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终得美人心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辞赋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终得美人心

司马相如

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为司马相如。

鲁迅曾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终得美人心

这句话真是鲁迅说的

汉景帝执政时期,家里人给他花钱买了个郎官,就是给皇帝当侍从,从此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可司马相如是个文艺青年啊,对于这种需要出体力的活,他其实并不怎么满意。

但毕竟家里花了那么多钱,他也就将就干着,万一哪天被皇帝相中了呢?

但事与愿违,景帝几乎没拿正眼瞧过他,他越发觉得失落。

机缘巧合之下,司马相如认识了梁孝王刘武,也就是汉景帝的弟弟。

梁孝王是个文学爱好者,当时文学界大V邹阳枚乘严忌等都是梁孝王的座上宾。

这才是司马相如向往的生活。

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当前的这份工作,跑到梁孝王那,天天和文人墨客为伴。

正是在梁孝王那,司马相如写了著名的《子虚赋》,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梁孝王死了,司马相如无处可去,于是回到了老家成都。

但此时司马相如父母已双亡,家道衰落,已经到了贫困潦倒的地步。

司马相如有个朋友王吉在巴蜀临邛(今成都邛崃)当县令,于是在王吉的邀请下,司马相如就投奔至王吉府上。

虽说是投奔,但王吉一点县令的架子都没有,每日都到司马相如住处去拜访,态度也很谦恭。

临邛财主较多,最大的便是卓王孙家和程郑家,他们两家光是家奴就有几百人。

一日,县令王吉带着司马相如到卓家作客,来了宾朋一百多人。

酒至三巡,菜过五味,县令王吉拿着一把古琴,让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助兴。

司马相如也没推脱,顺手就弹了自己拿手的《凤求凰》等一两首曲子。

但闻曲声悠扬,满座惊绝。

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丈夫刚患病离世,她对乐律很有研究,知道司马相如光临,早就在门缝里偷偷看过了。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终得美人心

司马相如不仅文采了得,相貌也是相当出众,卓文君已是芳心暗动。

刚又听了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卓文君心中更加是喜欢的不得了,于是让身边丫环前去给老爷子传话,请求见一下弹琴之人。

在得到卓王孙的允许后,卓文君便来到了众人面前。

两位大龄青年初次见面,四目相对,便不能再分离,这正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咦?好像最近这几天的两位“瓜主”也是大龄青年一见钟情。)

司马相如回去之后便托人到卓家请亲,再不快点,估计他要犯相思病了。

卓文君呢,也是十分倾慕司马相如,她也巴不得赶紧嫁给这位才子。

可是,卓王孙不肯啊。

司马相如虽然有才,可是家里实在太寒碜,怕女儿嫁过去吃苦。

要说这两位年轻人也是铁了心了要在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卓文君派侍者和司马相如约好时间后,竟趁着夜色偷偷跑了出去,而后二人就直接私奔至成都。

卓王孙闻知此事,大怒,表示一分钱也不会给女儿女婿。

没过多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的积蓄也已用完,接下去的日子可怎么过呢?

看着因连日奔事而日渐憔悴的妻子,司马相如一咬牙,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开了一家小酒馆,算是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咦?好像最近这几天的两位“瓜主”也是开夫妻店自主创业。)

过了一段时间,卓王孙的气慢慢消了,毕竟卓文君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加上在亲友的劝说下,他便分给了司马相如夫妻百余个童仆、百万两钱财以及一些嫁妆细软之物。

司马相如于是又置办了一些田宅,投资了一些生意,成为了当地的小富豪。

好事成双。

此时汉景帝已驾崩,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偶然间读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甚是欣赏,他以为这是古人的作品,不由得感叹:“可惜我不能和作者同时呀!”

正好武帝身边的狗监(主管皇帝的猎犬)杨得意是蜀人,他对皇帝说:“这篇赋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

。”

武帝很高兴,他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面圣。

司马相如见到皇帝后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于是就有了《子虚赋》的姊妹篇《上林赋》

此赋先写虚构人物子虚乌有二人对话,再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宏伟之势,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

此篇赋文辞藻赡丽,气象宏大,想象丰富,算得上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由于“子虚、乌有”两人是杜撰的,成语“子虚乌有”正是出自于此。

此赋一出,汉武帝刘彻大悦,司马相如被封为郎,升孝文园令。

公元前135年,中郎将唐蒙被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夜郎,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朝。

夜郎侯多同觉得夜郎国已经大的不得了了,就问唐蒙:“你们汉朝和我们夜郎谁大?

唐蒙一听懵圈了,心想着这傻小子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就拿出了一幅汉朝地图让多同看。

多同接过地图,好不容易在角落里找到了自己的国家,再比比汉朝的疆域,吓得连连点头,表示愿意归附汉朝。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 终得美人心

汉朝下面那块黄色的正是夜郎国

然后,汉武帝决定在夜郎国设郡,又派唐蒙强征数万巴蜀民夫修路凿通夜郎,三年还没有完工,加上他用战时军兴法诛杀一些少数民族土司,引发巴蜀骚乱。

司马相如得知情况后就主动请缨,说那里是自己的老家,比较熟悉情况,他可以去劝劝当地的百姓。

汉武帝答应了,就授权司马相如以郎中将身份出使巴蜀。

司马相如抵达巴蜀后,立马发挥它的特产,写了一篇《喻巴蜀檄》来传达朝廷旨意,稳定民心。

没想到这篇恩威并施的公告效果非常好,成功地说服了众人,并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正当司马相如事业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一件让人忧伤的事情发生了。

司马相如被人告发接受贿赂,遂遭汉武帝免去了官职。

辛辛苦苦十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咦?好像最近这几天的男“瓜主”也是同样的遭遇。)

不过,司马相如运气还行,一年后,他又官复原职,仍然担任郎官。

公元前118年,司马相如得了重病,于是辞去了官职,回家养病。

没过多久,司马相如就病逝了。

令人惋惜的书,写了一辈子书的司马相如,死后竟然只留下了一卷书。

因为他生前虽经常写书,但每次一写好,就会被好友取走。

而留下的那本书,正是特意留给汉武帝有关封禅的事,并对汉武帝日后的多次的封禅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让大家失望了,从头到尾没说到司马相如是个渣男,有没提及卓文君是个才女,更没有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因为小三的事情而闹婚姻危机。

我们所听到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个“故事”。

据说是司马相如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之后,很快就有了新欢见异思迁。

卓文君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于是写下一首诗:《白头吟》,其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为千古名句。

但事实上,《白头吟》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作《皑如山上雪》,非但不作为文君的诗篇,就连题目也不叫《白头吟》,可见此事真实性不高。

而另一个小故事的真实性就更加可疑了。

说的是司马相如有了小三之后,就给卓文君写了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信中唯独没有“亿”字,意思就是“无意”,想要分手。

文艺青年就是文艺青年,卓文君知道后,明明气得不得了,放一般女人身上的话,肯定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了。

但卓文君却不这样,她只是给司马相如回了封信: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休妻找小三的事情。

这个故事真的很有意思,但却根本站不住脚跟,有好几处疑点。

八行字”是纸张发明之后才用的划线方法;“聊赖”一词也是在卓文君之后才有的;“

石榴”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有的,在卓文君之后;“风筝”的叫法是唐朝之后才这样称呼的,汉朝的时候叫“鸢”。

所以这首《怨郎诗》肯定不是卓文君所作,甚至卓文君可能也并不是所说的才女。

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到底有没有矛盾?有没有婚姻危机?有没有撕过脸?到底谁说的话说真的?

夫妻俩的事,我们外人还是别跟着参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