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決“燃眉之急”和“心腹之患”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佈會的報道】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迎來了成立70週年的生日。11月19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回顧了中科院成立70週年的發展歷程和重要成就,他表示,這70年,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未來,中國科學院將突出前瞻性、戰略性,突出“從0到1”的原始創新,提升關鍵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創新突破能力和水平,以期能夠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燃眉之急”和長遠發展的“心腹之患”。

重大創新成果彰顯制度優勢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北斗導航到“嫦娥”探月、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從載人深潛到青藏鐵路……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曆程,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在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的大科學工程和國際科技合作領域,都留下了中科院不可或缺的身影。

對這些具有引領性、標誌性的重大成果的產生,白春禮總結了五點經驗:一是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圍繞國家重大需求,中科院責無旁貸地將優勢力量集中在一起,完成了國家的一系列重大任務引領。比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中科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我國空間科技研究在短時間內進入世界前列;二是中科院是我國自然科學最高的高技術研發中心,學科齊全,從工作性質來講,有基礎研究,也有應用研究。因此,學科的力量得到充分的發揮,具有交叉優勢;三是中科院有著科學、民主、求實的作風,能夠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在用人制度、人才培養等方面先行先試、積累經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四是搭建開放合作的創新平臺,示範帶動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長期以來,中科院與各省區市、有關部門、企業開展了廣泛的科技合作,與其他創新主體形成了開放合作、協同互補的良性機制;五是中科院承擔的許多國家大科學工程和建設的諸多大科學裝置,也為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解決“卡脖子”問題 中科院責無旁貸

自1949年11月成立以來,中國科學院始終發揮著“火車頭”的作用,以率先的姿態推動新中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

白春禮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科院以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為目標,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實行研究所分類改革,加強科研戰略佈局,推進機關科研管理改革,深入推進科教融合,實施人才培養與引進系統工程,開展國家高端智庫試點等,進入了整體躍升、加速發展的階段。

當前,中國已明確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和路線圖,中科院將如何參與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白春禮說,中科院正在研究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率先行動”計劃,明年將初步實現“四個率先”。作為全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中心,在解決當前我國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方面,中科院責無旁貸,將發揮作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他表示,中科院將加強“0到1”的原始創新,在科學佈局和人才等方面有所支持,同時也要對接國家和產業需求,解決其中更多的基礎研究問題。

“我們要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首先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同時,白春禮透露,中科院已佈局了A、B、C類等不同的科研專項,其中C類正是以加強和企業合作,突破各類技術難題為目標。在他看來,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既是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卡脖子’技術問題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技術產品需要通過被用戶使用來不斷升級改進,由此才能提升市場競爭力,這樣可以倒逼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和基礎創新,而不是‘買來’主義,讓科學家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本報北京11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楊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