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序言:

康熙十六年十月,也就是公元1677年十月,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直”,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南書房只是康熙皇帝賦詩撰文,寫字作畫的地方,但實則卻承載著康熙皇帝想要實現高度集權的訴求。因為當時在清朝的政治體系中還存在著另外一項足以對皇權構成威脅,且還讓清朝統治者很難實現直接削其權力地位的制度,即“議政王大臣會議”。——《清史稿·本紀五》

而這項“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之所以能對清朝的皇權造成如此大的影響,卻還讓清朝統治者對其無可奈何的原因,屬實是因為它與清朝的創立息息相關,如果康熙帝貿貿然就去削其權勢地位的話,極有可能會動搖到清朝的根基,反而得不償失。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清太祖努爾哈赤畫像

清太祖努爾哈赤初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眾所周知,八旗制度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創,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但對於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而言,或者是對清太祖努爾哈赤而言,光有八旗可還不夠,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怎麼行。

所以,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設立八旗制度以後,又在“每旗設總管大臣一,佐管大臣二”,藉以用來搭建後金政權的基本體系。——《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但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光憑清太祖努爾哈赤一個人顯然無法在有事情發生的時候做到公平公正,故而,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努爾哈赤“又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號為議政五大臣。扎爾固齊十人,號為理事十大臣。凡聽斷之事,先經扎爾固齊十人審問,然後言於五臣,五臣再加審問,然後言於諸貝勒。眾議既定,猶恐冤抑,親加鞫問。”——《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相信大家從上文不難看出,後金政權的統治體系其實很簡單,有著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特徵,簡單來講就是一個統治者、再加上一個有著“裁判”性質的“公所”、以及細分後的“八旗各部”,然後就沒了,這也是封建時期大部分靠軍事起家的地方政權統治體系的基本特點,只不過後金政權要多加上“血緣關係”這一條。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突厥士兵畫像

好比如突厥,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合而成的遊牧民族集團,其若是想保證民族聯盟的穩定性,勢必會需要一個有著“民主”性質的部落聯盟,而後由各民族的實際統治者共同參與,定期聚集到一起共同商議一些軍政大事。

後金政權也是如此,努爾哈赤與諸貝勒以及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等人“凡事俱五日一聽斷於公所”,定期集聚,商議後金政權中的一切軍政大事,從而也就形成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早期形態。——《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換言之,後金政權之所以能夠正常的運轉,完全與這由努爾哈赤、諸貝勒、以及議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所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於後來還直接影響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登基。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

清太宗皇太極憑藉議政王大臣會議登基並逐步完善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駕崩,但是由於其並沒有立儲,所以後金政權勢必就會迎來一波皇帝之位由誰來繼承的難題。

而且當時有資格競爭這皇帝之位的貝勒還不少,尤以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為大貝勒,弟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等四大和碩貝勒最有機會。——《清史稿·本紀一》

再加上努爾哈赤還曾於天命六年,為了避免這四大和碩貝勒出現兄弟相爭的不良局面,下令“四大貝勒按月分值,國中一切機務,俱令值月貝勒掌理”。——《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曾給過這四大和碩貝勒輪流執政的機會,如此一來,一方面讓這皇帝之位的繼承者選擇範圍更為確定,不出意外的話就是這兄弟四人當中的一個,但另一方面也讓這四人之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清朝八旗示意圖

因為是輪流執政,而且更替時間也是十分短暫。這就讓考量政績這個選項變得更加模糊,只能從這四大和碩貝勒的自身實力去談。

  • 可若是按照實力排行的話,大貝勒代善統領滿洲正紅、鑲紅二旗,兵強馬壯。
  • 二貝勒阿敏雖只有滿洲鑲藍旗,但是曾參加過薩爾滸、滅葉赫、克瀋陽、遼陽等諸多戰役,戰功赫赫。
  • 三貝勒莽古爾泰同樣雖只領兵滿洲正藍旗,但是同樣英勇善戰,自少時起就跟隨努爾哈赤征伐烏拉部,英勇善戰,連克六城,絲毫不落阿敏下風。
  • 反觀四貝勒皇太極,雖同樣英勇善戰,但他生的晚呀,作為四大和碩貝勒中最小的一個,登基的時候才34歲,且只領兵滿洲正白旗,無疑就落了一個下風。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議政王大臣會議劇照示意圖

可是皇太極勝就勝在努爾哈赤所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早期形態還有著一個“民主”的特點,而且其自身也獲得了大貝勒代善的鼎力支持。

是故,在大貝勒“代善與其子嶽託、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為理由的鼎力支持下,召開了一場議政王大臣會議,“與諸貝勒議請嗣位”,最終一致決定推舉皇太極登基稱帝,皇太極也就此得以兵不血刃的順利登基。——《清史稿·本紀二》

而後在登基後更是於崇德二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637年四月,下詔“命固山貝子尼堪、羅託、博洛等預議國政。增置每旗議政大臣三人”,雖然不能排除皇太極是為了分化八旗諸貝勒對於皇權的影響力,從而間接上達到一種收攏皇權的目的。——《清史稿·本紀三》

但總的來說,皇太極此舉其實還是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在清朝變得更為完善,覆蓋範圍也更廣,甚至已經延伸到清朝宗室四等爵“貝子”也能參與到其中的程度。

顧名思義,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力同樣也更為廣泛。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康熙帝畫像插圖

康熙帝不能貿貿然削除議政王大臣會議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說康熙皇帝如果想實現高度集權的訴求的話,他能直接就貿貿然的強勢削除早已經根深蒂固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嗎?

