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劍》第七集中,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那麼此時國軍在幹什麼?

青蓮劍仙lI李白


電視劇《亮劍》第七集中,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其真實的歷史背景就是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時間是1940年底至1941年初。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

納粹德國在1940年4月9日佔領丹麥,襲擊挪威,擊敗英法遠征軍,於6月10日佔領挪威全境。5月10日,德軍閃擊西歐。5月15日荷蘭投降,28日比利時投降,6月12日巴黎陷落,6月22日法國投降。英國被迫從敦刻爾克大撤退,將三十多萬英國遠征軍撤回英國。英國面臨納粹的入侵風險。

國內方面形勢:

1940年3月30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叛國投敵;戴笠派人在香港與日軍代表今井武夫(就是後來在芷江接洽投降的那個日軍副總參謀長)接觸,商談投降講和條件。



在華北,國民黨朱懷冰、石友三、閻錫山等向新四軍、八路軍和山西新軍發動進攻,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日軍華北方面軍(此時有兵力47萬和幾乎全部偽軍,當時日軍在關內共有兵力80萬)對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即以鐵路、公路為鏈,在車站、城鎮等要點築堅固據點守備,再沿交通線兩邊10-15公里選擇要點建立外圍據點,用裝甲列車和汽車、坦克沿交通線來往巡邏,妄圖將各根據地割裂,將抗日軍民困死。

華中方面,日軍發動了棗宜會戰,5月16日,張自忠將軍殉國,6月12日,中國軍隊戰敗,防守宜昌的國民黨第十八軍撤出宜昌。



日軍佔領宜昌後達成戰役目標,四天後於6月15日撤出宜昌準備返回進攻出發地。十八軍跟蹤日軍,尾隨撤退的日軍佔領宜昌,宣稱取得大捷。

非常湊巧的是,日軍佔領宜昌與德軍佔領巴黎是同一天。於是,東京大本營展開激烈討論,想通過佔領宜昌給國民黨加大壓力,逼迫其和談投降,這樣日本就能抽出身來參與世界爭霸。終於,日本天皇也參與此爭論。6月15日,在天皇的過問下日軍大本營決定佔據宜昌,因佔領區擴大從關東軍抽調第四師團給日軍第十一軍。

當命令從東京大本營----中國派遣軍----華中方面軍----第11軍再傳到前方的日軍師團時已是6月16日,最後撤出的十三師團已經距宜昌53公里。於是,日軍調轉頭來再向宜昌攻擊,十八軍再次放棄宜昌,日軍當天又佔領宜昌。此後,日軍以宜昌為基地,加大了對大後方的戰略轟炸。



八路軍百團大戰

八路軍就是在國內外這種嚴峻形勢下,在國民黨投降派勢力日益高漲,全國人民抗戰信心有所動搖的情況下發動了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有三個階段,分別是: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的破襲戰;

9月22日--10月6日破襲及迎擊日軍反撲擴大戰果的第二階段;

10月6日--1941年1月21日的反掃蕩作戰。



日軍在前兩個階段遭受八路軍主動出擊的沉重打擊後,調集重兵(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兩個師團調入華北)展開對抗日根據地的報復和掃蕩。

《亮劍》第七集的背景就是這場殘酷的反掃蕩作戰。由於百團大戰前兩個階段的作戰,部隊極度疲勞,傷亡很大來不及補充,根據地的後勤補給也到了極限,因而,在日軍瘋狂報復的掃蕩作戰中,八路軍雖然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但是自身也遭受了較大損失,根據地遭受日軍瘋狂摧殘。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就是在這場反掃蕩作戰中殉國。



根據地軍民反掃蕩時,國民黨軍發動了皖南事變

就在根據地抗日軍民投入到艱苦殘酷的反掃蕩作戰時,國民黨軍卻幹了件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那就是皖南事變。



日軍在發動棗宜會戰時,從國民黨第三、第九戰區防區抽調了大量部隊,此時,在國民黨第三、第九戰區日軍防守兵力薄弱,本應積極展開進攻牽制日軍,配合第五戰區作戰,減輕第五戰區的壓力。但是終整個會戰到日軍佔領宜昌,第三、第九戰區部隊巋然不動,坐看宜昌失守,第五戰區失敗。

