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草先行”看祖国变迁

从“粮草先行”看祖国变迁

蚌埠支队政治委员 戚在林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皖东的一个偏远农村,印象最深的,似乎就是左邻右舍是一样的贫穷。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每我们兄弟姐妹中有人浪费了米饭,父辈们就会拿他们那辈的饮食条件说事,甚至还会提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吃一餐一饭有多么艰难。

再后来,我当兵入伍,有老兵私授经验:到了部队,吃饭要先盛半碗。当时我非常不解,于是他又解释:先盛半碗,吃完再添,而别人一整碗还没吃完,这样可以确保自己至少能吃到一碗半,不至于饿肚子。恍然大悟过后,我不禁又有点前路未卜的忐忑。

到了部队,才发觉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国防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部队的后勤保障早已今非昔比了,吃不饱的情况早已是过去式。岁月不居,二十多年弹指一挥,军队伙食保障从我入伍之初的“标准+补助”到如今的“1126”“6211”组伙模式,官兵的伙食标准实现了从吃饱型向营养型,再向功能型的跨越,战友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早餐得营养、中餐看质量、晚餐讲调剂”。回顾几十年部队伙食的变化,不管是当年的坐等“大锅饭”,还是如今的订制“卡路里”,部队的伙食保障都紧随时代的发展不停地变化。

从“粮草先行”看祖国变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适应当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部队提出了“斤半加四两”的伙食标准。在那个时候,冬天的伙食确实难以调剂,一天三顿,都是土豆、萝卜、大白菜当家做主。记得当年同学来信问要捎点啥,点名就只要午餐肉罐头!不过话说回来,这在当时来讲已经非常不错了。前不久,我和老战友闲聊时,还一起回味当年部队的生活,感觉伙食调剂的非常好,每到开饭的时间都要唱一支歌,毫不夸张地说,那红歌都能飘到二里地之外呢。

从“粮草先行”看祖国变迁

让我们跟随时光机一起来到1998年的抗洪抢险和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现场,电视镜头里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可是大家是否注意到,救灾现场官兵的伙食保障?1998年抗洪,令参战官兵记忆犹新的除了在大堤上坚守的无数个日日夜夜,还有就是冰硬的压缩饼干了;2008年抗震,空降兵是最新整建制到达灾区的部队之一,“空降十五勇士”在汶川茂县5000米高空冒死一跳,打开了生命之门,而伴随他们一起伞降的,还有03式伞兵食品;而如今,03式伞兵食品虽然已经被13式解放军通用型自热食品代替,但是在很多老兵心中却留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从“粮草先行”看祖国变迁

慢慢的,随着时间推移,各个连队用来盛“大锅饭”的大盆,都换成了6个小盆,菜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了;再后来,6个小盆被分餐盘所取代,部队全部实现了分餐制,每顿都少不了鸡鸭鱼肉。回顾部队从战争年代的“饮食不足”,到新中国成立后饮食保障实现“温饱型”,再到21世纪的“营养型”,直至今日的“功能型”,可谓一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伙食标准的不断提高,官兵的盘中餐愈加丰富、科学、营养,为增强部队战斗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9月1日起,全军应急战伙食保障标准开始执行,部队在遂行练兵备战等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期间,分别按相应的伙食补助标准配发,相比平时在营区保障的标准有大幅提高。

从“粮草先行”看祖国变迁

今天,随意走进基层中队的饭堂、操作间,显要位置都会悬挂部队专门制定的主副食燃料定量标准公布牌,其中特别强调了动植物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我们知道在最新的规定中,还增加了牛奶和水果的定量标准,按现有规定,普通士兵的动物性食品应达到每人每天280克,动物性蛋白由原来的17%提高到26%,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符合官兵身体需求的“自助餐”模式,即“1126”和“6211”。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自古以来,伙食保障就关乎战斗力生成,习主席更是格外关注全军的伙食保障,视察部队经常在食堂和官兵们一起用餐,关心大家吃的好不好。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伴随着改革强军的铿锵步伐,部队的伙食更加科学营养精细,为提升战斗力添油加能鼓劲。


本文刊发于

《中国武警》2019第9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