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高位卻被分手?

男人在追求女生的時候,百般取悅與服從,哪怕是犧牲自我意志也在所不惜,但是追到手以後,便開始冷卻下來,這使我一度以為,女人不要太主動,不然男人得到的太容易,不會去珍惜你。

可經過大量的實際案例,我觀察到:

那些,被動高冷,難以取悅的女生,真的就會被一直珍惜麼,男人費盡心思追到手後,慢慢的冷淡真的是男方的錯誤了麼。女人由開始的冷淡轉化為熱情,然後慘遭冷漠對待,真的是男方的不對麼?因為思考,因為經驗,我看到了這件事情的另一面。

那些高冷,不善於主動地女人,其實內在對一個人的依賴度最容易變大,變多,就像是沙漠裡的仙人掌,看起來水源枯竭也無所謂,但是一旦施以灌溉,便會瘋狂的吸納水分。

一個人被動,其實是因為太害怕被拒絕了,害怕受傷,害怕被疏離,害怕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當一個人的需求沒那麼大的時候,他就不會害怕拒絕,不會害怕需求被否決,需求增大的過程,就等於依賴增強的過程,所以高冷的狀態就是怕被拒絕,而內心又是極度渴望得到滿足與依賴的,

為什麼明明高位卻被分手?

一旦男人在撩一個被動的女人的時候,就一定會發生,撩到手後,女方會把自己的全部依賴於安全感都壓制在男方身上。

如果男方這時候希望部分獨立,絕對會被扣上你不愛我的帽子。

她們憑藉男方開始的不遺餘力地追逐為條件,便開始苛責對方為自己的需求買單。“你就應該怎樣,你必須為我如何如何,”就變成了理所當然。從被動高冷,到接受索取,其實是一個病態聚攏的過程。

這種高度的施壓要求與情感綁架,會讓男人想逃離。而不是單純的愛與不愛。

但是站在女性角度上,男人這種逃離,就是等於不再男方不再愛自己,但其實和男方並無關係,是女人的理所應當的以滿足需求施壓,把人逼走的啊。

當你想要的東西有限的的時候,對方滿足你的過程中會感到愉悅,但當你需求填不滿的時候,對方的為你所做的一切,都會被你的埋怨給埋沒,久而久之,他也不想在做什麼了。

有些女性,為家庭付出,付出了所有,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但是這種偉大的付出背後,是一種慢慢累積而來的怨氣。這種怨氣就是,我的付出,家庭成員都熟視無睹且不與回饋。這種怨氣即使不被表達出來,也會在生活中各種小細節裡,被伴侶感受到。慢慢的,男人就會想逃離這種家庭氛圍裡面低氣壓。

所以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能決定男人是否珍惜,決定問題走向的原因,是女人們到底為什麼覺得需求得不到滿足,在經過大量諮詢驗證之後,我總結了幾點。

首先是價值感低,他們潛意識裡覺得目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價值,是依附於家庭與老公的,所以極大地渴望希望得到關注,以平衡和肯定自我價值。

有時候,女人到中年,被拋棄,並不一定是男人有多無情無義,而是女人們為家庭付出越來越多,而得到的價值關注的越來越少。怨氣就越來越多了。而男人,這種單細胞生物,除了逃離,也不知道哪裡出現了問題。

當感情出現了問題,不要用指責壓迫去捆綁以及道德綁架,愛和不愛,都是自己做出來的。沉浸在被害的狀態裡,會讓你一直走不出這個怨氣怪圈。

親密關係,永遠是兩個人共同協作的事情,不會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所以,你必須引導對方與你互動和理解你。

為什麼明明高位卻被分手?

這種互動的結果沒會讓你們彼此在對方的行為裡,解讀出真正的彼此的需求。

我們敏銳的感情觸覺會讓我們喜歡舒服,而逃離難受。所以你的抱怨,指責,壓迫的索求,只會讓對方想逃離。

這種親密悲劇的關係,來自於你,所以也必須由你親自解決。

你要學會問問自己,對方到底體會到了什麼,讓他想逃離,我做了什麼,給了他無聲的壓力。

面對他的逃避與反抗,我如何處理才能更加委婉,讓他接受?

如果你現在正在做著,讓對方不舒服的事情,你就該想想了,我感受到了怎樣的低價值感,讓我這麼對他,我遇到了怎樣的事情,讓我感到不被理解。

深入到關係底層來看看,兩個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隻看到表面狀況。這才是解決親密關係的重要方法。

兩個人的關係會發生矛盾,一方面源於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填補與滿足,而越是不滿足越會加強所取得力度,就會讓對方想逃離。更簡單說,矛盾的產生就是攻擊力與承受力之間的差距距離決定的。你的攻擊力度太大,超過了對方的承受力度,對方就會想逃離。

所以說,如果你能直面內心需求,表達內心需求,並且理解對方對你的需求的無意識反應或許是無心的,那麼你就不會用壓迫與捆綁解決矛盾。如果你可以識別對方的內心需求,去滿足或者用委婉的方式告訴對方自己做不到,那這樣的溝通,對方也是可以理解並接受的。所以兩個人之間,需要都作出調整,而你,調整的力度是需要加強的,只有強大才能帶領對方。如果你先痛苦,那就是你先改變。

即是說換一個人,換一個內心力量更大的人,更能承擔你怨氣與需求的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任何人的心,都是容器,總會有裝滿那天,與自己的和解,讓需求收斂,更注重表達和引導,往往才是一段和諧關係的開始。

為什麼明明高位卻被分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