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

蝉鸣梧桐


这是一个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的问题,一是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二是项羽为什么要定都彭城。

(项羽)

简单的说,项羽在抗击秦军的过程中对秦人采取了野蛮的屠杀,关中秦人对项羽并不拥护。如果项羽定都关中,秦人不会心服项羽,项羽也无法得到一个安定的后方。但是,项羽在楚地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他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在楚地声望极隆。秦二世元年大泽乡起义爆发后,项羽与叔父项梁杀死会稽郡守,扯起义旗,得到了江东特别是楚地老百姓的积极响应。


在与秦军的较量中,项羽对秦军是十分残酷的。在他攻打襄城时,就发生过坑杀秦军降卒的事情。项梁在定陶与章邯的战斗中被秦军所杀,更加激起了项羽对秦军的愤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后,个人确立了极高的威信以及领袖地位,在汉水大破秦军后,秦将章邯投降。项羽与英布商量:“秦卒心不服,不如杀之”,于是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

(巨鹿之战)

这二十余万秦卒大部分家在关中,关中秦人不可能不恨项羽。所以项羽在进兵关中时,遭到了秦人的顽强抵抗,致使刘邦先于项羽入关。


相对来说,刘邦在萧何等人的建议下,在入关中的过程中军纪良好,进入咸阳后又马上封闭府库,与秦人"约法三章",这些举动得到了秦人的拥护与支持,也赢了了关中父老的民心。

项羽的根据地在楚地,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祖父项燕“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群众基础非常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吴中子弟的偶像。而那些被秦朝强迫迁到楚地的六国旧贵族也支持贵族出身的项羽。项羽的看家本钱——八千江东子弟都是他的家乡人,大将英布、龙且和谋士范增也是江东人,.这些人灭秦后大多渴望回归故里。所以项羽也要考虑到将士的东归之心。

(楚军东归)

项羽进入关中后,东南一带也并不稳定,也需要他回去解决。.所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攻占咸阳后,人或说项王日:“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却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而拒绝。这也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出处。最后建议者被煮死,项羽最终东归。


在项羽看来,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对关东有高屋建瓴之势,但要是真的齐、楚有变,也鞭长莫及。可何况项羽非常恨秦人,他杀了那么多秦人,也并不指望秦人能拥护自己。而楚地是项氏之根本,以彭城为大本营无论是兵源的补充,还是部队的调动,都要优于远在西边的关中地区。汉中地区是项羽心目中的“四塞之地”,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地方,他之所以将刘邦封在这里,也是认为这里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原因。


项羽的这个看法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司马迁才说:“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霸王别姬)

当然,司马迁做为后人,可以这么简单的评价。做为当事人的项羽,定都彭城并不是他败亡的唯一原因。其实他有多次干掉刘邦的,只是他没有抓住而已,不能把项羽的败亡完全归罪于没有占据关中之地这一个原因。


笑语千年




项羽估计大家都知道,就是电影《霸王别姬》那个西楚霸王。项羽是推翻暴秦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没有项羽破釜沉舟和南征北战,就没有秦朝铁桶江山的覆灭。

项羽率领大军攻入咸阳,杀秦王子婴,坑20万降卒,挖秦始皇陵,焚烧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个叫蔡生人规劝项羽留在咸阳建都,因为关中地区函谷关地势险要可攻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历来就是天府之国,在此建都,可以奠定万世霸业。。项羽厌倦了征战不休,一心想回江东老家,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蔡生听了这句话,顿时觉得项羽不是帝王之材,就一脸鄙夷说:“原来常常听说楚国人是穿着人的衣服的猴子,今天一看,果然不假!”项羽勃然大怒,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随后项羽就率领大军离开关中,建都彭城。楚汉八年争锋,最终中了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连最心爱的女人虞姬都自杀了,项羽也不得不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悲壮英雄的一生。



项羽为什么不定都关中?原因有六:

一、项羽没有远大理想,更没有高深莫测谋略。他看不清天下大势,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鼠目寸光的人。

二、项羽手下缺乏得力智囊团,就一个范增。范增充其量也就是个二流军师,和张良陈平过招,远远不是后者对手。加上鸿门宴项羽没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范增闹情绪,对项羽在那定都,也不管不问听之任之。

三、项羽坑杀20秦军,那都是有着父母妻儿老小的关中子弟,关中人人恨不能生吃项羽,项羽怕关中日后造反,所以不愿留在汉中。是啊,到老家人人拥护,汉中睁眼一看都是仇人,哪个舒服哪个别扭,项羽想的很明白。

四、将士归心似箭。秦朝推翻了,大家从此都该过太平日子了。将士们拜将封侯的都想回家显摆显摆炫耀炫耀,一般士兵也都想早日回家亲人团聚。“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享受天伦之乐,谁想在异国他乡捂冷被窝呢?

