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童年,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社會關係,創傷……

我們不斷追溯與求索犯罪者的動機,探尋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設身處地同情、乃至於原諒他們,

不是為了給罪行以開脫的理由,不是為了跪服於所謂人性的複雜,不是為了反思社會矛盾,更不是為了把自己也異化成怪物——

我們只是在給自己、給仍然對這個世界抱有期望的人——

尋找一個公正的交代。

《默讀》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今天想要推薦的一本書,來自P大的《默讀》,一個有無盡陰暗卻不缺少光的故事,尤希望現實世界裡,對光明的渴望也讓我們能戰勝一切黑暗。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輩子來治癒童年。

陰暗的地下室,變態的父親,自殺在眼前的母親,費渡沒有童年,沒有曾讓他感到快樂的瞬間,那個人只是想要把他“矯正”為麻木的,冷血的,沒有感情的“完美罪犯”。

而母親卻只能用她的死最後告訴他要反抗,要救贖,屬於他生命唯一剩下的一點光,讓他不能被同化,所以一直竭盡全力,用所謂“厭惡療法”自我傷害也好,摧毀掉自己也罷,他只知道,他不能變成怪物。

爾後突然闖進心底的那個人,卻讓他開始期待,對於好好活著的期待。

駱聞舟的出現,是一道強光,在費渡灰暗的生命裡點亮了前行的路。

“怪物都被清理乾淨了,我是最後一個,你可不可以,把我關在你家裡。”

一份偉大而又美好的愛情。

可僅僅屬於彼此的情愛故事遠達不到讓人內心震撼的地步,更多的,還有關於人性的探索。

善惡從來不是涇渭分明,惡也只是關於人性的一部分,但失去人性的人,只是沒有靈魂,沒有感知,甚至沒有喜怒哀樂的軀殼……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真實,這殘酷的真實

獨自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何忠義,賺一分錢,攢一分錢,只為還給那位他從小就崇拜的“豐年”大哥借給他的十萬塊。

帶著好不容易存下來的兩萬,他小心翼翼去找他,他明白“豐年”大哥從來不想要別人知道他這個落魄的同鄉,他想著把錢還夠了就一定不去打擾,卻不曾想會因此丟了性命。

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後還被獵奇的人發著朋友圈微博,被剖在聚光燈下,被無數眼睛圍觀……

而那個已然改頭換姓只想擺脫過去的趙浩昌,是個被狹隘的自私所矇蔽,可憐又可悲的人,因為邪惡的眼睛裡永遠看不見絲毫美好。

以為是那個落後的小山村拖累了他,以為是殘疾的父母,不健全的弟弟妹妹拖累了他,所以後來被傻子一把火燒了也就燒了,那一瞬間,大概他還曾竊喜,終於要“擺脫”,終於要“自由”。

後來同村的何忠義偶然找上他,他以為他又要被“拖累”,他以為他就是混在犯罪堆裡的垃圾,罪惡的種子又開始萌芽。

只是一切真是他自以為的模樣嗎?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被功利和怪物佔據的世界裡,他把一切規劃的不堪一擊,殊不知他盡力擺脫的,才是屬於這世間最真善美的那部分。

父母曾依賴他,對於美好的期許,只是希望這個家變得好起來,那是他們一輩子沒有得到過的。

可考上了大學,開始有好工作的他,好像竭盡全力依然補不上貧窮的那個大窟窿,他就以為那是拖累。

還有關於村裡人的閒言碎語,他一直在被戳脊梁骨吧,被議論,被看不起,他就以為是傷害。

然而有時候不健全的人格,就是讓關於人性惡的那部分無限放大,用無數借口去掩蓋自己的醜陋,說著些冠冕堂皇的藉口。

他沒有看到父母對他的驕傲和自豪,沒看到付出一切的愛,他沒有看到弟弟妹妹對他的憧憬和崇拜,也沒有看到村裡人的心疼與關愛,他甚至沒有看到一點關於何忠義的努力與艱辛。

那若是曾留有一分美好,稍微看見了一絲一毫被自己忽略的東西,或許他的整個世界就都不一樣了。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成年人的善是複雜的善,小孩子的惡是純粹的惡。

“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讓她怕穿碎花裙子,不然要我們警察干什麼用的?”

——駱聞舟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告訴小孩子如何警惕奇怪的大人,可如果危險因素是和他們一樣的小孩呢?

純粹的惡遠比想象可怕太多。

蘇氏三代人,是關於惡的延續,卻是數百人的陪葬,怪物的陣營,惡人堆裡的成長,她們是被同化的徹底的一群人渣。

被母親蘇慧逼迫著出賣自己的蘇筱嵐,對她既有恨意,卻也有依賴,她逃不掉,只能淪為工具,當一個“誘餌”,吸引更多“小羊”上鉤。

只是那個出現在她心裡,輕輕拉了她一把,卻又殘忍把她推回深淵的男人,才讓她徹底淪為一個怪物。

屬於心理扭曲那部分放大,讓她開始只想要奪取,奪取其他女孩輕而易舉享受到的幸福。

因為那是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所以要毀掉,殘忍的不留餘地的毀掉。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後來她的女兒出生,她卻只是變成了另一個蘇慧,而在潛移默化里長大的蘇落盞,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純粹惡的人,因為在她短短的十多年人生裡,沒有感受到任何關於善的存在。

