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安阳县(示范区)最后两个贫困村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

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看安阳县(示范区)最后两个贫困村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

□记者 邱 峰

11月上旬,安阳县(示范区)瓦店乡四伏厂村、大寒屯村顺利通过了贫困退出县级验收。这是全县35个贫困村里的最后两个贫困村,今年拟脱贫。

四伏厂村、大寒屯村之所以成为全县最后、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因为这两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分别为82户242人、74户132人。这两个村均是传统农业村,曾经村容破败、缺乏产业,村民老弱病残居多,思想保守。如今,地净街宽、欣欣向荣,人人精神抖擞、勤劳肯干。连日来,记者走进四伏厂村、大寒屯村,探访这两个村的脱贫攻坚高招。

完善设施引项目

“我们村穷就穷在太偏僻,而且种庄稼是‘一麦一水’。”11月7日,四伏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文堂坦言。该村位于瓦店乡东南角,南临汤河,地处泄洪区,周边坑地多,交通十分不便,全村643户2254人。“一麦一水”是指每年只能收获一茬小麦,雨季田地淹水,玉米绝收。

这几年,四伏厂村填了坑地,通了公交车,硬化了大街小巷的道路,建了文化广场,安了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大变样。

村子经济发展也有了起色。2017年,四伏厂村建设了98.66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增收8万元以上。2018年,该村建成服装加工点1处,每年租赁收入1.2万元。此外,该村企业厂房每年租赁增收2万元。

“目前,我们这里的河道整治项目正在进行,以后,我们村将彻底摆脱‘一麦一水’。”王文堂充满信心地说。

与四伏厂村相比,大寒屯村位于瓦店乡西北角,全村858户3285人。近年,大寒屯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实现了“七通七有”,改善了村居面貌。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寒屯村建设了98.66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增收8万元左右;村集体空闲土地每年出租收入1.36万元;村东公墓土地每年出租收入4000元;村北集体土地每年出租收入1500元;企业厂房每年租赁收入2万元。

志智双扶增动力

“村里贫困户多,思想落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志智双扶,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王文堂说。

四伏厂村贫困户谢志丽今年40岁,身强力壮,却拒绝务工挣钱。这位大姐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妇女就不该去挣钱。况且,有政府兜底,俺还瞎折腾啥?”

为此,扶贫干部多次上门给谢志丽做思想工作,带她去外村参观,并进行引导教育。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谢志丽最终转变了思想。现在,她接受了村里的保洁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挣600元。

“技能培训给了我谋生的饭碗。”大寒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砚东说。他两次参加县扶贫技能培训班,学会了烹制风味小吃的手艺。如今,他走街串巷卖风味小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月能挣两三千元。

2018年以来,大寒屯村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按照“农民点餐、政府下单、学校主厨”的模式,在村中开办了多期扶贫技能培训班,帮助村民尤其是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创业就业。

如今,随着志智双扶工作的推进,四伏厂村、大寒屯村的贫困户有的做起买卖,有的成为种植户、养殖户,有的去了扶贫基地,有的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贫困劳动人员全部实现就业。

健康扶贫强筋骨

当前,疾病、残疾是安阳县贫困人口的重要致贫原因。在四伏厂村、大寒屯村,近八成的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为此,四伏厂村、大寒屯村大力开展健康扶贫,为贫困户减轻医疗负担,并帮助他们“强筋壮骨”。

11月8日上午,四伏厂村贫困户杨永生正在院子里悠闲地打理菜地。他年过七旬,肢体残疾,手脚不便,患有高血压病。“俺年纪大了,最怕没钱治病。现在好了,俺享受医疗‘五重保障’,医药费全给报销了。”杨永生感激地说。

目前,四伏厂村、大寒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加了医疗保险,住院治疗均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基金救助“五重保障”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以前,村里污水四溢、蚊蝇乱飞,容易传染疾病。每到夏季,村民就闹肠胃病,耽误打工挣钱。病人多的时候,我每天能接诊30余人。”大寒屯村卫生室医生张学斌说,“现在,村里医疗卫生条件好了,大家少生病,就能安心打工挣钱了。”

今年,大寒屯村重点硬化了村道,建成了公共厕所、标准化卫生室,大大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群众有了好身体,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热情更加高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