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一战时期随着塹壕战的出现,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中近距离作战的重要性,而早期的栓动步枪由于笨重、射速慢等缺点促使许多国家开始研制半/全自动武器来增加中近距离的火力压制。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法国M1918式步枪(下)

法国早在1918年就成功研制了一款可全自动射击的M1918式步枪,当时使用的是法国的8×50毫米勒贝尔弹,由于该枪弹是一款凸缘子弹,而且子弹是由早期的黑火药11x59mmR格拉斯步枪弹的弹壳通过截短、收口、然后装上一个勒贝尔中校设计的8mm全金属被甲弹头,使用新研发的无烟火药作为发射药,虽然8×50毫米勒贝尔弹用在栓动步枪上可以正常使用,但由于是大弹壳改装而成的,导致弹壳锥度很大,在全自动M1918式步枪使用时会出现供弹故障,最终并没有大批量的装备。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AVS-36全自动步枪

而苏联在1936年也研制了一款AVS-36型全自动步枪,使用7.62×54R的凸缘全威力弹,不过存在着缺陷:①但是由于使用7.62×54R的凸缘全威力弹,在全自动射击时,后坐力很大几乎无法控制精度。②枪支重量太重也不方便单兵携带。③另外就是弹匣的弹簧弹力不够经常性的会造成供弹障碍。

直到30年代后期,德国陆军开始研制一款威力小一些7.92×33毫米的短药筒弹药,后来这种弹药被用在STG44全自动步枪上,将弥补冲锋枪与步枪之间的火力空白,全自动步枪与冲锋枪、步枪相比拥有更大的优势,比冲锋枪拥有更远的射击距离,与步枪相比不但射速快,而且重量轻,因此他兼具传统步枪射程精度、冲锋枪的携带方面、反应迅速等优点。

事实证明,自东线1943年9月开始以来,StG44相当成功地充当了攻击性武器的角色,因此也受到了苏联方面的重视。

AK47的研发之路

1938年苏联人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于应征入伍,1941年担任坦克司机不久的卡拉什尼科夫在布赖恩斯克战役中受伤,在住院期间卡拉什尼科夫对枪械产生很大的兴趣,出院后,曾被送到莫斯科航空学院枪炮系进修,并参与自动武器的研制工作。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M1944试作型样枪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发掘了德军装备的StG44突击步枪的威力后,开始构思一种简单可靠并且可连发的中威力步枪。最终在参考M1加兰德步枪的设计后,于1944年研制出了M1944试作型样枪,该枪采用M43步枪弹、转拴式枪栓;但是当时的M43弹并不是SKS半自动步枪使用的7.62×39毫米子弹,而是7.62×41毫米的弹药,其弹壳长度为40.3mm,与当时德国的7.92步枪弹相比较,由于存在弹着点精度差等因素,因此后来又通过改进弹头,缩短弹壳到38.6mm,也就是所谓的7.62×39毫米子弹。

而设计出M1944试验型样枪是卡拉什尼科夫参考M1加兰德设计了一种发射M43弹的半自动卡宾枪,与M1伽兰德相比:

  • M1944试验型样枪虽然跟M1伽兰德采用了相同的枪机旋转闭锁,但卡拉什尼科夫又对旋转机头进行了改进,改进后旋转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闭锁机构动作的可靠性。
  • 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M1944试验型样枪放弃了以往栓动步枪使用上下护木固定枪管的设计理念,转而改为盒式机匣,活塞杆安装到枪管上方,枪机框被活塞推着前后运动时,其曲线槽带动枪机旋转,完成开闭锁动作,而闭锁靠的是枪机头部两侧对称的闭锁凸笋与枪管节套内的闭锁斜面/螺旋面配合。

设计经验经过一定的积累,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设计出一种可连发射击的样枪AK-46自动步枪。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AK-46自动步枪

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又对AK-46自动步枪的导气装置经过一系列测试,包括在风沙泥水等恶劣环境中严格测试,并改进了导气装置与活塞系统,1947年在苏联军方的要求下生产1,500枝作实地测试,但测试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于1949年推出的改良版本才获苏军认可并正式采用,该枪被官方命名为AK-47。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AK47的第一种型号

AK47的第一种型号,初期的AK47握把是由(红圈)两片握把片拼接在一块的,然后通过螺丝进行固定,机匣采用冲压制造,并且外壳(蓝圈)使用了一个铁片进行固定。1号试验枪的操作原理与原来的AK-46一样,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杆和枪机体首次采用连成一体的方案——用螺杆固定在一起。

1号试验枪的主要缺点:导气量不足,由于导气量不足,导致枪支存在抽壳不到位,开锁的推力不足等故障。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1952年II型