1941年1月4日,在皖南的新四軍軍部(多為司政後無戰鬥力人員)及部分掩護部隊按照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開始北移,開赴長江以北。然而蔣介石卻密令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新四軍予以解決。

1月6日,新四軍部隊九千餘人在行進到皖南茂縣時,突遭國民黨軍七個師八萬餘人的圍攻。經7晝夜激戰,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突圍外,大部犧牲、一部被俘,軍長葉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政委項英、參謀長周子昆遇難。



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國民黨蔣介石為了個人一己一黨之私,不顧民族大義行此令人不齒之事。類似的事件數不勝數,因此,國民黨被中國人民拋棄,丟了江山是天理昭昭。


我淡如菊


國軍抗日名將無數,王牌眾多,然後國軍誘敵深入,差一點就把日軍引入喜馬拉雅山,利用缺氧全殲。如果不是美蘇冒功,國軍抗戰早都勝利了。



九大掰


《亮劍》中,日軍對八路軍國軍的進行殘酷掃蕩,同時期的國軍在做什麼?

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問題。

《亮劍》第七集給出這樣一個片頭作為時代背景。

很明顯,這一場大掃蕩,就是發生在1942年年底。

不過,還有一個明顯錯亂的時間點是,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是在這個時間前發生的。如圖所示

這裡的時間錯亂,明顯是電視劇劇組不認真造成的穿幫。《亮劍》作為經典抗戰劇,有很多穿幫,但大都無傷大雅,還好,這兩件事,基本符合歷史事實。

真實歷史中,日軍上規模的大掃蕩,針對晉東南的129師(劇中還專門把李雲龍發配到晉西北,亂搞)的主要是1939年夏晉東南“掃蕩’、1940年對百團大戰的報復“掃蕩”、1942年日軍華北大“掃蕩”等。劇中講的這個時間點,不同於1940年的百團大戰報復大掃蕩,因為那時發生了有名的關家堖戰鬥,對應亮劍中的李家坡戰鬥。這一次大掃蕩,則是1942年大掃蕩。

那麼,在《亮劍》小說中,這個大掃蕩又是怎麼回事呢?

小說中,第一章講了李家坡戰鬥,第二章大掃蕩就開始了。原句是這樣說的:

到了1941年,中國軍隊內部的磨擦戰趨於平靜,又輪到日軍的日子不好過了,作為日軍戰略後方的華北地區似乎亂了套,早已脫離了正面戰場的八路軍再也不打算組織一兩場正規戰役,而是化整為零消失在廣袤的平原和連綿的崇山峻嶺之中,崇尚主力決戰的日本陸軍失去了對手,又時時處在對手的包圍之中,一向被正規軍所看不起的游擊戰之威力漸漸顯露出來。日軍華北派遣軍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傾其兵力開始了五一大掃蕩。

這個歷史上有個真實的五一大掃蕩,不過發生在晉察冀軍區的冀中軍區。1942年5月1日,侵華日軍糾集日偽軍五萬餘人,在空軍的配合下,出動坦克、裝甲車幾百輛,由其華北駐屯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我冀中軍民發動了空前殘酷、空前野蠻的“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

左權將軍的犧牲,就發生在1942年五月,不過地點不在冀中,而是在山西晉中的遼縣(後來改名為左權縣)。

所以,根據小說中和歷史中的記錄,基本上可以把大掃蕩的時間定在1942年五月。

冀中軍區的五一大掃蕩,僅僅是一個多月的時間,日軍在冀中建立了1700多個據點,把冀中軍區分割為2600個區域,冀中軍區基本上就完了。冀中軍區有多位軍分區司令和團長戰士,總減員達到16800多人,而抗日群眾被殺被捕也超過了5萬多人。最強時控制22個縣,擁有6.3萬兵力的冀中軍區,最後只有2萬多人撤入了晉西北。

也就是這時候,李雲龍帶著他的夜壺腦袋到了晉西北,和丁偉、孔傑成了鐵三角。而楚雲飛也是這一章才出場的。

在八路軍承受空前強大的大掃蕩時,國軍在做什麼呢?


