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臨終前,沒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來接班,而選擇了黎元洪?

憤青談足球


據文獻記載,在袁世凱去世前,很多人曾問他,將來由誰接任大總統。袁世凱回答道,我死以後你們自己去金匱石屋裡面看。

於是在袁世凱死後,王士珍、張鎮芳等打開金匱石屋,找出袁世凱留下的繼承者提名,只見上面親筆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並沒有自己的兒子袁克定。

後來,這三人也都先後擔任民國大總統。雖然,這個故事被傳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很明顯就它是標準的民間故事。因為,袁世凱在去世之前,早已經是眾叛親離,就是北洋軍閥內部的張作霖、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袁世凱都已經控制不住他們。

在這種背景下,就是袁世凱活著時下達的命令,如果不符合這些軍政大佬們的利益,他們都懶得執行或者陽奉陰違,更不要說袁世凱留下的遺詔,又會有誰真的把它當回事?袁世凱作為一個軍政強人,不可能連這種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怎麼可能還特意去指定接班人呢?



最初,袁世凱想要稱帝,就是希望他們袁氏家族能夠一直屹立不倒,至少也可像英國和日本的皇室一樣,在名義上永遠處於政治舞臺的頂層。

但問題是,當時袁世凱正處於最強盛時期,這個夢想卻依然不能實現,那等到他快要是死的時候,指定兒子袁克定當接班人,這有用處嗎? 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等人,會讓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變成他袁家一個人的嗎?顯然是不可能。

所以袁世凱根本不會去指定袁克定當接班人,因為即便指定也沒用,反而會給自己家族帶來禍害。至於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等人,顯然也不是他能夠指定的。

事實上,黎元洪之所以能夠接替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一方面是因為在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三大派系:馮國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

這三大軍閥,那是誰也不服誰,所以他們各自的利益,自然都是希望自己出任民國大總統,而不希望對方擔任大總統。由於這三股勢力旗鼓相當,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誰也當不成大總統。

因為,這三大軍閥在沒有達成一致之前,任何一方出任大總統,都會讓其他兩方沒有安全感,也就會遭到他們的聯合反對,這也就是段祺瑞無法接替袁世凱出任大總統的原因。在這種背景下,段祺瑞他們就只能找一個北洋軍閥外面的人來擔任大總統,這樣大家都才有安全感。



對於直系、奉系和皖系來說,擔任大總統的這個人,首先需要有足夠的資歷和威望,否則就算他們三同意,其他各地的軍政大佬也不會同意。其次,這個人背後不能擁有強大的軍政實力,否則等他當上大總統後,肯定會大力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樣他們三大派系都會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背景下,黎元洪就有幸被選中成為民國第二任大總統。之所以黎元洪能夠被選中,一方面是因為他由足夠的資歷。大家知道武昌起義爆發時,革命家就是擁立他為湖北都督,後來南京革命政府成立後,他被選為副總統兼領湖北都督,可以說是南方僅次於孫中山的政治人物。

再後來袁世凱擔任大總統時,黎元洪又被當選為副總統。從這層意義上說,黎元洪的資歷和威信,都非常足夠,可以說是名義上的國家第二號人物。並且,他是唯一在北方和南方政府忠都擔任過二把手的人物,是南方軍閥和北方軍閥一致都能接受的人物。

另一方面,就是黎元洪身後沒有強大的軍政勢力,他就是一個純粹的政治人物,沒有自己的嫡系兵馬和地盤,相當比較好控制,也不會讓各大軍閥感受到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在袁世凱去世後,由於各大軍閥一時間沒有博弈出一個能服眾的軍政大佬,所以就只好讓黎元洪這種傀儡暫時擔任大總統。

後來,等到馮國璋和段祺瑞選擇聯手後,他們就成為天下第一大實力派,於是黎元洪下野,先是直系的馮國璋成為代理總統,接著是皖系的徐世昌成為大總統。


我是趙帥鍋


袁世凱臨終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而是說按照民國總統約法來選擇後續總統。也就是說,關於袁世凱指定接班人,完全是謠言,袁世凱在稱帝失敗以後聲名狼藉,自顧不暇並懊悔不已,自然不可能錯上加錯指定總統候選人了。

