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系统集成 云南九湖治理成效显著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刘颖报道 近年来,云南省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任务,建立常态化、长效保护治理机制,坚持规划引导、生态优先、科学治理、绿色发展、铁肩担当,以改善九湖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以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主要任务,以河长制湖长制为主要抓手,以湖泊保护治理统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九湖治理成效显著。

在九湖治理上,云南突破传统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治湖思路。明确保护优先、严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统整治的治理思路,制定《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彻底转变,“一湖一策”加大治理。

创新体制机制,认真履行政治责任。2015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80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60多次开会研究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保护治理任务最紧迫最艰巨的抚仙湖、洱海省级湖长,省级党政领导担任其他湖泊省级湖长。省财政每年安排36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目前,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年度省级财政资金投入较2016年增长约4倍。引入有经验的国企参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高治理水平;创新建立跨省湖泊保护治理新机制,泸沽湖成为打造成长江流域跨省共抓大保护的绿色发展范本。

“一湖一策”治理方案,实施精准治理。玉溪市、丽江市高标准编制治理保护总体规划;滇池流域通过牛栏江向滇池生态补水28亿立方米,开展三年攻坚行动;阳宗海创新建立基层党建与河长制“双推进”工作机制和企业河长制;在杞麓湖、星云湖推进“河长清河行动”;玉溪市启用“钉钉河长通”;程海实施“智慧程海”项目,实现信息化管理;阳宗海全面使用移动河长APP实现“掌上治水”全覆盖。

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系统推进保护治理。一是严格落实“三线一单”。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加强空间管控。抚仙湖流域22家企事业单位和所有工矿企业全部退出;泸沽湖和程海以规划为抓手,沿湖生态红线和管控区基本划定;昆明市在湖滨一级保护区继续实施退人、退田、退房、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的“四退三还”工程,累计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洱海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研究扩大核心保护区范围,重新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留出更多生态环境空间,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拆除违法违规建筑19.7万平方米,“人进湖退”现象得到遏制。二是加强流域控源截污体系建设。洱海初步构建了“从农户到村镇、收集到处理、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昆明市推进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试验示范工程,滇池流域建立入湖河流生态补偿制度,构建水质水量监测体系,以水质倒逼工作,截污堵源。

目前,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明显改善。2018年,抚仙湖、泸沽湖全湖水质保持Ⅰ类;洱海湖心断面为Ⅱ类,达到国家考核要求。2019年1-5月,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均为Ⅱ类;程海(氟化物、pH除外)符合Ⅳ类标准;杞麓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实现脱劣Ⅴ类;星云湖营养状态指数有所降低;阳宗海湖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质良好;异龙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污染指标呈明显下降趋势;滇池全湖水质达到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