先說敵後戰場,用岡村寧次的話來說,"我就任時的形勢是,對轄區內重慶系軍隊的作戰已大致結束,但周圍幾乎到處都有共軍活動"。就是說,到1942年,國軍的敵後根據地基本全部丟失了。這些根據地是如何丟失的呢?

國民黨在淪陷區開展游擊戰的軍隊鼎盛時期達 到 100萬人, 但不斷遭到失敗 ,先後丟失中條山 、河北 、山東等重要抗日根據地 ,大批軍隊投敵後充當偽軍 。 1943年 8月以後 ,國民黨軍隊在淪陷區僅剩下大別山等少數抗日根據地 。

國民黨軍隊打著“曲線救國”的旗號大量投降日軍當偽軍,最多時達到 50 萬人 ,將領 50多人, 包括龐炳勳、孫殿英 、孫良誠、吳化文等。由於淪陷區的國民黨軍隊大規模投敵, 偽軍總數由 1941年的 35 萬人迅速增加到 1943年的 80萬人 。

國民黨的敵後根據地的丟失,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條:

第一,國民黨長期搞獨裁和腐敗,不得人心,最終被敵後人民所拋棄。

第二,國民黨軍隊不會打游擊戰,還非常熱衷搞中央軍地方軍的爭鬥,對日軍恐懼心理十分嚴重。

第三,國民黨軍隊敵後戰場的主要任務被規定為防共為主,抗日為輔。

就這樣,國民黨的敵後游擊隊,在與地方軍、八路軍和人民的鬥爭中出局了。當日本華北駐屯軍對冀中軍區進行五一大掃蕩時,華北平原已經沒有一隻國民黨軍隊可以對八路軍進行直接支持了。

再看統一戰線,國軍先後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成了日軍的友軍。

從統一戰線角度看,即便是國軍在華北有軍隊,也不可能支援八路軍,反而有可能配合日軍行動,乘機把轉移中的冀中軍區殘部全部消滅。

歷史上,國軍在抗戰中對八路軍進行了三次反共高潮。

第一次反共高潮,發生在1939年春至1940年,當時國民黨的五屆五中全會和五屆六中全會把限制八路軍攻擊八路軍作為了自己的基本政策。如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提出了“寧偽化,不赤化”,“寧亡於日,不亡於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動口號,並且製造了“太河慘案”、“雪野事件”、“淄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與此同時,國民黨胡宗南部也不斷對陝甘寧邊區進行蠶食鯨吞。

第二次反共高潮,發生在1940年年底到1941年1月,標誌性事件是新四軍軍部9000多人被國軍八萬重兵圍攻全軍覆沒,這就是皖南事變。

第三次反共高潮,發生在1943年,主要原因在於,二戰形勢已經明朗,而蘇聯解散了第三國際。這一次,胡宗南預備撤出對付日軍的主力,對陝北根據地進行九路閃擊。最終,軍事計劃洩露,蔣介石遭到了國內外一致發對,不得不罷手。

綜上,1942年那個時間點上,國軍根本不可能幫助冀中軍區反掃蕩,極有可能與日軍配合,共同夾擊八路軍。

幸好,國軍主力遠在大西南後方,沒有這個機會。

最後說國軍這一年的軍事行動。

1942年,美國剛剛對日宣戰,在亞太戰場上,日軍實力擴張到了最大,此時的國民黨軍隊,一聽說美國參戰,就起了“坐等勝利”的心思,開始了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大肆腐敗和搜刮民財。

2月16日,中國遠征軍跨出國門,出征緬甸對日作戰。這場戰爭,是國民黨軍隊的主動出擊,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英美軍作戰,從而獲得美國對華的軍事援助。但是事實上,這次遠征,中國軍隊始終被英軍坑,唯一的收穫是孫立人所部撤入印度,形成了後來的新一軍和新六軍。

這一年的5月-9月,日軍在中國戰場實施以戰養戰的浙贛會戰。浙贛會戰的發動理由非常搞笑,4月杜立特率領的美國特別飛行中隊16架B25中型轟炸機對日本多座城市進行大轟炸,日本天皇十分惱火,懷疑這些飛機以浙江的衢州機場為補給地,對浙江江西兩省進行報復性攻擊。

