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石坝场位于北碚区东部,原为北碚区的一个辖镇,后因区域规划调整,2005年撤销石坝镇并入三圣镇,但依然保留有石坝场。此次石坝赶场是许久的心愿,只因对北碚区内最偏的一个场觉得很神秘,也很向往,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石坝赶场,以前也来过石坝场,当时不是赶场天,石坝场给人一种有点快要消失的感觉,老到石坝场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感觉就是一个错觉,原来远离主城,深藏山坳里的石坝场,依然还是很热闹。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或许自己是外乡人的原因,不知道在柳荫还有一个前往石坝的车站,当初也一直以为这条公路只是通往柳荫镇的其它农村,当时更是因为自己的方言还不是很通畅,也不堪开口询问。知道自己学会了一两句像样的重庆土话后,才壮着胆子开口询问。记得上次乘坐柳荫到石坝的是一辆金杯车,乘坐客运车去石坝还是第一次看到。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到石坝场的时候,是上午的十点钟,可能已经错过赶场时间,当时下客运车的时候看到车站已经有很多赶场的居民等候客运车回家,看到此景心里难免带有些凉凉,毕竟大老远的跑到石坝场,没能赶上真的心里很慌闷。走重庆的任何一个乡镇,不管是偏远的还是近郊的,车站旁边必有厕所,所以大伙想上厕所的,必须先找到车站。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石坝场的街道正在扩建和翻修,给赶场的居民带来不便,不过经过此次翻修后,相信未来的石坝场街道更加的宽敞,干净,整洁。毕竟是深山里的一个场镇,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是以摩托车为主,而且进入场镇的道路又很狭窄,难怪客运车快到石坝场的时候就声明,场里面太窄不好调头,只能在场外下车。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刚进入场口,正兴高采烈地时候看到这位大爷已经装载一大车的战利品往家赶,或许是家就近的原因,赶场很早。重庆这里很多的地方,赶场都是在上午,下午基本上都没有看见什么人,要知道广西老家的赶场,那是一整天都是热闹非凡,或许这就是两地之间赶场文化的差异。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赶场的生力军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偶尔也会看到一些老年人带上自己的孙儿来赶场,看到这位大姐手牵着自己的孙女高高兴兴的进入石坝场,真有几分羡慕,看到她满脸的笑容就知道这大姐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的幸福。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这位理发师傅从年级上就看得出来是一位从业多年的老师傅,不仅正忙着手中的活儿,还有顾客等着理发,看来这位理发师傅今天的生意爆满,收入颇丰。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上个月在农贸市场买了三斤芋头,掏了十二元,石坝场的芋头只是两元一斤,而且还是洗的干干净净的,吃的就是放心。当然是自己胃病的问题,现在能吃的副菜也就是南瓜和芋头,要不然也就不会对于芋头这么的衷爱,不过很是可惜,不好携带,没能在石坝场买上一两斤芋头,所属无奈。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卤肉在胃很争气之前几乎是餐餐不离,顿顿不剩,现在也只能望着卤肉流口水,有时候真的很痛恨自己的胃不争气,明明是个十足的吃货,就是不能痛快的吃上自己衷爱的民间美味。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豆腐干看着嘴巴就是馋,不过很少看到这么一大片的干豆腐,或许这就是石坝场的特色豆腐干,老家也很少看到豆腐干,最常见的豆腐只有是豆腐和油豆腐,再分得细腻一点就是还有老豆腐和嫩豆腐。本人也很喜欢吃豆腐,当然不太喜欢吃别人的豆腐,而是花钱买来的豆腐。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散装高粱酒,路过就闻到酒香味,毕竟是高粱酒,散发出来的香味比起老家的米酒香味,那简直就是降低了好几个档次,老家的米酒就二十来度很清淡,而重庆这边的高粱酒味重的同时又醇香,喝上一两杯就羊灭(醉醺醺),要知道广西人喝的米酒都是以斤为单位,喝上两斤以上是酒神,没想到重庆人喝的高粱酒,能喝上两杯不到就是酒仙了。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菜刀柴刀锄头,这些铁质具平时也很常见,只是来到石坝场后才感觉到这里的不同,而且这个摊主很卖力的吆喝着自家的商品,听起来还真好听,或许这就是赶场最喜欢看到的一面,卖商品的人大声吆喝,买商品的居民在旁边看热闹。