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股,2017,永不重来

地产股,2017,永不重来

​​地产股的起起落落一向都是和宏观调控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调控,很多人都有些误解,以为调控就是打压房价,并且经常拿房价的持续上涨来证明调控的空调。实际上,每一轮调控都有其更加深远的意义,从来不会仅仅为了房价而出台,而且从过去20年的几次大动作来看,每一轮转折性的调控都是成功的,从无例外。

至于房价为什么一直在涨?那是因为调控的成功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保持了上升趋势,让国人越来越富有,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了。实际上,我们关心的往往是房价的涨幅,但房价在涨,销售面积也是一直在涨,在限购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大背景下,高房价依然有足够的支撑,这本身就是调控有效的一大成果。

先从21年前说起吧。1998年,亚太金融危机中,艰苦卓绝的香港保卫战,虽然以索罗斯败走而收场,但大环境依然紧张,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压力相当沉重。1997年之前,中国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的GDP增速,但1998年已经降到了7.8%。1998 年 7 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之后又陆续出台了相应的金融、交易政策,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商品房全面发展的时代。

这一政策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并直接让经济走出了低谷。2003年,GDP增速重新回到了两位数,并保持了5年之久。

房地产是增强消费、促进经济的利器,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发展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大,这一点早就是明确的。2003 年 6 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提出一系列限制,并提出对个人购房贷款实行差别化政策。此后至今,这种一泼冷水式的政策,都是一种明确信号:经济好转,房地产该控制了。

从2004年到2007年,调控细则不断出台并落实,尤其是2007 年 9 月(就是6124点之前的3个星期)《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 知》中“收紧房地产开发贷、土地储备贷和住房消费贷,规定以家庭为单位,第 2 套住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 40%,利率不得 低于基准利率的 1.1 倍。”让楼市迅速冷清下来。原本这是个软着陆,但不巧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经济环境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急速恶化,中国的经济增速也从2007年的14.2%,直接降到了2008年的9.7%。

关键时刻,又是房地产立功了。2008 年 10 月(没错,就是1664点出现的那个月),《继续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体现了由“控制”向“救市”的态度转变,同时还出台了《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政策的通知》:“个人首次购买 90 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宅,契税统一下调至 1%,暂 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2008年12月还出台了“个人购买不足 2 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免征营业税,超过 2 年的非普通住房或不足 2 年的普通住房差额征收营业税,超过 2 年 的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 ”的政策。

结果立竿见影,2008年10月到2009年8月,不到一年的时间股市就上涨了一倍多。经济也迅速止跌,并于2010年重新恢复了两位数的增长。

和上次相似,经济企稳之际就是房地产继续冷冻之时。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遇制部分城房价过快上张的通知》颁布,楼市开始了长达5年的低迷,当月的股市从最高3181跌到了2820。

这一次比上一轮严格得多,不但紧缩了信贷,更是推出了限购、限价等行政手段,同时M2也从2010年的18.95%降到了2014年的11.01%。这段时间,房地产行业开始了彻底的分化,一部分资金开始撤离,有人直截了当宣布房地产已经进入了白银时代。

地产股,2017,永不重来

可经济增速也从2010年的10.6%,下滑到了2014年的7.3%,于是在最低谷的时候,房地产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2014 年 6 月,银监会首次提出大力支持首套房需求,股市率先反应,7月份一根久违的大阳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短暂而又壮观的杠杆牛行情。只不过,这次真的不一样了。虽然很多城市的房价一两年内就迅速翻了一倍,但GDP增速仍然在稳定地下移,自2015年开始一直保持在6%多一些,再也没上过7%。2017 年 10 月,开始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楼市又逐步淡了下来。

屡试不爽的经济刺激利器,这一次真的不好用了吗?

地产股,2017,永不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