所以蘇筱嵐去世後,她失控了,開始自作主張,開始走火入魔,也開始露出馬腳。

終於被揪出來的一個會員制的犯罪“產業鏈”,一群變態的聚集,葬送的是無數個小女孩的一生,被輕易抹殺的一個又一個幼小的生命,是心疼,更是憤怒。

那些躲在角落裡的社會敗類,甚至混的人模狗樣,只是善惡終有報,總有一天,世界上所有壞人都會被趕出去的

我們要還孩子們一片安寧。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善惡沒有盡頭

第三個案子,大企業,大家族,不能言說的複雜過往,周懷瑾的自導自演,一出鬧劇,卻只是外人眼裡的一出好戲。

有人說,沒錢的時候總要想盡辦法賺錢,有錢的時候卻也盡是爾虞我詐,沒有滿足感的人,怎麼都不夠,片面去定義真偽的他們,卻徹底失去了最親近的人。

開始慢慢牽連出來的一張巨大的毒網,勾勒出黑暗世界裡的冰山一角。

如一顆毒瘤,隱藏在陰暗的角落裡,時常拖一個人下地獄,和那群一直在深淵裡的人,

我不知道我的敵人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存在了多久,他們有龐大的組織、鉅額的財富,佔據了無數優質資源與特權,卻猶不肯滿足,還要為所欲為,凌駕於法律之上

接著牽扯出的校園暴力案,半大的孩子,青蔥歲月,卻藏著一顆最惡毒的心,歸劃出的三六九等,“主人”“平民”“奴隸”可以輕易被欺辱的,被傷害的,僅憑一份等級劃分。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有時候想大概還是書裡描述的太殘酷了些,現實總會好一點的,只是可怕的現實裡,在那些藏起來的骯髒角落裡,真的會好點嗎?

人們總是特別信誓旦旦的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被所有人欺負就一定該是自己的錯。

可你知道有時候一個人的“惡意”來的毫無徵兆,僅僅因為看不順眼就可以成為那個帶頭欺負的人,而更多默不作聲的旁觀者,為了“合群”,為了不成為下一個被孤立的人,於是選擇做“幫兇”。

爾後每個人都變成了那一場血腥狂歡的“幫兇”。

“每個人都會被外來的東西塑造,環境,際遇,喜歡的人,討厭的人……甚至盧國盛這樣讓你恨不能把他扒皮抽筋的人。殺人犯會通過創傷,塑造你的一部分血肉,這是事實,不管你願不願意。”

創傷讓我們陷入一個又一個漩渦裡,明知不好,卻一次次膽戰心驚,不敢說出來,也不敢反抗。

直到終於真相大白,卻發現真相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面對的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一個隱藏背後的推手,一點一滴把一切擺到眾人面前。

十四年前曾觸及到那張網的一角,卻以一個冤案而結束,雙胞胎兄弟,真假線人,被當做替罪羊的刑警顧釗。

一切有多膽大妄為,法律之上,金錢之下,無所不用其極。

而隨處可生的“惡意”,就是怪物乘虛而入的契機。

此後十四年,尹平自己也沒弄明白,他披著人皮,心裡頭好似有一頭無中生有的怪物,一口咬死了親哥,為了活命,只能壯著膽子、揹著大槐樹下的亡魂走下去。

看似不相關的案子,卻又環環相扣,巨大的關係網逐漸清晰的浮現在眾人眼前。

後來這孤苦伶仃的受害者長大成人,終於如願以償地游到了這條罪惡的“產業鏈”上游,成了加害者。

其實整本書越往後看,心底的悲涼越來越深,也許悲劇的源頭,也是開始成為一切罪惡的源頭,三個孤苦無依的小孩,經歷的那個不幸的童年,卻終究讓他們變成了三個“領頭人”。

這是屬於惡的那部分。

而那自以為是的一群審判者,因為世間不公平,因為創傷,被說服,被洗腦,就覺得可以凌駕道德之上的人。

這也只是屬於惡的延伸。

有時候我們去劃分善與惡的界限,告訴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創傷,背景,經歷,從來不是一個人論為怪物的藉口。

被同化還是保持清醒,是關於善是否能延續的關鍵,也是區分善惡的關鍵。

曾讓人覺得震驚的虛假,卻又似乎時刻存在我們身邊,走出故事之外,所要面對的現實,依然還是對這一切的探討,對人性的探討。

《默讀》:“我不是凝視深淵的人,我就是深淵”

很感謝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契機。

壞人在哪裡?好人在哪裡?陰暗在哪裡?光明又在哪裡?

《熔爐》最後逃之夭夭的變態雙胞胎,《素媛》案即將刑滿釋放的罪人,前段時間大連案的十四歲凶手……依然躲在角落裡窺探的怪物,下一個被同化的是誰?

有時我們總想要弄清楚,關於罪惡的動機到底是什麼?為何害人,又為何犯罪?

可說到底,更多的還是對於美好的期待,來到這個世間,看見的是黑暗,心就不會有色彩,看見的是溫暖,心就有彩虹。

關於成長環境,社會樣貌,是會鑄就一個人完整的形態,可純粹的壞人還是少數,更多的總有一個變壞的契機。

我們去聲討也好,去懲罰,去尋求公義也罷,終究只是站在了悲劇之後,那或許留給世間光明多一點,陰暗的東西就可以少一點。

沒有恐懼的世界,沒有罪惡的世界,我們都在等,也希望還可以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