就是說,在1942年國軍的兩場戰役,實際上都是由美國挑起的,遠征軍是應美國邀請去作戰,浙贛會戰則是因為美國對日轟炸而遭到的報復。

可以想象,如果國民黨趁英美日德打成亂麻,始終按兵不動,趁機做大,日軍也會和國軍相安無事的。

所以,當日軍在華北進行大掃蕩時,國軍既沒有意願支援,也沒有能力支援,美國都參戰了,坐等勝利才是王道!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42年以後,國軍基本上沒有取得過像樣的戰果。


歷史知事


如果以正史的時間線算的話,百團大戰是在1940年8月到次年1月的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在華北地區對日軍的一次破襲戰,由於出動了105個團,所以被稱為百團大戰,除了這105個團以外還有縣大隊、區小隊以及其他民兵武裝的配合,人數規模約40萬人。而在此之後日軍也對敵後戰場上八路軍以及游擊隊進行了長達4年的掃蕩行動,所以八路軍在此之後一直都是被鬼子壓著打,也就沒有大的作戰行動,而面對鬼子的報復打擊,八路軍的規模也在不斷減少,至少減半,直到1944年後期才緩過勁來。


那麼同時期的國軍在幹嘛?吃飯睡覺打豆豆?當然不是,那我們就從1940年8月百團大戰開始算起,看看同時期的其他軍隊在幹嘛? 從1939年11月開始到1940年10月,國軍正在廣西進行會戰,俗稱桂南會戰,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廣西南寧崑崙關附近的戰役,中國唯一一個機械化師——200師與日本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硬碰硬,打敗了這支號稱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對外戰爭就沒有輸過的軍隊,打殘了,第5師團,全殲其第21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中方取得戰役勝利。


1940年5月至6月同時也在湖北棗陽和宜昌地區國軍38萬部隊對戰日本12萬部隊,俗稱棗宜會戰,其中張自忠將軍在此戰中犧牲,他是盟軍中犧牲軍銜最高的將領。中方取得戰役勝利。
張自忠將軍生前照片


在1941年1月至2月,在河南南部,李宗仁、湯恩伯、孫連仲指揮中國第3集團軍對戰日本第3、第17、第40師團,俗稱豫南會戰,中方取得戰役勝利。

1941年3月至4月,由羅卓英、王耀武、張靈甫等人在江西宜春上高地區指揮部隊對戰日本2個師團、1個旅團以及16個大隊共2.5人,俗稱上高會戰,中方取得戰役勝利。

1941年5月7日至5月27日,在山西中條山地區,由衛立煌、杜聿明等人集結20萬部隊對戰日軍10萬人,但是日本僅以微小代價重創國軍,是為抗戰中最為恥辱的一戰,俗稱中條山戰役,日本獲得戰役勝利。

1941年9月至10月,在湖南長沙,薛嶽、王耀武所在的第九戰區集結10個軍對戰日本第3、4、6、40師團以及4個旅團共計12萬人,由於此前雙方已經在長沙交過手,所以此次戰役俗稱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方取得戰役勝利。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本在長沙不服輸,再次集結重兵叩門長沙,最後被又被打敗,中方取得戰役勝利,這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與日軍手交戰的首場勝利,因此中國方面又稱為長沙大捷。

1942年2月至1945年3月,中國抽調國內精英部隊組建遠征軍緬甸作戰,這就是著名的中國遠征軍,並一直在國外打擊日本。

1942年5月至9月浙贛會戰、1943年5月至6月鄂西會戰、1943年11月至12月常德會戰,1944年4月至6月豫中會戰,1944年5月至9月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8月至12月,桂柳會戰,也被稱為豫湘桂大潰敗、1945年4月至6月,湘西會戰。

至1940年百團大戰後,中國的國防軍在進行的22次大型會戰中的14次大型會戰,而且面對的是日本最為精銳的甲種師團,中國以一個農業國家的身份進行了長達8年的持久抗戰,最後贏得了抗日戰爭,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並最終依靠贏得了抗日戰爭而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加入聯合國。
日本簽字投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942年大掃蕩,日軍從3月25日開始,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各地,對八路軍進行了連續大規模的反覆掃蕩。除了對八路軍進行掃蕩,日軍也同時對華北游擊區的國軍進行了大掃蕩。