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今年的猪肉价格有些任性了,竟然飙到了三十多元一斤,现在很多老百姓都有些吃不起,但是猪肉又是无可替代的肉类,或许这场非洲猪瘟,带给喜爱吃猪肉的村民们影响真的太大了,好想念年初的时候,猪肉挑肥挑瘦的敞开肚皮吃,现在真的有点高攀不起了。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萝卜丁很喜欢吃,小时候奶奶最喜欢做萝卜丁,特别是吃稀饭的时候,能把自己的肚子给撑死,更不能忍受的是,一股酸味扑鼻而来,口水就是不听自己的意识控制,萝卜丁真的太诱人了。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没来重庆之前,都是以米饭为主食,毕竟老家都是吃米饭的,来个喜欢吃面食的感觉会有些突兀,再说家里人多,不可能迁就自己一个人而另起小灶,开煮一锅面,自从来重庆生活后,现在几乎都离不开面,特别是早餐都是吃面,在外头吃的是小面,自己有空下厨的都是下面。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土豆学名叫马铃薯,明代末期由中南美洲引进,由于土豆的生长环境要求不高,而且又是个耐旱植物,引进中国不久后成为了当地很受欢迎的农副产品,而且土豆还有一个很洋气的名字叫洋芋。五元三斤 的洋芋或许只有在石坝场才能买得到,也只有远离主城的乡镇,商品的价格最亲民。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麻花没来重庆之前确实不知道是什么回事,第一次听说麻花还是来到重庆后,在磁器口听说麻花是这么回事,那时候的磁器口远没有像现在的么的火,当然那时候在磁器口的一家麻花店很火,有很多人排队买,自己也凑热闹去排队,结果吃了一回麻花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或许石坝场的麻花远不如磁器口那家有名气,但是吃起来绝对不比他差,就输在大包装和名气上了,本人也买了十元的麻花。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提到过卤肉是本人的最爱,路过此卤肉摊位的时候,是在是忍不住就买了一丁点的猪肺,一直担心购买的数量太少,老板不愿意售卖给自己,没想到三元的猪肺干,也售卖给自己,这位老板真是善解人意,毕竟自己是外地人来赶场,不是买不起,而且买多了不方便携带。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石坝中学现在已经停止办学,小学现在还有学生上课,上中学的孩子需要到三圣镇去上学或者到附近乡镇的中学去就读,不过看到石坝中学校门落败的样子,真的有些心酸,谦谦学子的地方,忽然变得如此的荒凉。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老街的茶馆,赶场天这边就是这么热闹,这里以前曾经来过一次,这一带有很多家茶馆和豆花饭馆,最有印象的是有一家甩二茶馆和一家叫做一碗豆花饭的豆花饭馆,只不过现在老街现在正在翻修 ,现在走老街有些不方便。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无豆花不成饭,重庆民间的一句俗话,说起来还真不假,重庆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豆花饭馆的存在,记得在远离重庆的南疆喀什地区,都能吃到豆花饭,当然那边的豆花饭馆是针对服务于援疆的川籍和重庆籍工作人员和务工人员。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重庆人爱吃面,天下人都知道,自从来重庆生活以后,也爱上了面食,特别是小面,现在的早餐都是面,更何况懒惰成性的我,早上起油做早餐的道理,面馆一碗小面了事,不过最爱的还是肥肠面和牛肉面,肥肠面那股别有特色的香味,更是让一个资深吃货不能释怀。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遗憾的是由于自己的胃很不争气,越辣越过瘾的红汤面吃不成,只能吃一些清淡点,在石坝场的一家面馆点了一碗手擀面,刚才在农贸市场买的三元猪肺干放下去,混合着吃个饱饱的,这碗手擀面只花了五元,再加上三元的猪肺干,总价八元。八元能吃上一碗这么丰富的午餐,或许也只有在石坝场能吃得上了。

重庆市北碚区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

石坝赶场,很高兴能来石坝赶场,让一个外乡人更加深的了解到了重庆民间的赶场文化。石坝场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只是碍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隐藏在深山里的小场镇,或许北碚人都不知道还有一个石坝场的存在,喜欢前去石坝赶场的朋友,柳荫和三圣都有前往石坝的客运车,不过客运车的发车次数是随三圣,柳荫,石坝赶场的日子而定。

本文稿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有些描述仅限于对石坝场的见解,或许是本人对石坝的了解过于肤浅,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石坝人民的谅解。

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