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300股指期權能否引來巨量資金?

  滬深300股指期貨和上證50ETF期權已平穩運行多年,在此基礎上,股票股指期權的擴容工作有所提速。日前,證監會正式批准了上交所、深交所滬深300ETF期權,以及中金所滬深300股指期權的上市工作,業內對此報以較高熱情。

滬深300股指期權能否引來巨量資金?

  券商和期貨公司相關人士表示,股票股指期權工具的增加對投資者風險管理工具的多元化提供,和投資策略的進一步豐富起到了積極作用,結合目前上證50ETF期權和滬深300股指期貨的運行情況來看,增加期權風險管理工具非常有必要,同時,綜合場內期權、期貨的成交和持倉來看,預計2020年和2021年場內衍生品交易規模將分別達到164.11萬億元、237.01萬億元,機構投資者紛紛欲掘金期權藍海。

  衍生品市場呈擴容之勢

  對比海外市場來,衍生品市場因投資“剛需”而體量龐大;不同於其他金融資產投資的保值增值需求,衍生品業務以服務客戶風險管理為目的,滿足其對沖、套利等投資“剛需”。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非銀研究組表示,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已經經歷了170餘年的發展歷程,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統計,近五年衍生品合約名義價值總量基本保持在600萬億美元左右,產品主體包括利率衍生品、匯率衍生品、大宗商品衍生品和權益類衍生品。以2018年數據為例,利率衍生品佔68%、匯率衍生品佔14%、期權衍生品佔9%。

  從國內市場來看,國內券商衍生品業務仍處於初級階段,但發展迅速、行業呈現出龍頭效應。當前國內券商衍生品資產規模僅佔總資產規模的2%左右,遠低於國際投行30%-50%的衍生品資產比重,主要歸於國內機構投資者比例較低、居民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小,專業風險管理需求不足。不過,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不斷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提速,我國衍生品市場呈現出快速擴容之勢。

  “股票股指期權工具的增加,對投資者的積極意義較為明顯,同時,也會進一步提升機構投資者的風險管理能力。”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告訴記者,一方面將對機構資金的入市提供了更多的風險管理支持,另一方面,也會調整投資者結構,降低市場的波動性。滬深300ETF期權是繼50ETF期權之後,更加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這將對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和豐富程度發揮積極作用。

  在2014年至2015年期間,我國股票市場波動較大,其中滬深300股指期貨也同步波動較為劇烈,引起了國內投資市場巨大的反應,備受市場爭議,不少投資者認為現貨指數快速下跌的局面是股指期貨做空交易所造成的,同時,還引發了對股市的分流情況。

  對此,李大霄表示,“中金所滬深300股指期權的推出不會對股指造成較大的分流情況,金融期貨期權的推出更多的是為投資者提供了風險管理工具,豐富交易策略。” 

更多視頻技術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