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九区》背后的真实故事

电影《第九区》背后的真实故事

许多观众会惊讶地发现,2009年的科幻大片《第九区》实际上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部电影是一部模拟纪录片,讲述了一群被困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外国人在难民营的重新安置过程。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短片《在约翰内斯堡的生活》,影片探讨了南非本地人和津巴布韦难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20世纪70年代开普敦6区6万多名居民的搬迁。

《第九区》于2009年上映,广受好评。由彼得·杰克逊制作,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沙尔托·科普利主演,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还包括最佳编剧、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的奥斯卡提名。

2005年,布洛姆坎普导演了一部6分钟的短片《活在约翰内斯堡》,讲述了在电影中看到的外星人,以及主角沙尔托·科普利。虽然与《第九区》采用相同的游击纪录片风格拍摄,但《约翰内斯堡外星人》融入了社区,而不是局限于难民营。

虽然《活在约翰内斯堡》中的一些场景是由演员编写剧本和表演的,布洛姆坎普还将约翰内斯堡居民的真实采访镜头放在一起。受访者被问及对居住在他们社区的津巴布韦难民的感受。在影片中,受访者似乎对外星人有着很大程度的偏见和恐惧。

布洛姆坎普在《第九区》发行后的一次采访中透露,他对外国人居住在南非这一想法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对津巴布韦难民的采访。

短片和电影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后期的版本中,外星人被强制隔离。在完整的版本中,外星人从到达地球的那一刻起就被限制在约翰内斯堡中部的一个难民营里。最终,政府提出了一个计划,把外星人重新安置到一个更“合适”的位置,远离城市中心。

这个情节的转折实际上是受到发生在南非开普敦的真实事件的启发。第6区是码头附近的一个以有色人种为主,白人少数的地区,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繁荣的住宅区。1966年,种族隔离政府宣布这里为白人区。在1968年至1982年间,超过6万名居民被迫迁移,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的“垃圾场”。

政府官员随后宣布第6区为贫民窟,不宜居住。所有的建筑都被摧毁,为新的白人专用基础设施铺平道路。

《第九区》是在约翰内斯堡的拍摄的。在拍摄期间居民被转移到政府补贴的住房。《时代》杂志的摄制组赶到时,大部分房子都已经空出来了,但仍有一些租客留下来。在拍摄过程中,这些居民被慢慢转移到他们的新地点。拍摄结束时,摄制组是这个被遗弃的社区里唯一的人。电影中所描绘的棚屋都是约翰内斯堡贫困居民的真实居所。

不幸的是,《活在约翰内斯堡》和《第九区》中所描绘的场景是发生在全球低收入社区和难民营中的场景。与类似的人类群体不同,这些外星人被安置在贫民窟,无法获得食物、医疗和清洁饮用水等基本必需品。

这些外星人被当作非人的罪犯和贱民对待,它们的行为最终反映出它们受到的待遇。布洛姆坎普在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尽管有科幻动作片的种种噱头,他仍然成功地保留了一种犀利的社会评论,这种评论对于我们日益全球化的社会来说是无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