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文|中成哥说影视

给电影起名字是个技术活,名字起好了能吸引人,自然能提高它的曝光度,票房就会多一些。

反过来,有很多电影,本身很优秀,但是就是毁在了起名字上,导致观众看了名字就觉得没多大兴趣,最后使电影变得很小众。比如常年居于各类排行榜第一位的经典伟大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当时上映时,并不是很出名。这个名字看起来就比较普通了,而台湾地区的译名更是毁电影,翻译成了《刺激1995》,透着一股浓浓的三流博眼球烂片的感觉。

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窃听风暴》

  • 同样,还有一常经典的电影,也遭到了这样的对待,电影还曾经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叫《窃听风暴》。
  • 和经典犯罪惊悚片《窃听风云》名字很像,这部电影也有一些惊悚的元素,不过悬疑刻画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对人性的挖掘。

    电影发生地是在柏林墙未拆除之前的东德,主角是一名秘密警察,他的任务就是窃听机密,防止非法分子破坏,并且能据此得到提拔升迁。故事就在他的一次特殊的窃听活动中展开。

    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窃听风暴》

    电影选取的这个时间很有意思,作为后人,我们都知道,一座柏林墙的建立,把同一个国家民族分成了两半,并且营造了诚惶诚恐的气氛,人为的造成了分裂。到了89年,人民群众走上街头,拆毁了这栋阻挡了20多年的墙。

    但是处于当时年代下的人们是不会知道未来历史的发展的,就像电影中的主角一样,他依然负着窃听监视的职业,害怕墙对面的人搞破坏。这个是当时环境背景下,每一个普通工作着的人的正常心态。

    • 但是主角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思想行为,最终没有突破他人性的底线。
    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从电影前半段,我们可以看到,整部电影是压抑的,不仅是色调暗沉,气氛紧张,更重要的是,全国上下处于一种极度怀疑状态中,监视窃听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一切自由,艺术都要被政治让步。

    这样的环境可能保证国家安全,但是同时也压抑了社会的自由发展。所以,当主角接触到他却监听的人物后,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

    从一开始机械的,完全冷酷的完成任务,到后来开始对对方的事情感兴趣,慢慢地设身处地的想象对方的立场,通过监听器感悟对方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领悟对方的爱情。这个时候,主角就开始变了,他不再是一开始的麻木,机械,而是有了自己的意志,知道自己要保护捍卫的东西。这同时,也意味着危险,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组织,但是他却选择了更伟大的东西。

    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这代表着,主角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还未泯灭。这既是主角人性的体现,也反应了在那种压抑环境下,他对于自由的追求。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除了主角,相信在其他方面,行业上,也有这样做着“背叛”事件的人,他们有着对于自由的渴望,暗中保护着更伟大的东西。

    • 发生这样的事,在于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年代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柏林墙的倒塌是必然的事。

    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也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一样,监狱困住了他的身体,但是对于自由,真相的渴望,从来不会困住他的心。

    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艳了。反过来,那些习惯了这种环境的人,他们一开始会讨厌,抗议,但是时间长了就浑然不觉了,反而会爱上这种束缚,但是他们已经失去自由的机会了。


    电影中的男主,同以往电影中的主角不同,不是围绕着他的经历展开讲故事的,甚至电影中,他就一直坐在监听室里,戴着耳机窃听记录,也没有关于他的爱情,亲情友情等的描写,更多的篇章是关于被窃听对象的生活。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对主角的塑造,刻画。这是一种非典型的刻画方式,但是无疑很成功。

    因为,电影中的主角其实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从网络上“窃听”着别人的生活,体验别人生活的五彩缤纷,而自己其实就宅在一个舒适区,看起来麻木冷漠?

    被名字毁掉的好片《窃听风暴》,一场窃听,完成对麻木自我的救赎

    但是主角同我们是不同的,他最后摆脱了这种麻木无聊的状态,而是不惧危险的去捍卫那些美好的东西,所以他的形象也高大了起来

    那么我们呢?无比每天看别人,各种柠檬酸,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准方向,去做出改变,向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呢?电影之外,需要我们思考的有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