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大美汉服

汉服,他传承自很久以前,却诞生自不久之前。汉服的“汉”并非是【汉朝】的汉,而是【汉民族】的汉,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传承自很久以前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大美汉服

他起源于黄帝时期的冕服,定型于周朝,发展于秦朝,成熟于汉朝,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以衣冠上国自居,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更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里面,属于神道设教的一部分。被文人认为是文明礼教的外显,故而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立东晋被史学家称之为“衣冠南渡”,衣冠,即华夏文明。

时间过渡到明末清初,清王朝为了维护满清统治,削弱汉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实行“剃发易服”,在顺治时期更是强制施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穿汉人衣服而被捕被杀之人不计其数。虽然在汉民族的不断抗争下,清王朝为了维护统治,而颁布了“十从十不从”的让步性政策,让汉族服饰的某些特点得以保留,但是在时间的消磨下,汉服仍是逐渐消亡了。

汉服诞生自不久之前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大美汉服

即便汉服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渐渐的隐去了身影,但是他却从未真正的消亡过。1912年清王朝灭亡后,中国的男子该穿西装,女子则更喜欢旗袍,后面又出现了民国装、中山装等等,但是民族服饰一词,却极其罕见,甚至于很多人认为马褂、旗袍就是中国的民族服饰,这个情况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所穿的服饰是由满族马褂所改良而成的“唐装”。而这个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这个“唐装”是我们的民族服饰吗?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由此为契机,一场汉服复兴运动,正在酝酿当中。

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是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而到了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街头,被媒体所报道。汉服运动从单纯的线上活动扩大为公众事件,汉服复兴运动进入了新的时期。而这一天,也被大家纪念,被同袍们约定为“汉服出行日”。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大美汉服

“汉服”这个词,虽然在《汉书》当中有“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的记载,元代在修《辽史》的时候也有“汉服”的说法。但是可以说,其实汉服是自汉服复兴运动以来,同袍们所创造出来的一个类概念。汉服虽然起源于很早之前,但是他并没有正式的命名,毕竟是我们日常所见,日常所穿。正如我们不会给自己日常吃的饭叫做“汉餐”“中餐”一样,因为与我们的呼吸并存,所以没有这个说法。而满清以来,“汉服”更是近乎消失,也就没有了更多的解释,直到2000年以后,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我们见识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开始了找寻自己民族服饰的道路,而这个民族服饰,自然是冠以“汉服”的名字。

华夏有衣,大美汉服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大美汉服

汉服复兴运动到今天,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历史。从仅仅在贴吧、论坛的讨论,到渐渐的走到线下,再到在网络中爆炸式的传播来,再到成为街头上的常服。汉服运动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十余年前的汉服复兴同袍们,本着“华夏复兴,衣冠前行。始于衣冠,博于达远。”再到“华夏复兴,衣礼偕行“的改变,始终不忘,以服饰去承载文化,再去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而十来年后的今天,汉服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已经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同袍们或者说汉服爱好者们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今天的汉服爱好者与以前的不同,他们更多的不是因为传统文化,不是因为民族情怀,仅仅是因为汉服的美(所以女性同袍数量也暴增)。

这样的情景,自然是与汉服复兴的初衷相违背的。但是想想也挺好的,汉服想要更快的发展,为它减负是必要的。汉服不是一部分人的游戏,而是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可以欣赏,可以享有的文化。在不断的传播当中,它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它所象征的东方审美,自然会随之传播出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