自然是不能的。

且不說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後金政權的建立與穩固息息相關,甚至還影響到了清朝的建立,單是其在清朝統治體系中根深蒂固、影響力廣泛的這一點,就極有可能會讓康熙帝面臨一個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尷尬局面。

更別提清朝那些宗室親王、貝勒等人幾乎個個大權在手,單是這些人凝聚在一起就已經足以稱得上是一股極為龐大的勢力了,這還不算後來被皇太極增置進去的數量更多的“貝子”。

面對這些人的征討,大家確定康熙帝能抵擋的住嗎?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靖難之役畫像插圖

就好比明朝時期的明成祖朱棣,在其還是“藩王”的時候,不就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的強勢削藩,從而導致這些各個手握重兵的藩王聯合到了一起,發動靖難之役,最終篡權成功登基稱帝的嗎!

所以,若是康熙帝想要實現他高度集權的訴求,只能是另設一個機構,一個可以幫助他實現君主專制的機構,也就是“南書房”。

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既然清承明制,為什麼康熙帝不選擇去扶持內閣呢?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明朝內閣制度固然算的上是一個成功的制度,但其在勢大以後都造成了什麼結果?這點大家可以參考明朝內閣大學士“嚴嵩”的事蹟,其在勢大後擅權專制、獨斷專行足足將近二十年,沒錯,不是一年,也不是兩年,而是二十年。

這個後果會是康熙帝想要看到的嗎?畢竟皇太極才在位17年,這種所可能導致的結果康熙帝自然不願意看到,他也承擔不起。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多爾袞劇照示意圖

其次,明朝的內閣制度與清朝內閣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自清朝初年開始,就已然被攝政王多爾袞施加了諸多限制,特別是對內閣權力膨脹的來源“票擬權”更是嚴防死守。

甚至還於順治二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下發了一道詔書,“諭內外大小各衙門曰。凡陳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覺遲誤。今後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

”,明擺著就是不給清朝內閣參與到政治以及軍事等各項事務當中的機會。——《清實錄·順治朝實錄·卷之十五》

怕的就是內閣勢大後再現明朝那樣的“皇權旁落”的結局,畢竟清朝單是一個“議政王大臣會議”就已經夠讓當朝統治者頭疼了,如若再來一個“內閣”,那還怎麼玩?

另外,內閣的成長也需要時間,就算康熙年間提升了內閣的職權,但那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成長的,而且這個時間還不短。再加上那些宗室親王以及八旗貝勒也勢必不會坐以待斃,勢必會出手阻撓,這就讓內閣權力提升的成功與否變得更加的不確定。

所以,於情於理,康熙帝都不能去選擇提拔清朝內閣的權力來制衡議政王大臣會議,說來說去,還是得回到“南書房”上邊。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康熙帝在南書房畫像

康熙帝設立南書房,藉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權的影響

正好再結合“南書房”與生俱來的“賦詩撰文,寫字作畫之地”的特性,無疑就給康熙帝混淆視聽、麻痺宗室親王以及諸貝勒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幌子。

因此,於康熙十六年十月,在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前不久,還曾下過這樣一道詔書,“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並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於翰林內選擇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清聖祖實錄·卷六十九》

所為無他,目的就是讓“南書房”建立後能夠將其“混淆視聽”的特徵儘可能的放大,起到其該有的作用,畢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被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給察覺了,其所可能導致的後果相信不用多說了吧?

如此一來,在康熙執政時期,也就逐漸形成了一個“

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若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清宮南書房林視草”的三足鼎立局勢,顯然是有所成效。——《養吉齋叢錄》

康熙帝: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集權,又很難削權?那就設立南書房吧

清代官員王鴻緒畫像

另外,據《王鴻緒密繕小折》中的記載,南書房的奏章赫然還有著一個“隱秘”的特徵,但凡各地有要向康熙帝彙報的密繕小摺子,都要直接上交給南書房“

管理宮報首領,從內密達御前”,儼然已經成了康熙帝執政時期的“中樞機要秘書機構”。

這無疑也就論證了康熙帝想要在暗中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權所造成的影響的初衷,而且也足以證明南書房所處理的政務赫然是極為重要的政治事務。否則只是一個普通的政治事務的話,又怎麼會讓康熙帝大費周章的採用“密繕”來處理呢?

而且,南書房所配備的“南書房行走”也都是康熙帝親自挑選,其忠誠度自然也不用多說,基本都以康熙帝唯首是瞻,無疑讓康熙帝藉助南書房實現高度集權的進程得以更進一步。

由此,康熙帝既不用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也不用通過清朝內閣,就可以輕輕鬆鬆的通過“南書房”來處理政務,間接的就避免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內閣對皇權的影響,並且還有著很高的機密性,從而也就致使“南書房”逐漸在潛移默化間演化成了清朝康熙帝執政時期的“權力核心”。

對分化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內閣的權力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康熙帝控制清朝大權,推進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主義的進程也有著極為積極的意義。

繼而直到後來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剝奪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軍國機要大權以後,南書房才算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了一個實打實的專門侍奉皇帝讀書消遣,專司文詞書畫的“書房”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