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能源四次易主三換主業 淨利劇降八成連續10年未分紅

“洗殼”之後,濱海能源(000695.SZ)坐等資產注入脫困。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的淨利潤(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同)只有646.46萬元,同比大降82.40%。

濱海能源前身為燈塔油漆,1997年登陸深交所。上市以來,公司經營業績一直不佳。2003年,公司完成首次重大資產重組,置出塗料類資產,置入熱電類資產。時隔15年,在去年下半年,公司剝離了熱電類資產,藉助2017年收購的印刷類資產,轉型至印刷領域。

去年,藉助剝離熱電類資產產生的重組收益,濱海能源淨利潤大增274.57%,達到0.37億元。只是,如今,公司只剩下天津海順這一家主營印刷的控股子公司,儼然已成空殼。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濱海能源早就有轉型至文化領域的打算。2014年,公司曾籌劃通過發展股份收購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9家出版社,無奈以失敗告終。2015年,公司還曾籌劃定增募資佈局文化產業,因再融資政策變化而不了了之。

青黃不接之際,濱海能源的經營面臨重大壓力。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濱海能源回覆投資者稱,公司正積極尋找符合公司經營發展的優質項目。

經營業績不佳,濱海能源已經長達10年未曾派發現金紅利,而其大股東更是走馬燈似變換。

上市22年累計淨利僅7903萬

濱海能源的經營業績並未超出預期,一如既往地慘淡。

三季報顯示,今年前9個月,濱海能源實現營業收入3.39億元,去年同期為8.74億元,同比下降61.26%;淨利潤為646.46萬元,去年同期為0.37億元,同比大降82.40%。

從單個季度看,今年前三個季度,公司營業收入一直在大幅下降,淨利潤方面,一二季度分別為129.33萬元、149.92萬元,三季度為367.20萬元;雖然三季度環比大幅增長,但與去年同期的5066.27萬元相比,大降92.75%。

濱海能源解釋稱,去年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本期業績不再包含熱電業務,同時重大資產重組的投資收益8536.59萬元計入去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中,為非經常性損益,今年三季度無此項收益。

其實,不單單是今年,1997年上市以來,濱海能源的經營業績一直與糟糕相伴。

濱海能源前身為燈塔油漆,主營塗料業務。自上市當年至2003年,公司營業收入一直在下降,同期淨利潤更為糟糕,2001年至2003年連續三年虧損。

退市危機之下,公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將原有的塗料類資產置出,置入熱電類資產,主營業務隨之變換。

重組之後,濱海能源依舊未能擺脫困境。2004年至2017年的14年,雖然只有2009年陷入虧損,其他年度均保持了盈利,但屬於微利。2005年淨利潤最高,為3021萬元,另外12年淨利潤均只有數百萬元。

去年,藉助重大資產重組,公司淨利潤大增274.57%,達到0.37億元,但扣除重組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則虧損3458.97萬元,同比大降3397.54%。

數據顯示,上市22年來,濱海能源累計實現的淨利潤僅為7903萬元。近10年來,公司未曾實施現金分紅。

轉型佈局頻頻告吹

一直走在轉型路上的濱海能源,轉型之路任重道遠,此前,公司多次重組宣告失敗。

轉型至文化領域似乎是濱海能源的初心。早在2014年,公司就在籌劃,包括注入文化資產、投資發展文化產業,但因多種原因而未能實施。

公告顯示,2014年,公司推出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旗下9家出版社,包括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新蕾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等。

對於這次重組,市場一度解讀為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借殼。然而,最終這一重組交易以失敗告終,轉型至文化領域計劃失敗。公司解釋稱,這些出版社“相關資產的法律和財務事項的梳理和調整需要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審批確認”,預計短期內不能確定和實施資產重組方案。

天津出版傳媒集團並未死心,試圖分步推進。2015年9月,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控股子公司京津文化通過股權受讓獲得濱海能源25%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本次受讓股權,交易總價為6.50億元。

拿下控股權後,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推動濱海能源佈局文化產業。2015年底,濱海能源推出定增融資方案,擬募資8億元投資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項目、藝術品交易平臺建設項目、文化影視平臺建設項目和成立文化融資租賃公司等文化產業。

不過,此次定增融資多次變化,2017年因再融資政策變化,公司宣告放棄定增。

2017年,濱海能源耗資1.33億元收購加增資合計獲得天津海順51%股權。與此同時,公司加速出清非文化類資產,去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以3.65億元價格剝離了熱電類資產。至此,公司完成從熱電類業務到印刷類業務轉型。

歷時6年,從借殼失敗、到退而其次拿下控股權,濱海能源的轉型僅完成一半。目前,公司核心資產僅天津海順這家控股子公司。

上市19年4次易主

經營業績不佳的公司難免折騰,濱海能源同樣未能免俗。

1997年2月18日,燈塔油漆在深交所掛牌交易,其時,大股東為天津市化學工業總公司,持股比為54.73%。1999年,大股東變為天津金聯投資有限公司,4年後,公司再次易主。2003年,天津燈塔塗料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大股東。2004年,公司更名為天津濱海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濱海能源。

天津燈塔塗料在大股東位置上也沒坐多久,就被新主取代。2007年,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泰達控股)以40.57%的持股比晉升為第一大股東。2006年,泰達控股就出現在年報中,當年底,其持有2.70%股權。

泰達控股在濱海能源大股東位置上盤旋了很久,直到2015年9月8日,泰達控股將其中25%股權轉讓給京津文化,才退出大股東之位,變為第二大股東。

至此,上市後的19年內,濱海能源4次易主,主營業務換了三次。蹊蹺的是,5名大股東均未能將公司拉出困境。

如今,濱海能源的文化產業轉型還在路上,其第二大股東泰達控股似乎在進行清倉式減持。

今年4月19日,濱海能源披露泰達控股減持計劃,其擬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1110.74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5%。至今年11月14日,減持計劃期滿,泰達控股共計減持了444萬股,佔總股本的2%。據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本次減持共套現0.39億元。

此番減持計劃剛剛屆滿,泰達控股又披露了新的減持計劃。11月17日晚,公司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1332.8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彼時,泰達控股持有濱海能源10.30%,仍為第二大股東。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