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區塊鏈+”浙商銀行加速構建平臺化服務銀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朱健

近年來逐漸走向大眾視野的區塊鏈技術,已經悄然延伸到眾多領域,逐漸顯現出“區塊鏈+”的巨大潛能。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特別是在經濟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憑藉安全、信任度高等特點,可以幫助金融活動的參與者防範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衍生出了多種應用模式。

作為國內商業銀行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先行者,浙商銀行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加速構建“平臺化服務銀行”,於2016年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移動數字彙票平臺,成為業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核心業務的銀行;2017年,該行又相繼開發了應收款鏈平臺、倉單通等“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產品,並相繼建設“財易雲”個人理財交易平臺、同業資產交易平臺等,實現了區塊鏈技術在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的全覆蓋。

日前,浙商銀行的“一種區塊鏈密鑰管理系統及方法”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是為數不多在區塊鏈技術領域具有專利的商業銀行之一。目前,該行還有多項區塊鏈相關專利正在實審中。

區塊鏈+供應鏈

用高科技“賬本”助力融資暢通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數據庫,是分佈式數據存儲、多中心的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等多種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

通俗地說,可以把區塊鏈比作一種“賬本”。傳統賬本由一方“集中記賬”,這種新式“賬本”則可以在互聯網上由多方參與、共享,各參與方都可以“記賬”並備份,而每個備份就是一個“區塊”。每個“區塊”按時間順序線性相連,其結構特徵使記錄無法被篡改和偽造。

作為無法篡改的高科技“賬本”,區塊鏈技術在經濟金融領域最直接的應用就是紓解供應鏈上的應收賬款沉澱難題。一直以來,企業在實際經營中大量採用賒銷模式延期結算,由此形成的應收賬款滯壓導致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凸顯,制約著企業的週轉和發展。截至2018年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總額14.3萬億元,佔主營收入13.99%,應收賬款的平均回收期47.4天。

紓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盤活應收賬款是關鍵。此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指出,商業銀行要依託產業鏈核心企業信用、真實交易背景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閉環,為上下游企業提供無需抵押擔保的訂單融資、應收應付賬款融資。

為具化這一政策精神,浙商銀行積極打造應收款鏈平臺,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公開透明、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來解決應收賬款登記、確權等難題,把應收賬款改造成為區塊鏈債權流轉工具,幫助上下游中小企業盤活滯壓的金融資產,助力融資暢通。

對應收款鏈平臺上的核心企業來說,其簽發的區塊鏈應收款可在供應鏈商圈內流轉,有利於構建健康穩定的供應鏈生態圈;對上下游中小企業來說,其收到核心企業簽發的區塊鏈應收款後,不僅可分拆流轉給上游供應商,還可隨時轉讓給銀行進行融資,從而有效化解應收賬款滯壓煩惱,幫助企業乃至整體產業“去槓桿、降成本”。

區塊鏈+商圈

拓展供應鏈“微笑曲線”

來自江蘇蘇州的吳江興盛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就是浙商銀行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受益者之一。

公司主營紙箱輔料,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滌綸製造商恆力化纖供貨,銷售金額佔公司銷售收入逾四成。此前,興盛包裝與恆力化纖多以商票結算,結算週期長、票據盤活難。“大企業給的訂單資金佔壓公司的流動資金,拖久了,企業受不了。”企業負責人回憶說,流動資金緊張時,想向銀行貸款,又苦於沒有合適的擔保抵押。

浙商銀行運用應收款鏈平臺為恆力化纖搭建了供應鏈商圈。在平臺商圈上,恆力化纖採用“付款人簽發、承兌”模式向興盛包裝等其他供應商簽發應收款,並利用自己“閒置”的授信額度,向銀行申請保兌。和不易盤活週轉的商票不同,供應商們在這一平臺上收到區塊鏈應收款後,可以在浙商銀行直接變現或提用短期貸款,並且這一切都可以在線完成。

截至2019年9月末,已有包括興盛包裝在內的近60家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的上下游企業加入恆力化纖的商圈,累計簽發金額4.5億元,提用小企業短期貸款餘額約2.3億元;而恆力化纖在攜手浙商銀行幫助一批中小供應商獲取較低成本融資、共享金融科技紅利的同時,也進一步梳理和鞏固了自己的供應鏈關係,拓展了自己的供應鏈“微笑曲線”。

截至2019年6月末,類似這樣的平臺,浙商銀行應收款鏈平臺共落地1800多個,幫助8000多家企業融通了1700多億資金,切實疏通了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堵點。

區塊鏈+ABN

鏈接直融藍海引流債市活水

在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做大應收款鏈平臺的用戶基礎和交易規模的基礎上,浙商銀行還進一步探索推進區塊鏈應收款進行資產證券化模式,幫助企業的區塊鏈應收賬款鏈接債市藍海,獲取低成本融資。

2018年8月,“浙商鏈融2018年度第一期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票據”(下稱“浙商鏈融”)成功發行。作為銀行間市場首單應用區塊鏈技術、直接以企業應收賬款為基礎資產的證券化產品,“浙商鏈融”的基礎資產,即為應收款鏈平臺上企業簽發及承兌的應收賬款。企業將其持有的應收賬款通過浙商銀行委託給受託人設立資產支持票據信託,後者以此作為載體發行資產支持票據。其中,區塊鏈技術增強了底層資產的透明度、公開性,簡化了操作手續,減少了中間環節,大幅降低了發行成本,獲得市場和監管部門的認可。

它的成功發行,意義在於通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收款鏈平臺與證券化產品相結合,架設起了實體經濟企業與金融市場之間的通道,從而形成更廣闊的平臺化生態圈,將債市活水導流至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實現對實體經濟企業的精準滴灌。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浙商銀行共發行的企業應收款資產支持票據(ABN)12期、共計59.85億元,服務實體企業數百家。

此外,公開信息顯示,自2019年初《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正式實施以來,浙商銀行的應收款鏈平臺、倉單通平臺、個人理財轉讓平臺、同有益平臺等5個區塊鏈服務平臺獲得了國家網信辦發佈的首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小至個人客戶間相互轉讓一筆理財、大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神秘”的區塊鏈技術,已被浙商銀行廣泛應用到金融服務中。

“面對互聯網浪潮,我們順勢而為,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不斷創新應用、迭代產品。今後,浙商銀行將繼續創新金融科技應用,構建‘科技+金融+行業+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平臺化服務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浙商銀行行長徐仁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