五、当时秦朝宫殿都被烧掉,项羽想外咸阳定都,还得再建。这一来得重新奴役百姓,项羽内心不忍,二来宫殿建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于是在咸阳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物力,不如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彭城定都为好。项羽是个图省事怕麻烦的人,没想到就是这个坏习惯,导致了自己最后穷途末路,连两份江东都没脸回去了。

六、项羽有恋家情结。也可能是水土不服,吃不惯关中的臊子面,听不惯陕西秦腔,住不惯窑洞,讨厌西北的漫天风沙,反正项羽是不打算在关中长期住下去。这也是项羽不在关中定都的一个因素。

不管咋说,项羽没在关中定都,是他的错。但是话又说过来,项羽即使是在关中定都,就一定能打过刘邦成为皇帝吗?我看玄乎!

项羽没在关中定都,到底是对是错,谁也说不清。不过项羽功劳撼天,最后却给刘邦煮了一锅好饭,这不能不说是项羽天生没有当皇帝的命。呜呼!我为项羽一叹!


蝉鸣梧桐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次来分析。

表面原因

表面上看,项羽拒绝定都关中,当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成语“沐猴而冠”的来历了: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项羽本纪》

只看项羽这一番话,我眼前出现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骤然暴富的暴发户,穿金戴银,开着豪车回农村老家,跟以前的一帮穷哥们,看不起自己的乡亲们一通吹嘘显摆。

但实际上,项羽并不是什么暴发户,而是地地道道的楚国贵族,世代簪缨,如果这番话是陈胜、刘邦说的,毫无违和感,但从项羽口中说出来,总觉得很别扭,明明不是眼界低的人,却表现出了短视。

所以,这个表面原因有些奇怪,我们继续向深层次挖掘。

深层原因

一、民心向背

项梁、项羽起兵的原因可以说除去内心深处的权力欲不提,最主要的就是国仇家恨,也就是我国古代历来讲究的“师出有名”。

楚国和秦国可以称得上世仇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一直在楚地流传。范增去投奔项梁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人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对秦国、秦人都有很深的怨气。

因此,项羽在鸿门宴放过刘邦之后,引兵进驻咸阳,大肆屠杀报复秦人,将秦王子婴也给杀了,劫掠秦国财富与妇女。又放火烧毁了秦国宫殿,大火持续了三个月,据说美轮美奂的阿房宫就是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可见从一开始,项羽就是来报仇的。这种复仇的行为为什么没有得到智者范增的阻止呢?因为项羽的部下几乎都是楚人,需要这种极端手段来激励将士,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所谓“哀兵必胜”,但既然是哀兵,胜利后当然要兑现报仇的承诺,这和项羽屠城杀降的目的差不多。

当然了,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彻底将秦人得罪了,失去了群众基础,在关中只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此项羽没有选择定都关中,而是回到了根据地彭城。毕竟,在自己的土地和敌国土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况。

二、军心思归

同时,楚国的将士们打完了仗,得了好多的封赏,最迫切的要求当然是回到故乡,军心思归。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反例就是,隋炀帝长期滞留江都,导致了手下的骁果亲军在思乡情切之下,发动政变杀了杨广,然后找人领头带大家回故乡。虽然杨广和项羽面对的局面迥异,但将士思乡之情肯定是相通的。

三、天下大势

此外,当时的天下大势是,表面上项羽分封了天下,在无知百姓眼中,看上去天下太平了。但实际上项羽的分封中藏了很多猫腻,六国原有的王被臣子压制一头,原来的臣下分了很多王,为后面的诸侯混战埋下了祸根。项羽只是推翻了秦国,但他的目标是当秦始皇那样的唯一统治者,因此他离统一天下还差得远,所以要想继续争夺天下,肯定要回到自己多年经营的大本营谋求发展,而不是从头开始经营关中。这也是项羽放弃关中,同时又烧杀抢掠的根本原因,他没有实力经营好,那就给潜在的对手留下一堆废墟好了。

因此,无论从民心、军心还是政治军事大环境这几方面看,回到楚国旧地都是项羽唯一合理的选择。至于衣锦还乡那一番话,我觉得更像是在范增的授意下,项羽故意说出来迷惑天下人的,让大家将项羽当成一个只知道上阵拼杀的莽夫,这样项羽后续出兵的时候会顺利一些。

只可惜,世事往往不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诸侯虽然混战了,但却是便宜了刘邦,项羽出兵攻击齐国却屡次受阻。最后作为失败者,项羽真的得到了“沐猴而冠”的人设,不禁令人掩卷叹息。


大黄扯点历史


定不定关中已经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项羽在关中已经失去了民心,他若是在这里称王称帝,治理天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定都关中,也没有丝毫用处。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他心里也很清楚,于是定都彭城了。

