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东北玉米“会降价”

“立冬”(11月8日)过后,我国东北玉米产区终于迎来连续两轮大范围降温,与之相随的还有大到暴雪天气。东北玉米主产区遭遇入冬以来最强暴雪,直接冲击物流。

诚然,此轮“大降温”有利于东北新玉米批量脱粒上市,但大面积暴雪不仅会导致玉米阶段性外运困难,对于短期脱粒不利,新粮上市节奏受拖累,但对关内粮价构成支撑。

黑龙江境内高速公路可能大面积封闭,对当地玉米外运构成不利影响。最新中期气象预报显示,未来11-20天(11月28日至12月7日),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及东北地区累计降水量一般有2~8毫米,主要降水过程在12月2-3日和7日前后,27日前后,还将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东北售粮进度10%,华北售粮进度18%,其中黑龙江13%,吉林5%,辽宁13%,内蒙古8%,均略低于去年同期。据中国玉米市场网统计,截至11月10日,售粮进度黑龙江10%,低于去年同期13%;吉林4%,低于去年同期6%;辽宁10%,低于去年同期12%;内蒙古6%,低于去年同期8%。据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统计,截至11月5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647万吨,同比减少632万吨。整体看,随着东北上冻,产区卖粮开始增加,烘干塔开塔增多,粮贸流动日趋活跃,集港量也有一定增加。预计11月下半月,基层销售行为有望进一步增加,农户变现需求增加,短期玉米市场不缺粮,市场价格承压趋弱。

随着温度下降,黑龙江吉林产区烘干塔逐步启动,预计后期产区开始有上量压力。深加工门前到货增加、港口日集港量增加,基层售粮进度明显加快,从各机构售粮进度数据来看,基层销售行为有望进一步增加,农户变现需求增加,短期玉米市场供需宽松,市场价格承压趋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