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經歷“團霧”,能見度10米,為何開大燈能見度更低?

來自德國的逗逼


答案:光線的折射,首先解釋什麼是團霧

團霧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交通氣象環境,團霧又稱之為“坨坨霧”,顧名思義在暢通的道路上會出現一坨一坨的接近圓形的霧氣團,遠遠望去難以分辨是什麼物體,感覺就像障礙物。團霧因其能見度並不像普通霧天一樣有規律可循,短短的幾百米很有可能出現能見度從上百米到只有幾米的巨大落差,所以對駕駛員的經驗與心態都會有很大的考驗。

經歷過的團霧駕駛記憶非常深刻,最低能見度哪有十米,車頭前一米基本什麼都看不到;且行駛在能見度較差的大霧環境中忽然遇到團霧,這種狀態就是忽然看到一堵牆一樣可怕。最長的一次團霧路段有接近10公里,個人為其定義為“幽明之路”。

遇到團霧的應急處理方式:減速,鳴笛加用燈。

團霧路段的潛在安全隱患非常之大,霧氣團與障礙物在視覺疲勞之後很難快速區分。所以控制車速是最要的,在平均能見度低於50米後車速應低於20km/h,在團霧路段絕不要超過這一車速;即使團霧是概率性出現且距離間隔不等也不要超速,因為伸進已經繃得太近,忽然放鬆如遇到突發情況則難以快速制動。剎車中的兩秒定律可以瞭解一下,人在放鬆的狀態遇到障礙物從反應到開始剎車會經過2~3秒,這一過程已經駛出幾十米;如車速過快制動距離也要幾十米,後果可以想象。

鳴笛是保證安全的最重要方式,在團霧路段不要考慮所謂的“文明鳴笛”,在接近團霧之間有規律的持續2~4次鳴笛能起到有效提醒的作用。而之所以要鳴笛提醒是因為通過車燈無法有效觀察,團霧也是霧,霧是是在水汽過於充足導致相對溼度達到100%時,空氣中出現了超大量的懸浮水滴;水肯定能折射光線,光線照射到有無數水滴的霧氣團中會以毫無規律可言的狀態散射,此時霧氣團會變成一個光球,在朦朦朧朧的球體內即使站著一頭大象也難以分辨。

所以在遇到團霧時要以名鳴笛警示為主,燈光要以近光燈為主切勿使用遠光燈,因為遠光照射角度高且本就是散射光,進入霧氣團後會快速的打造出一個光球;而近光燈照射角度並不會導致誇張的散熱,視線水平線的位置還是可以一定程度分辨的。

重點:以超低速在團霧道路行駛可以打開“危險報警閃光燈”,也就是俗稱的雙閃。按照規定在高速公路遇到能見度極差的路況是可以打開車燈的,不論是雨雪霧霾何種原因導致;那麼擴散思維分析,在其他路段只要遇到相同程度的潛在風險則同樣可以使用雙閃,讓後車錯誤判斷前車制動停車也比看不到追尾了強,供參考。


本文由天和Auto原創發佈,歡迎轉發留言討論;內容請勿站外搬運,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天和Auto


這不發明了霧燈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