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银磊、杜煊……为你们手动点赞!

在11月18日下午举行的“8.28”乌鞘岭二号隧道客车自燃事故应急救援表彰大会上,张玲、银磊、杜煊代表应急救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讲述了“8.28”乌鞘岭二号隧道客车自燃事故应急救援中惊心动魄的场景。

眼前的每一帧画面,都是肩上的千斤重担

张玲、银磊、杜煊……为你们手动点赞!

我叫张玲,是省高速公路局武威高速公路处乌鞘岭隧道所监控分中心三班班长。在乌鞘岭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坚持从事监控工作2000多个日夜,下面我为大家讲述2019年8月28日凌晨一点四十五分我亲身经历的“战事”,带大家走近、了解高速公路监控员这个平凡的幕后群体。

1:40分左右,我正在查看三百六十五路隧道监控视频,这也是我每天的工作必需,当切换至二号隧道兰州方向的视频图像时,突然一股烟雾出现在监控画面里,安静的气氛顿时被紧张打破。

是汽车尾气?还是其他什么?凭着从事隧道监控6年多来积累的经验,各种可能迅速在脑海里闪现。同时,不同角度、不同焦距的监控画面快速地在大屏幕调转……

“不对,是烟!!!”我和同事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精确确认,说时迟那时快,隧道里已有火苗窜起。这时,时钟指向了2019年8月28日1:45。

糟了!快报警!

尽管这种突发情况我们长年累月地演练,各种紧急预案也是烂熟于心,但遇到真实的突发火情,还是紧张得心提到了嗓子眼。

“冷静,希望没事!”我一边在心里默念,一边迅速组织同事上报突发情况、更改路网情报板、通过隧道内的扬声器疏导交通……一切在有条不紊中迅速完成。

同时,我还拨通了另一名同事——乌鞘岭隧道所安远机电站副站长银磊的电话。凌晨给他们打电话,我从来不担心不接,更不会愧疚打扰,为了保障安全畅通,我们隧道人时刻准备着,时刻待命着。

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银磊他们就赶到了现场。他第一时间将现场了解到的信息向分中心进行了反馈——是一辆大客车,车牌号豫CL0086,车辆满载57人……

“天哪!”我们异口同声地惊叹道。

我们再次将已知信息向相关联勤单位、地方相关部门报告。如此循环往复,各种指令、信息通过我们监控分中心精准地传到救援现场。

手上各路电话接接挂挂,眼里却只有现场。我和同事们都皱紧了眉头,时刻紧盯着监控视频。突然,对准燃烧客车的一路视频画面出现了黑屏,我知道,这是被大火烧坏了,“车上的57名乘客还好吗?”心不禁嘎嘣一下。

我马上调取其他镜头,透过浓烟和熊熊大火,我们的清障救援队伍以及其他联勤人员隐约出现在画面里,我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这就是黑暗中的希望!

时间到了2:55分,前方救援同事反馈:明火已经扑灭,但浓烟依然充斥着隧道,准确的逃生人数仍然未知。

我们的心再次悬了起来!与现场消防、交警反复确认后,我通过PLC系统远程打开了风机。

隧道里的烟在一点一点散去,但笼罩在我们心里的“烟”却始终挥之不去。我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些画面,想到了生命在灾难面前是如此渺小;想到了此刻跟随所领导冲在救援一线的老公和同事们,他们还好吗;想到了我那不到2岁的孩子……我陷入了片刻的沉思。

“车上57名乘客全部安全撤离!车上57名乘客全部安全撤离!”

对讲机里突然传来的喜讯打断了我短暂的沉思,这个已累得有些沙哑的声音正是参与一线救援的武威清障救援大队大队长杜煊。

阴沉、压抑了一晚上的监控大厅终于热闹起来,就连天花板上的灯光似乎都亮堂了不少,大家互相拍掌祝贺,高兴得快要跳了起来,就像自己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一阵轻松之后,大家又紧张地投入到后续的信息上传下达、现场清障等配合工作中。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再次轮班,就像一个陀螺一样,24小时连轴转。


愿做高寒阴湿隧道里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张玲、银磊、杜煊……为你们手动点赞!

我叫银磊,是省高速公路局武威处乌鞘岭隧道所安远机电站副站长。我——这颗小小的螺丝钉,铆在甘肃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地基上,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

时间倒回到8月27日,我和同事们在隧道里待了一整天,巡查隧道机电设备、维护消防设施、擦拭有源诱导标……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全部,不是在隧道里,就是在去隧道的路上;不是在巡查,就是在去巡查的路上。

“银磊,银磊,二号隧道兰州方向有浓烟,情况不明,赶紧过去看看!”张玲一个紧急电话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有突发情况!赶快集合!”挂断电话后的我在楼道里吼了一声。其他同事一个个整装待发,夺门而出。我们整个集合过程甚至可以用秒来计算。

对,就是这么快。由于隧道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都是钢铁硬汉。日常我们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全年保持24小时值班备勤状态,时刻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紧急集合,跑步进入应急库房,领取简易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机,启动车辆……一系列的动作大家轻车熟路,配合默契。

只用了5分钟,我们就赶到了事发的二号隧道,是第一支抵达的队伍!