魯南地區駐有于學忠的魯蘇戰區總司令部及所屬原為東北軍的第51軍、第57軍。同時對魯西地區的西北軍進行掃蕩,此時對抗戰失去信心的孫良誠,懾服於日軍在太平洋、東南亞一時的勝利,竟率約25000人的部隊公開投敵。

華北方面軍1942年的治安肅正計劃,冀南也是重點掃蕩目標。當時在這一地區的有,八路軍冀南軍區易良品的新7旅位於武城的武官寨以西一帶;徐深吉的新4旅位於丘縣以東的香城固附近;張維翰的新8旅在魏縣以北地區;另外,還有國軍高樹勳第39集團軍駐於濮陽、柳下屯、濮城一帶。

這次作戰由駐濟南的敵12軍司令官土橋一次指揮。以5個旅團又1個步兵聯隊(共為14個步兵大隊)分別從東南、西南、以西、東北圍攻冀南地區。

當敵第1軍對山西省南部的太嶽、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時,國軍在洛陽的第1戰區部隊,乘機反擊敵35師團在鄭州大鐵(州)橋以西黃河南岸的霸王城據點。

敵1個師團又兩個旅團的部隊開始行動,6月24日在凌川附近與國民黨軍第27軍交戰。隨後27軍的主力開始轉移,隨之敵由西向東追擊,經冶頭、六泉、古郊、南寨、南村、直至臨淇一帶,並進行了分區掃蕩。

總體來說,1942年日軍在華北地區連續的大掃蕩,對還在華北的國軍部隊也造成了嚴重損失。導致國軍很多部隊徹底撤出華北一些地區,無法立足。


深度軍事


《亮劍》中,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進行大掃蕩說的是發生於1942年日本華北方面軍對八路根據地進行的反復大掃蕩,當年日軍在中國關內計有兵力55萬人,其中華北方面軍有25萬,加上在華北地區的偽軍近十多萬人共計日偽軍30多萬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三光政策""囚籠政策","鐵臂合圍",使華北抗日軍民遭受重大損失,根據地減少3分之2,八路軍由50餘萬縮減為不足30萬,這一年是敵後抗戰最艱難一年。

相比於敵後戰場,這一年正面戰場要平穩的多,基本上是處於僵持狀態,只有日軍發動的浙贛戰役算是有規模的,其它整個一年中正面戰場沒有什麼大的戰鬥。

中國戰場日軍在42年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敵後戰場,同時發起進攻東南亞的戰爭,首先是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繼而進攻菲律賓,香港,港英當局向日投降,42年2月駐印尼荷蘭總督向日投降,繼而緬甸陷落,中國通外補給線被掐斷,只能通過駝峰航線為中國戰場提供物資運輸,而這一年又發生了河南大饑荒,糧食顆粒無收,沒有確切死難統計數字,但基本在二三百萬人之間。這一年除正面戰場較平穩外,是中國人最為艱難困苦的一年。

只到42年底,美軍取得瓜島之戰的勝利,日海空軍遭重創美軍在太平洋及東南亞掌握主動權,而蘇聯也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開始轉為主動,中國敵後戰場也開始擺脫困境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苦戰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並於43年初開始逐步走向大發展時期,這在《亮劍》中也有描述。


wang_H


《亮劍》第七集的背景為“1942年11月,新到任的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發動了對晉東南地區的大掃蕩,目標是摧毀八路軍指揮機關和消滅八路軍第129師”。


此時的國軍在幹什麼呢?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迫於戰線太長,無力發動新的進攻,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確定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國民黨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並不斷製造摩擦和衝突。如秦啟榮率第五縱隊伏擊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護送南下的幹部,製造了“博山慘案”。閻錫山在晉西製造了“十二月事變”,八路軍不得不發動反擊。

國民黨消極抗日並不意味著不抗日,從1939年起日軍相繼發動了南昌戰役、隨棗戰役和第一次長沙戰役、桂南戰役,同年冬天,國民黨發動了冬季攻勢,收復了部分失地。

1942年,為了保衛抗戰的生命線——滇緬公路,國民政府派出了第五、六、六十六三個軍共十萬人赴緬甸作戰,由於種種原因,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日軍乘機佔領了滇西,中國軍隊炸燬了惠通橋,中日軍隊隔怒江形成了對峙。同年4月,日軍為了摧毀中國浙江衢州的空軍基地,發動了浙贛戰役,川軍範紹增部炸死了日軍第15師團長酒井直次,日軍企圖破壞東南沿海空軍基地、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計劃破產。


