚至越锋利越不安心。
  • 有共同的敌人就是令人安心的重要因素——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即使这个人不一定可信,但“我”还有他的“敌人”来牵制他,形成某种对冲和均衡,这显然比啥都没有令人安心。

以上就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

虽然这种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往往不靠谱,建立起来的信任可能非常塑料,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恐惧植根我们灵魂深处,用共同威胁建立信任总是很高效。

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道理再对、事实再牢固,也可能你的立场和我对立,你要是用这些道理和事实对付我怎么办?

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也是被高手使用的方法,只是很多人忽略了,比如:

  • 我听一个妹子说:如果你和我喜欢同一个爱豆,那么我们只是塑料姐妹花;但是如果你和我讨厌同一个明星或熟人,那么我们是铁血好姐妹;
  • 为什么年轻人谈恋爱,如果父母激烈反对反而容易促成他们在一起?因为两人都把拆散他们的父母当成假想敌,立刻建立起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两人的信任和关系当然更进一步;
  • 为什么各类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趋向于贩卖焦虑?因为谁先贩卖焦虑谁就能让用户感受到威胁,会给用户一种“我帮你找到痛苦根源,我跟你是一条战线”的错觉,进而建立最初认同和信任;
  • 为什么真正追求平权、尊重女性的女权声音微弱甚至受打压,而仇视男人、四处攻击的田园女权甚嚣尘上?因为Ta们一定要找一个假想敌进行攻击,让不明就里的女性觉得男人可怕,无差别厌恶和恐惧男人,就更容易投入Ta们阵营进而收割韭菜。抽象的“男人”概念,成为假想敌最合适不过了;
  • 为什么很多商家要花钱甚至赔本让消费者争抢商品?除了起到宣传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将消费者之间敌对,让他们感受到相互之间的威胁,从而不再对商品或服务进行理性思考,达成冲动消费;
  • 为什么有些国家要把别的国家当成假想敌?因为这个时候就是要增强国民对国家和领导人的信任,让民众觉得那个国家真是坏,本国要凝聚力量,万众一心,一致对外……

类似的例子只要留意,随处可见。

“同仇敌忾”就是这个道理的凝练表达。

不过这种高效的方法也有问题,那就是一旦受众适应了某种程度的威胁,或者回过味来,就要用更大剂量的威胁引发恐惧才能维持这种信任,我管这种趋势叫“威胁成瘾性依赖”。

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实中真正的威胁已经没有了或者“药效失灵”,只好夸大其词、转移视线、杀人诛心……总之越来越没有下限,这样就难免触及造谣、造假的边界,唯恐天下不乱;

同时用户也会发现越来越不靠谱,会从被威胁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或者由于过度恐惧而产生愤怒。

严重造谣+用户觉醒是非常大的反噬力量,自媒体传奇人物咪蒙就是这么被收拾掉的。

往小了说这是社交、情商,往大了说是江湖、政治;它威力巨大,但是风险也大,用不好很容易反噬自身。

建立信任、产生凝聚力,原来有这么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个方法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人情练达见识广博的智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