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第七集中,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那么此时国军在干什么?

青莲剑仙lI李白


电视剧《亮剑》第七集中,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就是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时间是1940年底至1941年初。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纳粹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占领丹麦,袭击挪威,击败英法远征军,于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5月10日,德军闪击西欧。5月15日荷兰投降,28日比利时投降,6月12日巴黎陷落,6月22日法国投降。英国被迫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将三十多万英国远征军撤回英国。英国面临纳粹的入侵风险。

国内方面形势:

1940年3月30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戴笠派人在香港与日军代表今井武夫(就是后来在芷江接洽投降的那个日军副总参谋长)接触,商谈投降讲和条件。



在华北,国民党朱怀冰、石友三、阎锡山等向新四军、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发动进攻,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日军华北方面军(此时有兵力47万和几乎全部伪军,当时日军在关内共有兵力80万)对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即以铁路、公路为链,在车站、城镇等要点筑坚固据点守备,再沿交通线两边10-15公里选择要点建立外围据点,用装甲列车和汽车、坦克沿交通线来往巡逻,妄图将各根据地割裂,将抗日军民困死。

华中方面,日军发动了枣宜会战,5月16日,张自忠将军殉国,6月12日,中国军队战败,防守宜昌的国民党第十八军撤出宜昌。



日军占领宜昌后达成战役目标,四天后于6月15日撤出宜昌准备返回进攻出发地。十八军跟踪日军,尾随撤退的日军占领宜昌,宣称取得大捷。

非常凑巧的是,日军占领宜昌与德军占领巴黎是同一天。于是,东京大本营展开激烈讨论,想通过占领宜昌给国民党加大压力,逼迫其和谈投降,这样日本就能抽出身来参与世界争霸。终于,日本天皇也参与此争论。6月15日,在天皇的过问下日军大本营决定占据宜昌,因占领区扩大从关东军抽调第四师团给日军第十一军。

当命令从东京大本营----中国派遣军----华中方面军----第11军再传到前方的日军师团时已是6月16日,最后撤出的十三师团已经距宜昌53公里。于是,日军调转头来再向宜昌攻击,十八军再次放弃宜昌,日军当天又占领宜昌。此后,日军以宜昌为基地,加大了对大后方的战略轰炸。



八路军百团大战

八路军就是在国内外这种严峻形势下,在国民党投降派势力日益高涨,全国人民抗战信心有所动摇的情况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有三个阶段,分别是:1940年8月20日--9月10日的破袭战;

9月22日--10月6日破袭及迎击日军反扑扩大战果的第二阶段;

10月6日--1941年1月21日的反扫荡作战。



日军在前两个阶段遭受八路军主动出击的沉重打击后,调集重兵(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两个师团调入华北)展开对抗日根据地的报复和扫荡。

《亮剑》第七集的背景就是这场残酷的反扫荡作战。由于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的作战,部队极度疲劳,伤亡很大来不及补充,根据地的后勤补给也到了极限,因而,在日军疯狂报复的扫荡作战中,八路军虽然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但是自身也遭受了较大损失,根据地遭受日军疯狂摧残。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就是在这场反扫荡作战中殉国。



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时,国民党军发动了皖南事变

就在根据地抗日军民投入到艰苦残酷的反扫荡作战时,国民党军却干了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那就是皖南事变。



日军在发动枣宜会战时,从国民党第三、第九战区防区抽调了大量部队,此时,在国民党第三、第九战区日军防守兵力薄弱,本应积极展开进攻牵制日军,配合第五战区作战,减轻第五战区的压力。但是终整个会战到日军占领宜昌,第三、第九战区部队岿然不动,坐看宜昌失守,第五战区失败。

1941年1月4日,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多为司政后无战斗力人员)及部分掩护部队按照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开始北移,开赴长江以北。然而蒋介石却密令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新四军予以解决。

1月6日,新四军部队九千余人在行进到皖南茂县时,突遭国民党军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围攻。经7昼夜激战,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一部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政委项英、参谋长周子昆遇难。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国民党蒋介石为了个人一己一党之私,不顾民族大义行此令人不齿之事。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因此,国民党被中国人民抛弃,丢了江山是天理昭昭。