歷史軍魂


《亮劍》第七集中有兩個時間點對不上,第一個是日軍掃蕩日期,劇中介紹1942年11月,新到任的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發動機了對晉東南地區的大掃蕩,目標是摧毀八路軍指揮機關和消滅八路軍第129師。

甚至打上了專打386旅獨立團的旗號。

第二個時間點是左權犧牲的時間,劇中介紹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于山西遼縣麻田十字嶺指揮機關及部隊突圍時壯烈殉國。

兩個時間點有很大的衝突,所以我將時間認定為1942年的1月1日-1942年11月。

在這次大掃蕩中八路軍部隊受打擊,部隊減員嚴重,但是好在的是建制還在。

八路軍被掃蕩那國軍在幹什麼呢?

1942年1月初中國遠征軍入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正式形成。雖然形成了軍事同盟,但是英軍卻一直輕視中國軍事力量,阻止中國軍隊進入緬甸作戰,無奈中國軍隊一直滯留在中緬邊境,後來英軍和緬軍遭到日軍進攻一路潰敗,最後請求中國軍隊入緬作戰。隨後中國組建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

1942年5月~9月浙贛會戰

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率領的美國特別飛行中隊的16架B25中型轟炸機,轟炸了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地,結束轟炸後美國特別飛行中隊飛至中國浙江的衢州等地機場降落休整。美國的這次突然轟炸引起日本政府的極大震驚,對本國的空防能力產生懷疑了,美國16架轟炸機在無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居然能在大白天在日本的主要城市上空飛來飛去,卻又一架不損的安全回去,日本開始感到本土已不安全。

為防止了美國空軍再次利用中國浙江一帶的機場對日本本土實施“穿梭式轟炸”,決定摧毀中國浙贛線上的空軍基地和前進機場。

而中國軍隊對了阻止日軍的破壞和日軍在浙江和江西兩地展開了戰鬥,也就是浙贛會戰。

這次戰鬥日軍基本上達到了既定目標。

1941年12月~1942年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一共打了4次,第一次1939年4月~1939年10月,第二次1941年4月~1941年10月,第三次1941年12月~1942年2月,第四次是1944年。

前三次都是中方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戰爭的勝利了鼓舞了全國抗爭的熱情,也收到了國際上的讚揚和幫助。


湯裡放藥


抗戰期間,八路軍都在偏遠山區,農村很多都是敵後。他們的作戰任務就是搗毀鬼子的補給。而正面戰場則是國民黨軍隊。負責抵禦日本主力部隊。所以八路軍遇到的日軍大部分是後勤或者駐守部隊。戰鬥力不咋滴。但是,有一點還是要說,如果八路軍不在敵後搞破壞牽制住日軍,國民黨正面作戰就會死更多的人。但是公正點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主要功勞是美國和國民黨。這是事實。當年宋美齡國會山的演講感動了美國,才會出來後來大量援中。我們才能有補給去牽制日軍。這是事實。


航29445817


這是一段不堪回首也不願提起的軍事歷史,1938年華北成為“敵後戰場”時,該地區成建制的中國抗日軍隊共有四大部分。除八路軍部隊之外,最大的一坨是黃河以北的中條山防區,駐有隸屬於第一戰區衛立煌指揮的兩個集團軍20萬人馬;第二坨是第二戰區閻錫山的晉綏軍,尚存數萬之眾;第三坨是劃歸“冀察游擊戰區”和“魯蘇戰區”指揮的雜牌軍,主要是原東北軍和西北軍的部隊,被蔣介石故意安排在了遠離川黔的日軍控制中心區。



先說第三坨,1940年,在臺兒莊血搏過日寇的第24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被任命為“河北省主席”,並且蔣介石親自接見了他,作為雜牌,老龐受寵若驚,然而更吃驚的是蔣介石的密令:“不能出現前門拒狼後門進虎的情況,龐的部隊要化整為零,深入河北敵後壓制八路軍和地方抗日武裝的發展”,在山東地區的東北軍餘部也差不多接到了同樣的命令。

