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硬剛美國和西方40年,這次或真挺不住了,民眾紛紛反對魯哈尼

從1979年開始,美國開始針對伊朗實施了長達40年的經濟制裁。在美國和西方組織的重重圍堵下,伊朗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和外方的交好關係,一次次化解了危機。然而伊朗這次可能沒有那麼走運了,該國的石油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

據伊朗國家電視臺11月17日消息,受魯哈尼單方面宣佈採取石油配給制的影響,伊朗國內的燃油價格暴漲,民眾的日常支出劇增,大量民眾自發地走上街頭抗議當局。在錫爾詹市,甚至爆發了民眾和警察“互鬥”的鬧劇,並導致一人死亡,多人受傷。

伊朗硬剛美國和西方40年,這次或真挺不住了,民眾紛紛反對魯哈尼

事件發生後,多方質疑魯哈尼施政的合理性,並開始為底層民眾“叫屈”,白宮更是罕見地向德黑蘭提出了批評,稱其理解和支持民眾的抗議活動。針對美國的外部干預動作,伊朗官方未予做出任何回覆。但可以想象,伊朗或將矛頭再次瞄準白宮。

第一、受歐佩克組織減產的影響,沙特、俄羅斯、美國紛紛下調了原油的出貨量,此舉導致原油市場出現劇烈動盪,原油的國際交易價格一度突破62美元/桶,並在高位一直徘徊。而伊朗由於受到美國的嚴厲封鎖,未能在這一輪漲勢中獲得收益。同時,中東局勢的緊張,致使大量外部投資商望而卻步。

伊朗曾邀請亞洲諸國參與本國的油田開發,甚至給出了大幅的優惠,然而無一遭到了拒絕。基於此,魯哈尼政府不得不施行經濟自保計劃,將有限的資金用於保障政府的基本運行,同時取消了麵包、燃油等補貼。

伊朗硬剛美國和西方40年,這次或真挺不住了,民眾紛紛反對魯哈尼

顯然此次伊朗民眾的大規模抗議運動,正是伊朗經濟惡化的真實寫照。它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伊朗外向型經濟的軟肋——這個依靠石油發家的國家,如果沒有了強大的內部消費實力,無法有效地抵禦外部帶來的風險。

第二、伊朗的戰略方針或需要做出改變。伊朗和美國的經濟狀況不同,白宮可以憑藉美元、石油、科技、武器帶來的巨量收益撐起自己的帝國,但伊朗僅憑石油這條線,顯然無法和美國做長期博弈。全球經濟的下行,外部需求的疲弱,也將進一步減少對能源的需求。換句話說,內外部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致使伊朗的經濟不堪其擾,其勢必採取特別的方式化解這一尷尬局面。

伊朗硬剛美國和西方40年,這次或真挺不住了,民眾紛紛反對魯哈尼

因此我們看到,伊朗外長扎裡夫不顧外方的質疑,強行向印度喊話。希望莫迪可以重啟進口伊朗石油的計劃,否則德黑蘭將不再購買後者生產的大米。遺憾的是,伊朗的外部發聲,最終石沉大海。印度當下都“自身難保”,其有何能力保障“盟友”的利益?

此次伊朗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給當局敲響了警鐘,和美國長期對壘不符合自己的戰略預期,更會耗盡自身的國家實力,伊朗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化解危局。不過,以海灣當前錯綜複雜的形勢分析,伊朗除了和美國硬剛,還能有更好的出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