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導語: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不停地追趕著風景 ,卻總是發現,想要的風景一直在天邊。就像是爬山,過了這個山頭,還有嚮往的另一邊。也有人,停下來欣賞路途的周邊,就像我們閒暇時玩的盆景,它總是出現在眼前。只要願意,睜眼就可以看到,垂手可得。這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一種選擇,無可厚非,我們這裡也不做探討。還是聊聊我們喜歡的盆景更好。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雀梅盆景

雀梅,它有奇特的根幹,古雅蒼勁的姿態,包括其小而光亮的葉片,都備受盆友們的青睞。它是眾多雜木盆景中較為理想的樹種,素有“七賢”之稱,也被嶺南盆景評為“四大樹種”之一。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常有一些辛苦養護的雀梅盆景,在成型以後2-3年之間,不知所以的就出現失枝的情況,嚴重時會直接死亡。讓眾多愛好者很是頭疼。所以,在業界流傳有“雀梅成型之日、即為死亡之時”的說法。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還拜訪了一些前輩,經過探討總結後發現,造成這種狀況出現的常見原因,多是來自於物理的傷害。追溯其源頭,那就是修剪。今天,我們就敞開了來談一談“修剪"。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雀梅盆景

​一、給雀梅修剪的需要目的

我們之所以要對雀梅盆景進行修剪,通常是想要盆景整體更加美觀。不管是在造型的過程,還是成景以後的定型管理,這個原則基本不變。細分來看,又基本可以分為三個動機在裡面。

1、是想要縮小樹形,讓它能入盆以後大小合理,也包括造型過程中,調節枝條的節間,讓其能分佈均勻。

2、剪掉那些不需要還影響美觀的枝條、除去那些不想要的芽點,既可以減少養分的消耗,還可以讓樹姿更美,同時也能起到促進側芽萌發,進而打造樹冠。

3、平衡植株的養分分配,對那些影響樹勢的病枝、枯枝、密集枝做恰當的修理,可以讓盆景整體光照合理、通風良好。

修剪的主要目的是為整形,間接的讓植物的生長可以更健康。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雀梅盆景

二、雀梅修剪的方式

雀梅的生理結構不同於其他樹種,它的水線有“各管各”的特性,且還癒合能力較差。若是因為修剪而造成枝條水線的中斷,那麼,失枝就成了必然。並且,雀梅的每片枝和根部也有著必然的聯繫,在修剪的時候需注意好平衡。若是有一面修剪太過,也會讓根系的養分吸收造成影響,會導致其在後期的生長中出現會片等不良的狀況。所以,掌握合理的修剪方式格外的重要。

正確的修剪是避免雀梅失枝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容忽視。

在給雀梅做整形修剪的時候,當準備開始之前,就需要對其進行放養,讓植株生長更健康、樹勢更旺。在修剪的過程中最好可以一次到位,小心有磕碰樹皮的情況產生。並且,在兼顧樹形的同時,還需考慮好整個樹冠的平衡。在這個時候,對其每個片層大約的修剪一下即可。既能保證每個片層的光照和通風,還不至於修剪太過。

具體的修剪時間下面分享,這裡說兩個修剪過程中的小技巧。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雀梅盆景

1、適當留出芽點的長度,在給雀梅修剪的時候,對於那些留下的枝條對側上方,可適當的根據情況多留出1-2個芽點的長度。在後期生長的時候,可採用控制它的方式進行打頂。只要維持讓它不死就行,待下面的芽點長到自己想要的狀況以後,再將其剪除。可以讓頂端優勢轉移至下面的枝條。

2、雀梅的萌發力極強,尤其是在修剪過後,會有很多的不定芽長出,這個時候需要及時的將其抹除。否則,待其長成枝條以後,再剪除就會造成傷口的出現,不但是影響著美觀,還有可能會破壞水線,造成失枝的情況發生。

注意:盆景是有生命的物體,尤其是對於雀梅來說,在養護管理的整個過程當中,修剪不可太多,否則會加快其衰老的過程。只有適時適當的修剪,才能在保證美觀的前提下,兼顧好樹勢的旺盛和健康。恰當的修剪是養護雀梅必要的學習科目。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三、雀梅修剪的時間

修剪的時間主要有兩個,分別在其生長期和休眠期。生長期主要是在夏季,根據地域溫度的不同,也會略有差異。一般來說,具體的修剪時間選擇,南方在夏至之前。越往北的地方,越要往後推一點,可在夏至以後,直至秋末之前有兩次即可。原則是要避開其夏季高溫休眠期,通常,選擇在6-7月之間一次,9-10月之間進行第二次為好。這時的修剪動作幅度稍小,能促進分枝產生,達到枝繁葉茂的目的。

生長期的修剪主為調節和維持美觀的需要,小打小鬧即可,不能大動干戈。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雀梅盆景

休眠期在的修剪多是在立春之前,環境的因素同上,往北可推至驚蟄左右。這次修剪的原則是要趕在雀梅的萌芽前夕。經過一個冬季的養分儲備,在其未萌芽之前,給它來一次造型的塑造,有利於當年的造型美觀,還能較容易地恢復。這時的修剪主為造型的需求,對其枝幹的裁剪力度大。通常來說,可結合換盆進行。

在造型的過程中,對那些超過0.5釐米的截口,最好是可以塗抹癒合劑或者是凡士林。能減少後期病菌侵入的可能,還可以促進癒合,並減少水分的蒸騰。這次的修剪,有效地給盆景更好的光照和通風,是造型的主要手段。

休眠期的修剪是為造型,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所有的枝條。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再細分來看,素材生長階段的不同,修剪也會有差異。通常來說,新下山的老樁,待其枝條長至30釐米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第一次對它修剪。對於中小型的盆景,想要快速成型,可大肥大水供應,加快生長的速度,健壯其長勢後可在年內多次修剪,差不多3年左右即可快速成型。

若盆景較大,則需延長這個過程。一般來說,第一年內進行放養,任其生長。到來年開始整形的修剪和蟠扎工作,差不多3-5年的時間才可成型。根據情況的不同,也有可能會時間更長一點。

注意:小型盆景的修剪儘管是可以當年多次,但是一定要適量,不能無節制的進行,否則,枝條生長細弱,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現病害,導致欲速則不達。

雀梅修剪不會搞?造成失枝可不妙,把握好3個關鍵,有效避免風險

雀梅盆景

我是大曹,一個在盆景路上越陷越深的小夥,每天分享自己對盆景的一些瞭解,愛盆景、愛生活。我的口號,要平心浮氣躁,盆景老樁很妙。歡迎【關注】,一起交流,讓生活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