“曲線救國”這個名詞,最早就出自於國民黨河北保安司令張蔭梧的電文裡,他的部下柴恩波投降日寇,他不得不致電重慶給予解釋,其理由就是“柴部雖然表面上歸順了日軍,實際是在等待時機成熟反正”,把軍隊投敵寫的如此官冕堂皇,也是醉了。而山東省主席牟中衍則乾脆囑咐手下的旅長們:寧可當偽軍,也別幹八路,這就是第一坨國軍的真實寫照。



第二坨是在抗戰初期折損嚴重的閻錫山晉綏軍,就是以《亮劍》中以楚雲飛358團為代表的部隊。閻錫山避至晉東南“克難坡“後態度大變,曾對親信部下發表講話:“某友軍自抗戰以來,人員增至四倍,我軍某部自抗戰以來,減少了一半,再過十個月,就是友軍的一變成十六,我某軍的一成為四分之一,你們看可怕不可怕?知此而尚不覺悟者豈非自殺”?

在蔣介石的拉攏和影響下,閻錫山有了自己的小算盤,他並不想成為汪精衛第二,但晉綏軍從此開始“遊而不擊”,日軍也迅速覺察到閻錫山的曖昧態度,有針對性的制訂了“專打八路軍,不打晉綏軍”的策略,同時開始實施誘降閻錫山的“伯工作”。之前因為山西新軍的問題,晉綏軍1939年底已經與八路軍兵戎相見,史稱“十二月事變”,關係趨於破裂。



關鍵主力還是第一坨的20萬中央軍,日寇華北方面軍認為:“由於晉南的重慶軍牽制著日本軍三個師團的兵力,因此必須首先將其消滅,這樣才可以全力對付中共軍”。這三個師團分別是晉城的第36師團、運城的第37師團、臨汾的第41師團(豫北地區還有個第35師團)。由於八路軍的牽制,日軍本來無力對中條山發動大規模作戰行動,但這一局面在1940年底爆發“皖南事變”後發生改變。

日軍鑑於國共之間發生劇烈衝突,決定趁機解決華北問題,第一軍司令官筱冢義男中將(亮劍裡有露面)決心“以不顧華北佔領區治安壯況下降為代價,集中兵力將中條山防線的中國軍隊一網打盡”。據此,日寇從華中第11軍抽出第33師團、從華東第13軍抽出第21師團,共拼湊了10萬人馬,於1941年5月發起了中條山會戰,也被蔣介石稱為“抗日最恥辱一戰”,衛立煌的20萬大軍全線崩潰,損失大半,黃河以北陣地不復存在。



《亮劍》裡日軍的大掃蕩是以李雲龍團滅日軍“戰地觀摩團”為引子的,而這個所謂的觀摩團是岡村寧次的首創,說明日寇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已經易人,而岡村寧次晉升大將後的上任時間是1941年6月,前任司令官多田駿在中條山戰役結束後奉調回國。

由於第一坨的中央軍被打掉,華北的抗日形勢進入最嚴峻的時期,第三坨的雜牌軍出現大批投敵的浪潮,龐炳勳、孫良誠、孫殿英等部紛紛成為偽軍,大略統計投敵部隊不低於40萬人。而第二坨的晉綏軍更加與日軍眉來眼去,閻錫山甚至親自與日寇第一軍新任司令官巖松義雄中將會面,只是因為意外情況發生才沒有達成具體協議,但晉綏軍與鬼子“互不侵犯”的局面仍在繼續。



就這樣,華北三大坨國軍要麼敗亡、要麼投降、要麼騎牆,使岡村寧次得以調集日軍絕大部分主力,發動對八路軍和抗日根據地殘酷的大掃蕩,鬼子實施的所謂的“三光政策”正是這一時期,孤軍奮戰的八路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損失。

《亮劍》裡以386旅旅部突圍為節點,以李雲龍、丁偉和孔捷三個團在反掃蕩中的巨大損失為反映,深刻揭示了抗日戰爭敵後戰場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它與華北國軍消級和片面抗戰、尤其是所謂“曲線救國”的策略關係極大,這是國民黨軍隊抗日曆史上的一大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