我们的车辆在持续深入隧道,也在无限的逼近危险,但大家毫无惧怕,给监控分中心通报情况、通过车载喊话器疏导交通……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烟味越来越浓,光线越来越昏暗,终于,在行进了两公里左右时,一辆被大火包围的大客车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窜起的火苗直达隧道顶部,并伴有“叭、叭”的爆裂声;黑烟开始充斥着隧道,犹如想要吃人的幽灵一般!

无限逼近死亡方知生命之可贵!

“快救人!”这是大家下车后的第一反应。我们开始靠近被火龙包围的车辆,一步又一步,一步又一步——这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走得异常凶险。

巨大的火焰犹如架起了无数挺的机关枪扫向了我们,我们迅速打开隧道内的消火栓进行还击、压制,终于,在一处火势较小的地方我们取得了短暂的优势,我趁机冲过去查看,“车里没人!”我给同事们喊道。

为了救人,也为了给后续救援提供准确信息,我们充当了临时消防员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火的蔓延,也为后续的专业消防救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确认车上无人后,为保障同事的安全,我们决定撤出灭火现场,将工作重心转向了人员搜寻和前期交通管制。

在原路返回的搜寻中,几名神色慌张的妇女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我迅速上前询问,果然,他们正是从着火车辆上逃出来的,一共7人,由1名男性司机带领着。

“你们车上一共多少人?”

“57个!”

“那其他人呢?”

“我们也不知道,我们都走散了……”

浓烟中,我们的每一句对话都是声嘶力竭地吼出来的。

这是好消息——我们确认了车上的具体人数,这非常有利于后续救援;

这是坏消息——为什么只有7个人?那其他人呢,他们在哪里?他们还好吗?

我把这一信息再次向监控分中心进行了反馈,同时安排其他同事先行将救出的7名被困人员接回安远机电站,给他们饮水、食物,并安排专人进行心理安抚。

根据现场情况,我们再次调整了工作思路——利用车载广播喊话和下车指引的方式,引导隧道内其他滞留车辆和人员有序退出隧道。之后,我们对隧道进行封闭管制,并指挥路面车辆有序排队,等待分流。

很快,各方救援队伍从我们打通的通道快速奔向了事发现场。眼看,如滚滚铁流般的救援力量从眼前经过:欣慰,因为我们获取了第一手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压制了火势的蔓延,打通了救援的快速通道;担忧,其他50名乘客呢?

救援一刻不结束,我们一刻不松懈!我们再次和隧道所其他赶来的管理人员一同徒步进入隧道,这次重点对之前排摸的盲点——人行、车行横洞进行全覆盖搜查。

浓烟熏得大家睁不开眼睛,但是阻挡不了大家前进的步伐,因为奇迹或许就藏在某一个横洞里。

“这里没有!”

“这里没有!”

“这里也没有!”……

离事发车辆仅两公里的路程,大家的心里却是一波又一波的惊涛骇浪,希望伴随着失望,步履维艰。

“这里有人!”浓烟中,有同事突然喊道,大家疲惫的眼神像一束束发光的手电筒,将目光聚向了一处横洞。

经过确认,这3人也是客车失火后仓皇走散的。随后,他们被安排到安远机电站,与前期救援的7人汇合。至此,从失事隧道西口救出的人员,已达到了10人。

随后,参与现场救援的武威清障救援大队大队长杜煊从隧道东口传来了更大的消息,其余47人已全部救出,现送往医院检查……

“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有了这莫大的安慰,我和同事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再次投入到了后续的机电检修、损坏统计等工作中……经过各部门的紧张抢修,72小时以后,乌鞘岭二号隧道又恢复了正常通行。

事后,和同事们聊起当时的情景,不觉间后背起了冷汗,“在充满浓烟的隧道中万一我们没有出来怎么办,我们背后的家人又该怎么办?”燃烧的大客车、满载的57个人,我的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这些片段,那一夜我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穿越了浓烟、走过了黑暗,这成为了我们值守隧道多年来中最为惊险、揪心的一次经历,而事实上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

安全事故猛于虎,安全责任大于天。我愿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紧钉在祖国千万条高速公路的方寸之间,守土担责;我更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钉在高寒潮湿的乌鞘岭隧道里,守土尽责。

只身挺向黑暗,只为您的旅途平安

张玲、银磊、杜煊……为你们手动点赞!