1952年I型很快被II型取代,二型的机匣(红圈)由原来的铁片改成了长方形的凹槽,并采用铣削制造,枪托与枪体连接处(蓝圈)多了一个加固的铁片,握把(绿圈)由两片合在一起的变成了一个整体的握把,由握把下面的螺丝进行固定,枪管采取了镀铬处理,以防止生锈。

2号试验枪的特征是改变了导气室、活塞、活塞杆的设计。延长了导气孔,增加进入导气室的火药燃气,枪口制退器改为双室结构。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1953年III型

1953年III型很快取代了II型,折腾一圈子又回到了类似I型的设计,枪托连接处(红圈)的铁片不见了,整个机匣看起来变得更简单,节省了材料便于量产,其性能与I型接近。

3号试验枪改变了导气室的设计,使圆柱形的导气活塞在导气室内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进一步增加了活塞的推力。

AK47突击步枪的结构特点

㈠导气方式

AK47采用长行程活塞导气结构,活塞杆和枪机框是连成一体一同进退的。当活塞被火药燃气推着后退时,和活塞连在一起的枪机框也一并后退,带动枪机旋转开锁、抽壳、将空弹壳抛出,这种活塞与枪击框一起进退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①活塞与枪击框一起后座,会产生更大的后坐力,从而影响射击精度。②由于活塞在枪管的上方,如果后座强度过大,不但影响射击精度,而且影响枪支的使用寿命。

AK47属于导气式自动武器,在枪管上开有一个小孔,引出一路火药燃气进入枪管上方的导气管。导气管内有一个活塞。当子弹击发,弹头通过导气孔时,火药燃气进入导气管,推动活塞后退,最终在复进弹簧的作用下继续推弹上膛、闭锁。

㈡解决了楔紧问题

早在AK旋转闭锁结构发明之前,大多数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都是采用的枪击偏移式结构,像德国的STG44自动步枪,美国的SKS半自动步枪等等,枪机偏移闭锁结构在推弹上膛到闭锁的过程,枪机是偏向一侧的,通过嵌入斜面来完成开闭锁的方式,这种闭锁的优缺点:

优点:①外形结构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成本低。

②比滚柱闭锁可靠性强,解决了承受更高膛压的难题,而且维护简单。

缺点:①枪击框带动枪击复进时,由于采用斜面/螺旋面锲合的方式,因此枪击框除了产生向前复进的力,而且同时产生一个向侧面挤压的力,因此存在楔紧现象,这样就造成了枪机和机匣之间摩擦力增大,消耗复进能量,影响自动方式下的可靠性,而且在恶劣环境下楔紧现象会更加严重,以至于出现推弹不到位、不闭锁的故障。

②该类型闭锁方式枪机较长,导致枪击刚度较差,很难形成预抽壳,从而容易造成抽壳困难和弹壳被拉断的现象。

㈢AK47使用的是枪机旋转闭锁原理解决了这一难题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AK47的枪机的带动凸笋,与枪机框的螺旋槽锲合

AK47枪机的头部有两个闭锁凸笋,其中一个外形较大的凸笋就是带动凸笋,主要是与枪击框的斜面/螺旋槽相锲合,从而达到带动枪击旋转的目的。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AK47枪机框上的螺旋槽,以及带动平面

AK47的枪击闭锁面由带动平面和斜面/螺旋面两面采用圆弧平滑过渡的方式,枪机框在复进的时候依靠平面推着枪机前进,到枪机进入枪管节套时,靠枪管节套内的一个预转带动面先推动枪机旋转一个小角度,大概5度,错开这个带动平面,然后过渡到曲线槽的螺旋面,从而迫使枪击回转并完成闭锁

在AK的影响下,一些国家也相继研发了与AK-47类似的闭锁方式,包括瑞士SIG公司的SG550系列步枪,以色列的加利尔步枪等。

㈣AK47后坐力大,导致枪口上跳明显

从仿制到装备,探索AK47突击步枪的发展之路

AKM步枪

AK47由于使用的中口径7.62×39毫米弹药,而且活塞杆和枪机框是连成一体一同进退的。这样就造成了AK47具有较大的后坐力,最终导致枪口上跳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到后来AKM就安装了防跳器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原理就是让部分火药燃气斜向上喷出,抵消部分上跳力矩。之所以偏右主要考虑到大多数人是右手握握把,左手托护木,这样枪口就会朝着右上方跳,所以这个防跳器的斜口也是偏的,让火药燃气朝右上方偏转抵消部分上跳力矩。

总结

由于AK47的可靠性强,被世界许多国家所仿制,但是随着使用复合材料的AKM,以及小口径版本的AK-74的服役,AK47就逐渐的被这些枪支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