我淡如菊


国军抗日名将无数,王牌众多,然后国军诱敌深入,差一点就把日军引入喜马拉雅山,利用缺氧全歼。如果不是美苏冒功,国军抗战早都胜利了。



九大掰


《亮剑》中,日军对八路军国军的进行残酷扫荡,同时期的国军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问题。

《亮剑》第七集给出这样一个片头作为时代背景。

很明显,这一场大扫荡,就是发生在1942年年底。

不过,还有一个明显错乱的时间点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是在这个时间前发生的。如图所示

这里的时间错乱,明显是电视剧剧组不认真造成的穿帮。《亮剑》作为经典抗战剧,有很多穿帮,但大都无伤大雅,还好,这两件事,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真实历史中,日军上规模的大扫荡,针对晋东南的129师(剧中还专门把李云龙发配到晋西北,乱搞)的主要是1939年夏晋东南“扫荡’、1940年对百团大战的报复“扫荡”、1942年日军华北大“扫荡”等。剧中讲的这个时间点,不同于1940年的百团大战报复大扫荡,因为那时发生了有名的关家垴战斗,对应亮剑中的李家坡战斗。这一次大扫荡,则是1942年大扫荡。

那么,在《亮剑》小说中,这个大扫荡又是怎么回事呢?

小说中,第一章讲了李家坡战斗,第二章大扫荡就开始了。原句是这样说的:

到了1941年,中国军队内部的磨擦战趋于平静,又轮到日军的日子不好过了,作为日军战略后方的华北地区似乎乱了套,早已脱离了正面战场的八路军再也不打算组织一两场正规战役,而是化整为零消失在广袤的平原和连绵的崇山峻岭之中,崇尚主力决战的日本陆军失去了对手,又时时处在对手的包围之中,一向被正规军所看不起的游击战之威力渐渐显露出来。日军华北派遣军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倾其兵力开始了五一大扫荡。

这个历史上有个真实的五一大扫荡,不过发生在晋察冀军区的冀中军区。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左权将军的牺牲,就发生在1942年五月,不过地点不在冀中,而是在山西晋中的辽县(后来改名为左权县)。

所以,根据小说中和历史中的记录,基本上可以把大扫荡的时间定在1942年五月。

冀中军区的五一大扫荡,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日军在冀中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把冀中军区分割为2600个区域,冀中军区基本上就完了。冀中军区有多位军分区司令和团长战士,总减员达到16800多人,而抗日群众被杀被捕也超过了5万多人。最强时控制22个县,拥有6.3万兵力的冀中军区,最后只有2万多人撤入了晋西北。

也就是这时候,李云龙带着他的夜壶脑袋到了晋西北,和丁伟、孔杰成了铁三角。而楚云飞也是这一章才出场的。

在八路军承受空前强大的大扫荡时,国军在做什么呢?


先说敌后战场,用冈村宁次的话来说,"我就任时的形势是,对辖区内重庆系军队的作战已大致结束,但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就是说,到1942年,国军的敌后根据地基本全部丢失了。这些根据地是如何丢失的呢?

国民党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的军队鼎盛时期达 到 100万人, 但不断遭到失败 ,先后丢失中条山 、河北 、山东等重要抗日根据地 ,大批军队投敌后充当伪军 。 1943年 8月以后 ,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仅剩下大别山等少数抗日根据地 。

国民党军队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大量投降日军当伪军,最多时达到 50 万人 ,将领 50多人, 包括庞炳勋、孙殿英 、孙良诚、吴化文等。由于沦陷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投敌, 伪军总数由 1941年的 35 万人迅速增加到 1943年的 80万人 。

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的丢失,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

第一,国民党长期搞独裁和腐败,不得人心,最终被敌后人民所抛弃。

第二,国民党军队不会打游击战,还非常热衷搞中央军地方军的争斗,对日军恐惧心理十分严重。

第三,国民党军队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被规定为防共为主,抗日为辅。

就这样,国民党的敌后游击队,在与地方军、八路军和人民的斗争中出局了。当日本华北驻屯军对冀中军区进行五一大扫荡时,华北平原已经没有一只国民党军队可以对八路军进行直接支持了。