“没有你们……我们就没有命了……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8月28日发生在乌鞘岭二号隧道客车自燃事件中,一名被救出的女士还没有完全恢复神智,便紧攥着我的手语气低沉地说道,那眼神真诚质朴,浸满了泪水……

那一刻,我放松了高度紧张的心情,长舒了一口气告诉自己,值了!真值了!!!

我是杜煊,省高速公路局武威处武威清障救援大队大队长。这是前不久,我亲历在黑暗中寻找生命之光的乌鞘岭隧道救援事件的真实感受。

8月28日凌晨,乌鞘岭二号隧道内一辆客车发生自燃,接到张玲的来电告知后,由我任组长的现场救援指挥组迅即成立。我一边调集二中队紧急前往现场救援,一边逐级向上级值班领导进行汇报,同时调集驻扎双塔的一中队奔袭事发现场进行增援。

“隧道” “火灾”“客车”……赶往现场的路上,这些关键词反复在我脑海里重现。根据隧道监控分中心提供的信息,我和队员们商量着救援方案,我告诉大家要冷静,一定要竭尽所能把车上的人员全部安全救出。

抵达现场时,滚滚浓烟从隧道口涌出,宛如一个巨大的烟囱,光看着都让人不寒而栗。“监控分中心提供的信息是火灾现场位于兰州方向约3公里处,二号隧道长近7公里,也就是从着火点到出洞口还需4公里……”我快速盘算着搜救策略和细节,这可是生死4公里!!!

“冲!”来不及多想,我和搜救组的同事们戴上防毒面具开着皮卡车沿着有源诱导标发出的点点微光,向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浓烟中摸索开进。越进烟越浓、越进光越暗,甚至车辆大灯和强光手电都失去了威力,只能打出豆大一点光。

“有没有人,有没有人,听到向车辆靠近,听到向车辆靠近……”我和搜救组同事一遍一遍喊,一圈一圈环顾四周。为了方便喊话,我们甚至取下了护住口鼻的防毒面具,捂着浸了水的湿毛巾……

充斥着浓烟的隧道几近让人窒息,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生命的亮光或许就在前方。

“看!快看!前面好像有人!”同事的一句话让大家信心倍增,车子也加快了速度。

没错,有3人,他们已经有些晕厥,我们迅速给他们戴上防毒面具,并抬上同行的一辆车驶出隧道。我知道,只要走出这段黑暗,迎接他们的一定是光明。

这时,从隧道口步行进入的同事那里也传来好消息:刚刚在横洞里救出3人,加上之前救出的,获救人员已达13人!

“还得加把劲啊!还得加把劲啊!”搜救组的同事互相打着气。刚说着,隧道东口传来了更大的好消息:有42人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成功穿过浓烟,已达隧道口,均无大碍。

至此,获救人员已达55人,还有2人去向不明。浓烟中,车子蠕动着前进,几乎没有参照物,一切似乎处于混沌中。这时,一个微弱的呼救声似乎就在耳边。

仔细仔细再仔细,我和同事瞪大了眼睛四处查看着,终于,一个倒在检修道的人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是的,我们又救出一人!

“还有1人,还有1人”,但人在哪?我正这么想着,不远处一点若隐若现的微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迅速接近,确认就是我们要搜救的最后一人,但她已经基本失去意识,手里拿着的手机手电筒随着微弱的呼吸一晃一晃的。

我们迅速将她搀扶上车,此时的她已经有浓烟中毒迹象,我们给她戴上防毒面具,并刻意地和她保持沟通,以防她出现晕厥,车子迅速冲出浓烟,我们知道,隧道外面120救护车正严阵以待,冲出隧道她的生命才有保障。

守在隧道口的老太太,看到我把她的儿媳妇救出来时,一下子扑过来抱住了我的腿,尽管她激动得连一句话都没说出来,但我读懂了她的眼神,也永远记住了经历劫后余生的面孔——惊慌、欣慰、感激……都不是!那是一个无法描述的面孔,那是一张不忍多看的面孔!

想想都后怕!再迟一点...或许……但在冲进浓烟的那一刻,我分明忘记了害怕、忘记了恐惧。

就这样,我和我的同事在浓烟中救出伤势最重的5名乘客,他们经过及时的抢救,都已安全脱险。

57人全部成功救出,我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相互依偎着团坐到一起,欣慰地笑了。尽管这时大家都已疲惫得快直不起身了,但还不忘拿对方被熏得分不清是谁的脸开着玩笑。

这便是我们的坚守:坚守在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用“缺氧不缺精神”的人生信条树起一抹抹耀眼的“高原橙”;坚守着814公里安全畅通的责任和使命,用“青春就该努力拼”的奋斗宣言做一名新时代的“高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