事實上,關於段祺瑞和袁克定,袁世凱就算真的有權利指定接班人,也不會讓這兩個人繼承總統的;而段祺瑞和袁克定自身,恐怕也不敢擔任總統。因為在當時,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而袁克定是袁世凱的公子。無論他們兩個誰當總統,都難以承受當時的輿論壓力。

關鍵還是袁世凱稱帝,讓天下人與袁世凱離心離德。袁世凱死前已經廢除了帝制,但是袁世凱死後,涉及稱帝的那些人,都必須給國內一個交代。段祺瑞、袁克定與袁世凱的關係都太過於密切,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韙當上總統,自然會被當做出頭鳥首先進行打擊。要知道,以袁世凱這樣大權在握的梟雄,在各路諸侯的反對下,尚且難以獨善其身。而段祺瑞、袁克定相比袁世凱是更加不如,又怎能掌控全局?因此,低調一點才是上策,他們是不可能往槍口上撞的。

至於黎元洪,黎元洪是當時的副總統。大總統袁世凱在任上辭世,按民國約法來講,自然是應該由副總統代替大總統職權的。另一方面,當時的黎元洪沒有任何實權,對各方軍閥都沒有威脅。讓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也是各方都能夠接受的人物。

雖然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但是黎元洪並沒有取得相應的總統權力。相反,在黎元洪當總統期間,國家大權集中在總理段祺瑞手上。所以,段祺瑞雖然沒有總統的名號,但掌管了實際大權;而黎元洪徒有虛名,實際上不過一個傀儡而已。


蘇綻




用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話說,袁世凱是一個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稱帝,讓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後在鬱悶中死去。

袁世凱稱帝雖然有自私的念頭,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當時民主制度在中國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觀念就連很多高級官員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權威,稅收都收不上來,國家財政困難。



此前國內支持君主立憲的那些人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尤其是他的大兒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夠接班成為皇帝,對帝制非常熱衷,甚至不惜製造西方各國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的假象。

袁世凱早年為了籠絡人心,從對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說:將來我的位置還不都是你們的,總統和總理的這些位置永遠都屬於北洋系。

當袁世凱915年12月稱帝后,北洋系的將領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凱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義反對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去世。



在袁世凱去世前,很多人就問他,到底讓誰來接班。袁世凱回答道,我死以後你們自己看金匱石屋。當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凱的遺書後,發現上邊依次寫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培養出來的人,但他向來剛愎自用,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共和國的接班人。他擔任陸軍總長期間,因為次長的人選問題和袁世凱鬧翻了。從此兩個人就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段祺瑞曾被人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維護者,自然要遵從中華民國的約法。

約法中規定,總統出現不測,由副總統接任。現在總統袁世凱去世了,按照法律規定,就應該由副總統黎元洪接班。



在這個時候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來爭取總統的位置,就會被別人罵成偽君子,違反約法。

正好當時段祺瑞擔任了內閣總理。早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內閣總理的身份來架空總統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



如果袁世凱的帝制沒有取消,那麼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傳說袁家世代年齡都不超過60歲,袁世凱稱帝的這一年已經56歲了,所以在一開始就確定了袁克定。但當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後,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凱臨死前幾天,徐世昌等人問他到時候怎麼辦?袁世凱就說約法。意思就是說按照法律規定去辦,前邊已經說了,如果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由副總統來接班,這和美國的制度是一樣的。

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但這又與約法的規定不合,很難操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系的大佬們經過商議就只有推舉黎元洪接替總統職務。袁克定根本不可能進入總統的候選名單,他是最沒有機會的。後來徐世昌曾經擔任過總統職務,最有權勢的段祺瑞擔任過很長時間的內閣總理,但一直沒有擔任過總統。


新知傳習閣


袁世凱沒有指定黎元洪,他只是在推舉名單上寫了黎元洪的名字。黎元洪能接班,是北洋系眾大佬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的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稱帝,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

稱帝后,袁世凱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其目的不言而喻,為的就是拉攏黎元洪。不過黎元洪不傻,他知道袁世凱長久不了,所以在冊封令下達之時,黎元洪委婉的拒絕了。