再看统一战线,国军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成了日军的友军。

从统一战线角度看,即便是国军在华北有军队,也不可能支援八路军,反而有可能配合日军行动,乘机把转移中的冀中军区残部全部消灭。

历史上,国军在抗战中对八路军进行了三次反共高潮。

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39年春至1940年,当时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和五届六中全会把限制八路军攻击八路军作为了自己的基本政策。如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提出了“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动口号,并且制造了“太河惨案”、“雪野事件”、“淄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部也不断对陕甘宁边区进行蚕食鲸吞。

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0年年底到1941年1月,标志性事件是新四军军部9000多人被国军八万重兵围攻全军覆没,这就是皖南事变。

第三次反共高潮,发生在1943年,主要原因在于,二战形势已经明朗,而苏联解散了第三国际。这一次,胡宗南预备撤出对付日军的主力,对陕北根据地进行九路闪击。最终,军事计划泄露,蒋介石遭到了国内外一致发对,不得不罢手。

综上,1942年那个时间点上,国军根本不可能帮助冀中军区反扫荡,极有可能与日军配合,共同夹击八路军。

幸好,国军主力远在大西南后方,没有这个机会。

最后说国军这一年的军事行动。

1942年,美国刚刚对日宣战,在亚太战场上,日军实力扩张到了最大,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一听说美国参战,就起了“坐等胜利”的心思,开始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大肆腐败和搜刮民财。

2月16日,中国远征军跨出国门,出征缅甸对日作战。这场战争,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动出击,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英美军作战,从而获得美国对华的军事援助。但是事实上,这次远征,中国军队始终被英军坑,唯一的收获是孙立人所部撤入印度,形成了后来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这一年的5月-9月,日军在中国战场实施以战养战的浙赣会战。浙赣会战的发动理由非常搞笑,4月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对日本多座城市进行大轰炸,日本天皇十分恼火,怀疑这些飞机以浙江的衢州机场为补给地,对浙江江西两省进行报复性攻击。

就是说,在1942年国军的两场战役,实际上都是由美国挑起的,远征军是应美国邀请去作战,浙赣会战则是因为美国对日轰炸而遭到的报复。

可以想象,如果国民党趁英美日德打成乱麻,始终按兵不动,趁机做大,日军也会和国军相安无事的。

所以,当日军在华北进行大扫荡时,国军既没有意愿支援,也没有能力支援,美国都参战了,坐等胜利才是王道!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42年以后,国军基本上没有取得过像样的战果。


历史知事


如果以正史的时间线算的话,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8月到次年1月的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的一次破袭战,由于出动了105个团,所以被称为百团大战,除了这105个团以外还有县大队、区小队以及其他民兵武装的配合,人数规模约40万人。而在此之后日军也对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以及游击队进行了长达4年的扫荡行动,所以八路军在此之后一直都是被鬼子压着打,也就没有大的作战行动,而面对鬼子的报复打击,八路军的规模也在不断减少,至少减半,直到1944年后期才缓过劲来。


那么同时期的国军在干嘛?吃饭睡觉打豆豆?当然不是,那我们就从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算起,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军队在干嘛? 从1939年11月开始到1940年10月,国军正在广西进行会战,俗称桂南会战,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广西南宁昆仑关附近的战役,中国唯一一个机械化师——200师与日本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硬碰硬,打败了这支号称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外战争就没有输过的军队,打残了,第5师团,全歼其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中方取得战役胜利。


1940年5月至6月同时也在湖北枣阳和宜昌地区国军38万部队对战日本12万部队,俗称枣宜会战,其中张自忠将军在此战中牺牲,他是盟军中牺牲军衔最高的将领。中方取得战役胜利。
张自忠将军生前照片


在1941年1月至2月,在河南南部,李宗仁、汤恩伯、孙连仲指挥中国第3集团军对战日本第3、第17、第40师团,俗称豫南会战,中方取得战役胜利。

1941年3月至4月,由罗卓英、王耀武、张灵甫等人在江西宜春上高地区指挥部队对战日本2个师团、1个旅团以及16个大队共2.5人,俗称上高会战,中方取得战役胜利。

1941年5月7日至5月27日,在山西中条山地区,由卫立煌、杜聿明等人集结20万部队对战日军10万人,但是日本仅以微小代价重创国军,是为抗战中最为耻辱的一战,俗称中条山战役,日本获得战役胜利。

