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杜甫落第後遊泰山寫下這首詩,無一高字卻大氣磅礴,千古絕唱

一筆在手,詠盡天下。詩人們詠花、詠草、詠月、詠水,那都是經典頻出。但頗有意思的是,文人的筆,遇見了高山,似乎就變得不那麼有氣勢了。在眾多寫山的經典詩作中,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中“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沒有大氣,只有落寞;王維的《終南山》也算是名作了,但“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仍不夠霸氣;而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則哲理有餘,豪氣不足。

24歲杜甫落第後遊泰山寫下這首詩,無一高字卻大氣磅礴,千古絕唱

要論詠山詩哪家強?還是詩聖杜甫。在眾多詠山之作中,杜甫的《望嶽》是唐詩中難以超越的經典。杜甫23歲進士落第,而後開始了一段漫遊生活,這時候的他雖也落寞,卻不失凌雲之志。他在遊覽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全詩大氣磅礴一字不可改,短短40字試與泰山爭高低,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4歲杜甫落第後遊泰山寫下這首詩,無一高字卻大氣磅礴,千古絕唱

詠山詩,若是有了一個“高”字,似乎就落了下乘,所以詩人們在寫山時總是不約而同的不用這個字,而不用這個字又如何寫出山之巍峨呢?杜甫在開篇就用了一個問句:東嶽泰山風景幾何?他的回答是:走出了齊魯之境,山色仍依稀可見。

因為被山之高山之美震撼,所以才會有此一問,所以開篇即是情語。而“齊魯青未了”更是神來之筆,用再輕描淡寫不過的5個字,寫出了泰山的綿延之勢。對於這一句,明朝文人周珽的評價是:五字雄蓋一世 ;而清朝的黃周星更表示:只此五字,可以小天下矣。

24歲杜甫落第後遊泰山寫下這首詩,無一高字卻大氣磅礴,千古絕唱

三、四兩句是承接上句,有了前兩句的一問一答,詩人開始細寫山之美:泰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會聚萬種美景;而山南山北將陽光分割,一半如清晨一半似黃昏。在這兩句中,詩人用“鍾”和“割”兩個動詞,使靜態的山有了靈氣,詩聖煉字的功夫可見一斑。

五、六兩句引入白雲和歸鳥的意象,白雲層層疊疊,在山壑中飄蕩;歸鳥翩翩,在眼前飛舞。詩人不直接寫山之高,而是用白雲和飛鳥來襯托,同時為我們刻畫出一幅宛如仙境的白雲飛鳥群山圖,令人如身臨其境。

24歲杜甫落第後遊泰山寫下這首詩,無一高字卻大氣磅礴,千古絕唱

最後兩句是備受推崇的千古名句。詩名為“望嶽”,前6句其實都是一個“望”字,可見詩人並未登上頂,但在看完泰山美景後他產生了一定要登上泰山” 一覽眾山小“的想法。這兩句將泰山與眾山對比,大氣磅礴,抒發了詩人不懼艱險,俯視一切的雄心,值得一讀再讀。

24歲杜甫落第後遊泰山寫下這首詩,無一高字卻大氣磅礴,千古絕唱

有一種霸氣叫隱約間的霸氣,杜甫此詩就是最佳的詮釋。從開篇信手拈來的“齊魯青未了“,到最後隨手一筆 一覽眾山小“,我們很難在字裡行間發現所謂的精雕細琢,但全詩卻達到了千錘百煉一字不可改的奇絕,這是詩聖才有的筆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