事後的發展,果不出黎元洪所料,蔡鍔在雲南起兵護國,馮國璋在南京按兵不動,各地實力派也都是蠢蠢欲動,等著看袁世凱的好戲。在眾叛親離之下,袁世凱取消帝制,又做回了大總統。

不過,袁世凱取消帝制,各地實力派仍然不買賬,這些人紛紛發電斥責袁世凱,逼其辭去大總統。蔡鍔等人也不買賬,繼續在四川跟北洋軍作戰。在這種大背景下,袁世凱就想到了黎元洪。

為什麼袁世凱這個時候會想到黎元洪呢?因為黎元洪在民國初年軍閥當中是個異類,只有他才能在這個時候幫袁世凱解圍。



首先,黎元洪地位很高,但他手上無兵,對北洋系沒有威脅。

這裡解釋一下,黎元洪早先有兵權,但他掌握的兵權不牢固。因為他是被武昌革命軍強行推到前臺的政治領袖,在革命軍中威望不足。當時武昌革命軍的實際領導人張振武和蔣翊武等人都看不起黎元洪,張振武甚至還羞辱過黎元洪。後來黎元洪雖利用袁世凱殺了張振武,掌握了湖北的兵權,但也因此名聲掃地,傷了湖北革命軍的軍心。

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向袁世凱發難,逼迫黎元洪站隊。黎權衡利弊後,選擇站隊實力更強的袁世凱。但隨北洋軍馮國璋南侵,國民黨被打垮後。黎元洪就成了靶子。北洋軍四個師包圍湖北,逼得他不得不交兵權,被迫進京,成為袁世凱的傀儡了。(湖北變成了直係軍閥地盤,鄂軍也被直系收編)

其次,黎元洪不是革命黨,不是北洋系,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他可以在北洋系和革命黨之間充當緩衝人的角色。每每當兩派人因為利益衝突而相持不下時,把他推出去,可以緩解兩派人的對立情緒。

比如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自己當大總統,讓黎元洪當副總統。這種操作明擺的就是為了緩和與南方各省的關係。

基於此兩點,黎元洪便被袁世凱推到了北洋系和南方實力派談判的談判桌上。

民國五年(1916年)3月28日,在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的第六天,黎元洪以副總統身份邀集因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引退的原國務卿徐世昌、原代理國務卿段祺瑞,一起於與聯名就滇黔息兵問題(就是護國戰爭),向全國發表公告。他建議,護國軍和北洋軍儘快停戰,雙方攜手共建民國。

前面說了,黎元洪這人有點社會影響力,並且號召停戰也是為了讓四川、貴州老百姓免於兵禍之災,所以當他聯合徐世昌和段祺瑞通電全國後,舉國便站在了他這邊,要求護國軍儘快停戰。

受到舉國輿論和社會各界的壓力,並且考慮到袁世凱確實也取消了帝制,因而蔡鍔、唐繼堯等人便放棄與中央的割據和戰爭,響應黎元洪提出的共建民國建議。

不過,西南實力派還是不信任袁世凱,所以停戰一個月後,即1916年5月7日,西南四省軍閥又聯名向全國發表了一份通告:“中華民國大總統,領海陸軍大元帥一職,依法由副總統黎公繼位。”

在這份通告中,西南軍閥的意思很明顯:停戰可以,共建民國也可以,但是袁世凱必須要下臺,民國大總統必須讓黎元洪出任,北洋系的人不能當總統。


對於這份通告,袁世凱很是不爽。因為一個月後,即1916年6月5日他病死前的那天,他從河南千里迢迢的召徐世昌到北京“託孤”,也沒有讓就住在北京城裡的黎元洪到他的病床前“託孤”。

不過,袁世凱還是明事理的人。他死後,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打開了袁世凱事先寫好接班人名單,上面沒有袁克定的名字,而是赫然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但是,究竟誰來接班?老袁沒有明確,所以誰當大總統,就得討論了。徐世昌因為與袁世凱事先通過氣了,而且他資格最老,所以大家就請他先說。