1941年9月至10月,在湖南长沙,薛岳、王耀武所在的第九战区集结10个军对战日本第3、4、6、40师团以及4个旅团共计12万人,由于此前双方已经在长沙交过手,所以此次战役俗称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方取得战役胜利。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本在长沙不服输,再次集结重兵叩门长沙,最后被又被打败,中方取得战役胜利,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与日军手交战的首场胜利,因此中国方面又称为长沙大捷。

1942年2月至1945年3月,中国抽调国内精英部队组建远征军缅甸作战,这就是著名的中国远征军,并一直在国外打击日本。

1942年5月至9月浙赣会战、1943年5月至6月鄂西会战、1943年11月至12月常德会战,1944年4月至6月豫中会战,1944年5月至9月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8月至12月,桂柳会战,也被称为豫湘桂大溃败、1945年4月至6月,湘西会战。

至1940年百团大战后,中国的国防军在进行的22次大型会战中的14次大型会战,而且面对的是日本最为精锐的甲种师团,中国以一个农业国家的身份进行了长达8年的持久抗战,最后赢得了抗日战争,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最终依靠赢得了抗日战争而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加入联合国。
日本签字投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1942年大扫荡,日军从3月25日开始,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各地,对八路军进行了连续大规模的反复扫荡。除了对八路军进行扫荡,日军也同时对华北游击区的国军进行了大扫荡。

鲁南地区驻有于学忠的鲁苏战区总司令部及所属原为东北军的第51军、第57军。同时对鲁西地区的西北军进行扫荡,此时对抗战失去信心的孙良诚,慑服于日军在太平洋、东南亚一时的胜利,竟率约25000人的部队公开投敌。

华北方面军1942年的治安肃正计划,冀南也是重点扫荡目标。当时在这一地区的有,八路军冀南军区易良品的新7旅位于武城的武官寨以西一带;徐深吉的新4旅位于丘县以东的香城固附近;张维翰的新8旅在魏县以北地区;另外,还有国军高树勋第39集团军驻于濮阳、柳下屯、濮城一带。

这次作战由驻济南的敌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指挥。以5个旅团又1个步兵联队(共为14个步兵大队)分别从东南、西南、以西、东北围攻冀南地区。

当敌第1军对山西省南部的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时,国军在洛阳的第1战区部队,乘机反击敌35师团在郑州大铁(州)桥以西黄河南岸的霸王城据点。

敌1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的部队开始行动,6月24日在凌川附近与国民党军第27军交战。随后27军的主力开始转移,随之敌由西向东追击,经冶头、六泉、古郊、南寨、南村、直至临淇一带,并进行了分区扫荡。

总体来说,1942年日军在华北地区连续的大扫荡,对还在华北的国军部队也造成了严重损失。导致国军很多部队彻底撤出华北一些地区,无法立足。


深度军事


《亮剑》中,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说的是发生于1942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对八路根据地进行的反復大扫荡,当年日军在中国关内计有兵力55万人,其中华北方面军有25万,加上在华北地区的伪军近十多万人共计日伪军30多万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臂合围",使华北抗日军民遭受重大损失,根据地减少3分之2,八路军由50余万缩减为不足30万,这一年是敌后抗战最艰难一年。

相比于敌后战场,这一年正面战场要平稳的多,基本上是处于僵持狀态,只有日军发动的浙赣战役算是有规模的,其它整个一年中正面战场没有什么大的战斗。

中国战场日军在42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敌后战场,同时发起进攻东南亚的战爭,首先是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继而进攻菲律宾,香港,港英当局向日投降,42年2月驻印尼荷兰总督向日投降,继而缅甸陷落,中国通外补给线被掐断,只能通过驼峰航线为中国战场提供物资运输,而这一年又发生了河南大饥荒,粮食颗粒无收,没有确切死难统计数字,但基本在二三百万人之间。这一年除正面战场较平稳外,是中国人最为艰难困苦的一年。