定都彭城是项羽目光短浅的一个表现之一。

后来,刘邦在汉中出来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为什么刘邦很快就占领了关中之地了呢。

就是因为在关中项羽失去了民心,那里的人民都盼望着刘邦回来呢,刘邦当年占据关中的时候,可是秋毫无所犯的呀。

项羽并非不懂政治策略,亦可以为了情势需要,赦免秦军主帅、杀叔仇人章邯,甚至封其为雍王,然而这就和他分封天下诸侯,实则只为驱狼吞虎一样,纯系权宜之计。

秦国对项羽而言,既有数百年秦楚之争的国仇,又有杀害他两位至亲的家恨,再加上其本身暴烈的性格作风,是以导致了他对秦军士卒和关中百姓的滥杀。为杜绝秦国政权死灰复燃可能,项羽火焚阿房,屠戮三秦,令秦国王室贵族死无遗类。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深受楚国传统政治影响,那就是诸侯制治理天下。楚国为天子,其它诸侯国臣服于楚国。也就是说项羽只是想当霸王,并没有想当皇帝,他甚至认为当皇帝是嬴政干的事,作为取代者当有新名号,于是项羽也创新出了千古之下只有他一人有的称号——霸王!

应该说,韩生的分析很透彻,很到位,如果项羽真的选择了在关中建都,那么刘邦日后想反攻就比登天还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项羽一口回绝了他的建议。

“古人说得好,叶落归根,况且如今我成就了这番大业,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别人看不见,有什么意思!”

韩生见项羽如此迂腐,如此不懂政治,连连摇头叹息。虽然当着项羽的面他不敢发牢骚,但一出了门,就肆无忌惮地自言自语道:“世人都说楚国人像猕猴,喜欢花帽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此话一出,韩生就后悔了。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很快就有人把他的话告诉了项羽。

项羽一听,怒不可遏,马上命人架起一口大油锅,把韩生抓来扔进锅里炼油了。

韩生是可怜的、无辜的,被打入了十八层“油海”。也正是因为他逞一时口舌之快,自己的性命就没了,留下了“沐猴而冠”供后人反思。





守望北冥的坤


项羽不定都关中原因有以下原因:

1.项羽是楚国上将军项燕之孙,项羽在楚国故土举起反秦大旗推翻暴秦。楚国人恋家情结较重,喜欢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落叶归根,都城建在楚地彭城。

2.项羽率领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楚军在咸阳城内烧杀抢虐洗劫一空,整个咸阳城变得千疮百孔破乱不堪。巨鹿之战后坑杀了降楚的秦军,这也激起秦人对项羽及其义军的仇视和憎恨。

项羽最终没有把都城定在关中。


梦回均州沧浪湖


霸王不得人心

巨鹿之战后项羽成为了最接近神的男人,这一年他才26岁,何等的荣耀,他成了天下的霸主,借义帝之名划分天下,他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按理来说这时他如果定都关中,等过几年的时间他就能像是始皇帝一样席卷天下,重新洗牌,但他却选择了定都彭城。

项羽对待巨鹿之战投降的秦人的态度,就已经决定了他在关中待不下去,那时的他已经使得秦人怨恨,在咸阳时的态度,和刘邦形成对比,这样他就更不得人心,秦人非常怨恨他,这也使得他在关中待不下去。

关中为秦

当年秦的封地就在关中,始皇帝从关中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服义渠,横扫天下,尽显大秦虎狼之风。始皇帝出关中横扫六国,其中自然也有楚国,项羽是为了恢复楚国昔日的荣光,自然不会选择关中。

关中世世代代都生活着秦人,同时项羽又非常讨厌秦人,如果定都关中项羽会时常想起秦人的影子,看着那至高无上的宫殿,他会想起那个席卷天下的皇帝,那给灭掉强大的楚国的皇帝,多么威严,多么令人胆寒。

项羽自然不会选择这里,关中的百姓也不会选择项羽。

霸王自负

项羽选择把关中这块宝地让给别人也体现出霸王的自负,所有诸侯都知道关中是块宝地,得关中者,得天下。项羽相信没有人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就算他把关中让出去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因为他是西楚霸王,没有人能代替他。

定都彭城是因为彭城在地理上离其他诸侯国比较近,在彭城之战时也体现出彭城易功难守的特点。

彭城这个地方在平原上位置太过暴露,更容易成为进攻目标,但是还有一点就是彭城打那个国家都比较方便。

这也是彭城之战后诸侯大军损伤惨重的原因,在彭城这个地方位置太过暴露,不好隐蔽何况是大军,所以诸侯都是逃离,而没有选择在附近抵抗,因为彭城打那个国家都比较方便,所以败不能就留。

