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洋彩與粉彩

琺琅彩、洋彩與粉彩

彩繪瓷歷史悠久,但真正發展成熟是到了清代,尤其以琺琅彩、洋彩與粉彩為代表。


琺琅彩:

琺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宮廷御用瓷器。

"琺琅"又稱"佛郎",是13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的一種銅質工藝品。琺琅器又可分掐絲琺琅(景泰藍)、鏨胎琺琅、內填琺琅和畫琺琅等類別。"琺琅彩"是從"銅胎畫琺琅"移植過來的一種釉上彩瓷,故又稱之為"瓷胎畫琺琅",系康熙時創燒。

琺琅彩彩料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琅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澤的琺琅彩。

琺琅彩、洋彩與粉彩

洋彩:

從字樣看出顧名思義,從“洋彩”的“洋”字上,便知其與西洋有關。

清代曾為雍正、乾隆兩朝皇帝燒製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這樣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琅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琅色同。”

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貴、工藝繁雜、精美絕倫而被稱作“彩瓷之冠”,與“彩瓷皇后”琺琅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是乾隆至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閒暇賞玩,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作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蘊涵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

“彩瓷之冠”是對洋彩瓷器的一種形象稱呼。身份地位尊崇的洋彩瓷器受寵於宮廷,從創燒到衰落都只侷限於宮廷之中為皇家所獨享,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洋彩瓷器創燒於康熙年間,興盛於乾隆盛年,然最終失傳於宮廷封建社會。

無論是瓷胎畫琺琅,還是瓷胎洋彩,均是盛清宮廷工藝的傑作,深受清高宗乾隆皇帝喜愛。這些昔日深藏於乾清宮,供皇帝賞玩的藝術珍品,傳至今都已極其珍貴稀有。不過,洋彩與瓷胎畫琺琅雖然都採用琺琅釉,很多時候被混為一談,但兩者之間從製作地點、繪法、紋飾、題詞、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

琺琅彩、洋彩與粉彩

粉彩: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粉彩以雍正時製作最精。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也稱"軟彩"。

琺琅彩、洋彩與粉彩

王瑛

2019年11月1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