只到42年底,美军取得瓜岛之战的胜利,日海空军遭重创美军在太平洋及东南亚掌握主动权,而苏联也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开始转为主动,中国敌后战场也开始摆脱困境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苦战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并于43年初开始逐步走向大发展时期,这在《亮剑》中也有描述。


wang_H


《亮剑》第七集的背景为“1942年11月,新到任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发动了对晋东南地区的大扫荡,目标是摧毁八路军指挥机关和消灭八路军第129师”。


此时的国军在干什么呢?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迫于战线太长,无力发动新的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不断制造摩擦和冲突。如秦启荣率第五纵队伏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护送南下的干部,制造了“博山惨案”。阎锡山在晋西制造了“十二月事变”,八路军不得不发动反击。

国民党消极抗日并不意味着不抗日,从1939年起日军相继发动了南昌战役、随枣战役和第一次长沙战役、桂南战役,同年冬天,国民党发动了冬季攻势,收复了部分失地。

1942年,为了保卫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国民政府派出了第五、六、六十六三个军共十万人赴缅甸作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日军乘机占领了滇西,中国军队炸毁了惠通桥,中日军队隔怒江形成了对峙。同年4月,日军为了摧毁中国浙江衢州的空军基地,发动了浙赣战役,川军范绍增部炸死了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日军企图破坏东南沿海空军基地、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计划破产。


历史军魂


《亮剑》第七集中有两个时间点对不上,第一个是日军扫荡日期,剧中介绍1942年11月,新到任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发动机了对晋东南地区的大扫荡,目标是摧毁八路军指挥机关和消灭八路军第129师。

甚至打上了专打386旅独立团的旗号。

第二个时间点是左权牺牲的时间,剧中介绍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于山西辽县麻田十字岭指挥机关及部队突围时壮烈殉国。

两个时间点有很大的冲突,所以我将时间认定为1942年的1月1日-1942年11月。

在这次大扫荡中八路军部队受打击,部队减员严重,但是好在的是建制还在。

八路军被扫荡那国军在干什么呢?

1942年1月初中国远征军入作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正式形成。虽然形成了军事同盟,但是英军却一直轻视中国军事力量,阻止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作战,无奈中国军队一直滞留在中缅边境,后来英军和缅军遭到日军进攻一路溃败,最后请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随后中国组建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2年5月~9月浙赣会战

1942年4月18日由杜立特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的16架B25中型轰炸机,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结束轰炸后美国特别飞行中队飞至中国浙江的衢州等地机场降落休整。美国的这次突然轰炸引起日本政府的极大震惊,对本国的空防能力产生怀疑了,美国16架轰炸机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居然能在大白天在日本的主要城市上空飞来飞去,却又一架不损的安全回去,日本开始感到本土已不安全。

为防止了美国空军再次利用中国浙江一带的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穿梭式轰炸”,决定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

而中国军队对了阻止日军的破坏和日军在浙江和江西两地展开了战斗,也就是浙赣会战。

这次战斗日军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目标。

1941年12月~1942年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一共打了4次,第一次1939年4月~1939年10月,第二次1941年4月~1941年10月,第三次1941年12月~1942年2月,第四次是1944年。

前三次都是中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的胜利了鼓舞了全国抗争的热情,也收到了国际上的赞扬和帮助。


汤里放药


抗战期间,八路军都在偏远山区,农村很多都是敌后。他们的作战任务就是捣毁鬼子的补给。而正面战场则是国民党军队。负责抵御日本主力部队。所以八路军遇到的日军大部分是后勤或者驻守部队。战斗力不咋滴。但是,有一点还是要说,如果八路军不在敌后搞破坏牵制住日军,国民党正面作战就会死更多的人。但是公正点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功劳是美国和国民党。这是事实。当年宋美龄国会山的演讲感动了美国,才会出来后来大量援中。我们才能有补给去牵制日军。这是事实。


航29445817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也不愿提起的军事历史,1938年华北成为“敌后战场”时,该地区成建制的中国抗日军队共有四大部分。除八路军部队之外,最大的一坨是黄河以北的中条山防区,驻有隶属于第一战区卫立煌指挥的两个集团军20万人马;第二坨是第二战区阎锡山的晋绥军,尚存数万之众;第三坨是划归“冀察游击战区”和“鲁苏战区”指挥的杂牌军,主要是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部队,被蒋介石故意安排在了远离川黔的日军控制中心区。