这就是霸王定都彭城的原因,也很符合项羽的个性,定都彭城也是项羽的政治手段,这样可以保证西楚霸王的地位,那个国家有问题项羽可以第一时间赶过去,继续维持他的霸主地位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公元前207年,统治了中国仅仅15年的秦王朝,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中被推翻,其中尤其以楚人项羽的功绩最大。但是在灭秦入关之后,项羽下令焚毁了秦都咸阳,回到了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关中自古帝王乡,是十分有利于立王朝的都城的,那么项羽为何要退出关中呢?接下来我就来分析分析。

我认为项羽之所以退出关中地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没有实力和条件在关中称王。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全歼王离和重创章邯的战绩,在当时的诸侯联军中取得了最高的统帅权。不过这仅仅是在有秦军这个强敌的情况下,在灭了秦王朝后,这些诸侯联军肯定是会各怀鬼胎的。如果项羽在关中称王,那么到了诸侯联军是一定会反对项羽。根据历史记载:诸侯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万人,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从巨鹿之战到入关时间很短,满打满算项羽军队人数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万人。因此项羽是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维护自己在关中称王。

项羽在反秦的战争中,多次击败秦军,并且在新安屠杀大量的秦军降卒,这使得关中的秦人对项羽是十分反感的。另外项羽起家是在中国的东南地区,如果在关中称王,离他的地盘太远,因此项羽最终选择在彭城称王,而不是在关中地区。

二、作为楚人的项羽不愿留在关中。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在秦灭出之战中项燕战死,在之后的反秦战争中其叔父项梁也惨死于秦军之手。因此项羽和秦人是存在着深仇大恨的。

虽然也有人曾劝说过项羽留在关中,但是项羽却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这样一来项羽就更加不会留在关中了,他是要回到他的老家的。


浮沉的历史


原因有二


客观原因

  1. 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余万,肆意屠戮关中百姓,火烧阿房宫,早已失去民心。即使定都关中,百姓也不服他。
  2. 项羽军队主力大多为楚地之兵,灭秦成功后,将士们军心思归,实为人情之常。项羽如果抛弃自己在楚地的根本,选择作为客军以关中平原为根基,必大伤这些将士之心。项羽一直是身先士卒、每战必前,极得军心的主帅,也不能不顾及麾下将士的意愿。进而直接影响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所以他才会有“富贵不归故乡,犹如衣锦夜行”之叹,选择还军彭城。

主观原因:项羽只想当西楚霸王,无皇帝之志

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深受楚国传统政治影响,那就是诸侯制治理天下。楚国为天子,其它诸侯国臣服于楚国。也就是说项羽只是想当霸王,并没有想当皇帝,他甚至认为当皇帝是嬴政干的事,作为取代者当有新名号,于是项羽也创新出了千古之下只有他一人有的称号——霸王!


阐史观


项羽,眼界,胸襟,小,格局自然小。关中,不是他根据地,只能弃关中,富饶。他入咸阳,杀子婴,不爱民,贪财好色。只能离开。


用户6633513569255


巨鹿之战打败秦军,项羽整天折磨那些投降的20万秦军,那些秦军没有办法,他们密谋准备联合起来反抗,结果被项羽知道后,把他们全部坑杀殆尽。那些秦军都为秦人之兄弟之侄,几乎每个秦人家庭都有亲人被项羽军队坑杀,可想而知,他们肯定对项羽恨之入骨,如果这些秦军都是战死沙场,估计这些关中秦人的恨意不会那么大,可是偏偏是投降之后被坑杀,那样就更容易激起秦人的愤怒。他已失去民心!


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之后,他的眼里只想着报复秦国,项羽给士兵们下令,只要是秦国人,看到一个杀一个,若是美女就带走,金银珠宝全部装上车,等到项羽的军队快把秦国人杀完之后,项羽带着无比愤怒的心情点燃一把火丢进阿房宫,烧了三个月,火都还没有灭。有人觉得关中土地肥沃,据险可守,于是建议项羽在关中称王,项羽突然觉得确实是这样了,但看看身后的咸阳宫,已经是废墟一片,没法居住,项羽只好作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项羽无称帝野心,只想做王,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说他现在已经是一个王了,就应该让乡亲们和祖辈们都知道,况且楚军也想呆在自己的家乡,这样他们可以免去思乡之苦。于是项羽带着胜利者的心情回到了楚国,并且定都彭城。定都关中真的是很重要的政治举措,刘邦称帝后,就是因为正确选择定都关中长安,才能有力地控制诸侯,无论诸侯安定或叛乱,关中都是能攻善守的战略要地。如果项羽当时真的定都关中,那刘邦还有机会出汉中吗,也有可能出汉中,但肯定是异常艰难,估计楚汉战争会打得更久一点。最后肯定还是刘邦取得胜利,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