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妈妈镇梅岩村:蚕桑业鼓了贫困群众“钱袋”

初冬的竹乡大地,尽显一派葱绿。11月12日上午,笔者来到大竹县妈妈镇梅岩村,在一望无际的桑树园里,只见村民们正忙着给桑树修枝、整形、锄草、施肥,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

梅岩村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是典型的农业村,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有贫困群众107户323人。

怎样才能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呢?梅岩村“两委”干部积极探索,决定大力发展特色蚕桑产业。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以前,由于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价格一度低迷,喂养的群众越来越少,这种现状最近几年有了改观。”村委会主任艾必军告诉笔者。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梅岩村在县蚕桑技术推广站的大力帮助下,借助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在大竹县实施的有利契机,新建起共育室三个、蚕桑大棚30间。同时,利用产业扶贫项目采购了切桑机、小蚕网、升温补湿器、优良簇具、桑剪等养蚕设施设备,通过推行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器具,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据介绍,梅岩村推行的果叶兼用桑,4月下旬—5月上旬采桑果,其桑叶用于养蚕,桑树实行夏伐,然后早秋、正秋、晚秋桑叶养蚕,亩桑蚕桑收入(含桑果和养蚕)可达1.3万元。

“我家栽种了5亩多桑树,每年能养十几张蚕,一张蚕种可产蚕茧45公斤左右,每公斤大约能买25元,2017年就增了收、脱了贫。”六组因残致贫的张为林认为,蚕桑养殖很适合像他这种缺劳动力的家庭。

“现在,全靠党的扶贫政策好,我家栽种了8亩地的桑树,每年养20几张蚕种,加上帮其他群众育蚕种的收入,供2个女儿读书不再是难事……”四组群众樊承万因患有肺结核,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家庭经济状况一度紧张,如今依托蚕桑产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好。

据了解,梅岩村在家的群众90%都是养蚕户,今年全村饲养了500多张蚕,蚕茧实现收入60万元,蚕桑产业总收入达80万元,51户贫困群众依托蚕桑产业实现了脱贫奔康目标。(王晓林 周定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