先说第三坨,1940年,在台儿庄血搏过日寇的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被任命为“河北省主席”,并且蒋介石亲自接见了他,作为杂牌,老庞受宠若惊,然而更吃惊的是蒋介石的密令:“不能出现前门拒狼后门进虎的情况,庞的部队要化整为零,深入河北敌后压制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的发展”,在山东地区的东北军余部也差不多接到了同样的命令。

“曲线救国”这个名词,最早就出自于国民党河北保安司令张荫梧的电文里,他的部下柴恩波投降日寇,他不得不致电重庆给予解释,其理由就是“柴部虽然表面上归顺了日军,实际是在等待时机成熟反正”,把军队投敌写的如此官冕堂皇,也是醉了。而山东省主席牟中衍则干脆嘱咐手下的旅长们:宁可当伪军,也别干八路,这就是第一坨国军的真实写照。



第二坨是在抗战初期折损严重的阎锡山晋绥军,就是以《亮剑》中以楚云飞358团为代表的部队。阎锡山避至晋东南“克难坡“后态度大变,曾对亲信部下发表讲话:“某友军自抗战以来,人员增至四倍,我军某部自抗战以来,减少了一半,再过十个月,就是友军的一变成十六,我某军的一成为四分之一,你们看可怕不可怕?知此而尚不觉悟者岂非自杀”?

在蒋介石的拉拢和影响下,阎锡山有了自己的小算盘,他并不想成为汪精卫第二,但晋绥军从此开始“游而不击”,日军也迅速觉察到阎锡山的暧昧态度,有针对性的制订了“专打八路军,不打晋绥军”的策略,同时开始实施诱降阎锡山的“伯工作”。之前因为山西新军的问题,晋绥军1939年底已经与八路军兵戎相见,史称“十二月事变”,关系趋于破裂。



关键主力还是第一坨的20万中央军,日寇华北方面军认为:“由于晋南的重庆军牵制着日本军三个师团的兵力,因此必须首先将其消灭,这样才可以全力对付中共军”。这三个师团分别是晋城的第36师团、运城的第37师团、临汾的第41师团(豫北地区还有个第35师团)。由于八路军的牵制,日军本来无力对中条山发动大规模作战行动,但这一局面在1940年底爆发“皖南事变”后发生改变。

日军鉴于国共之间发生剧烈冲突,决定趁机解决华北问题,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中将(亮剑里有露面)决心“以不顾华北占领区治安壮况下降为代价,集中兵力将中条山防线的中国军队一网打尽”。据此,日寇从华中第11军抽出第33师团、从华东第13军抽出第21师团,共拼凑了10万人马,于1941年5月发起了中条山会战,也被蒋介石称为“抗日最耻辱一战”,卫立煌的20万大军全线崩溃,损失大半,黄河以北阵地不复存在。



《亮剑》里日军的大扫荡是以李云龙团灭日军“战地观摩团”为引子的,而这个所谓的观摩团是冈村宁次的首创,说明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已经易人,而冈村宁次晋升大将后的上任时间是1941年6月,前任司令官多田骏在中条山战役结束后奉调回国。

由于第一坨的中央军被打掉,华北的抗日形势进入最严峻的时期,第三坨的杂牌军出现大批投敌的浪潮,庞炳勋、孙良诚、孙殿英等部纷纷成为伪军,大略统计投敌部队不低于40万人。而第二坨的晋绥军更加与日军眉来眼去,阎锡山甚至亲自与日寇第一军新任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会面,只是因为意外情况发生才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但晋绥军与鬼子“互不侵犯”的局面仍在继续。



就这样,华北三大坨国军要么败亡、要么投降、要么骑墙,使冈村宁次得以调集日军绝大部分主力,发动对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残酷的大扫荡,鬼子实施的所谓的“三光政策”正是这一时期,孤军奋战的八路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损失。

《亮剑》里以386旅旅部突围为节点,以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三个团在反扫荡中的巨大损失为反映,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它与华北国军消级和片面抗战、尤其是所谓“曲线救国”的策略关系极大,这是国民党军队抗日历史上的一大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