徐世昌說:現在南方獨立,收拾時局是重中之重,依我愚見,根據《約法》,應推副總統黎元洪繼任。

並且,他還給出了三點理由。

第一,黎元洪是副總統,他繼位符合約法的規定。並且這還可以給袁世凱避嫌,表明老袁沒有干預總統人選,遵守了約法。咱們北洋系對全國也有個交代。

第二,護國軍主張讓黎元洪繼位,如果我們推舉自己人繼位,蔡鍔等人肯定不同意,雙方還要繼續打。這種時候只有把黎元洪推出來,南方才沒有繼續動武的理由。

第三,黎元洪沒兵權,他就算當了總統,什麼也都是北洋系說了算。等風頭過了,再把黎元洪弄下去。(這大概就是袁世凱寫三個繼承人的原因)

發完言,徐世昌看了看段祺瑞,讓他也發表意見。段祺瑞想了一會,吐出一句話:“說的好,我和相國的意見一致。”

段祺瑞說完後,在場的北洋系眾人見兩位大佬的意見一致,便也一齊支持。於是,黎元洪就被北洋系推舉為了大總統。



很快,被推舉為大總統的消息傳到了黎元洪居住的東廠衚衕。住在衚衕裡的街坊鄰居一聽這消息,都樂壞了,自己的衚衕也出了大總統了呢。但是,黎元洪聽說消息後,卻讓總統府秘書長張國淦轉告段祺瑞:“我不要做總統。”

張國淦把黎元洪的意思轉告給了段祺瑞,結果段祺瑞只說了一句話:“我們主張姓黎的幹,說了就不改了。”

自己當總統由北洋系決定,黎元洪也是醉了。他不敢跟段祺瑞較勁,所以最後還是接了袁世凱的班,當了民國第三任大總統。

至於後來嘛,就如徐世昌所說,黎元洪就是個傀儡。當了半年總統後,他就被段祺瑞設計,利用張勳給趕下了臺。


Mer86


確切的說,並不是指定,而只是的推選的名單上列了黎元洪的名字。

而當時有袁世凱修改的《中華民國約法》第二十九條只規定“大總統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副總統代行其職權。”而當時的民國副總統是黎元洪,所以黎元洪暫時接替了總統職務。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一手培養的,但在後期諸多事宜中與袁產生了隔閡矛盾,包括當時袁世凱稱帝,段祺瑞是反對的,所以到了袁世凱後期,兩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尖銳的。

當時段祺瑞是反對帝制的,並被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所以這個時候的段祺瑞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遵從約法,並扮演約法的捍衛者的角色。而且當時,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真的去爭取總統一職,弄不好就會身敗名裂。

而當時段祺瑞正好擔任內閣總理一職,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這就很難操作了。

因為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這時候段祺瑞想的便是通過內閣架空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但直到最後也沒有擔任總統職務。

再看袁克定,如果袁世凱的帝制能撐下去,或許還有子承父業的機會。但是恢復帝制實敗,曾經的“太子爺”於公沒有參選資格,於私手裡沒有兵權,底下眾多的軍閥派系也不會同意的。


問鑑歷史


1916年6月6日上午,袁世凱召集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張鎮芳等人,在病榻前商議國事。不過與其說是商議國事,不如說是交代後事。

當時眾人趕到後,袁世凱看了徐世昌一眼,有氣無力地說道:“約法。”

等到徐世昌想要問清楚時,袁世凱就閉上了眼睛,從此這個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就這樣撒手人寰,時間是6日上午10時40分,享年57歲。

袁世凱臨死時所說的“約法”有兩種:一種是孫中山制定的《臨時約法》,稱舊約法,它已經被袁世凱廢除了;另一種是袁世凱制定的“新約法”,但也伴隨著他廢除帝制,約法的存在性也變得可有可無起來。

而兩部約法對於總統的繼承有些不同的規定,袁世凱到底指的是舊約法還是新約法,身旁的幾人都不清楚。

如果按照新約法的規定,總統繼承人由現任總統提名3人,寫在“嘉禾金簡”上,藏在“金匱石室”中。

其實這個選繼承人的方法,還是效仿雍正皇帝的,清朝建立以來,在皇位傳承上不斷探索,前朝經驗固然可鑑,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嫡長制可避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太子制容易引起皇室內部傾軋,骨肉相殘。因此,怎樣立儲、怎樣傳位,頗費腦筋。即使像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被“九子奪嫡”弄得心力交瘁。

雍正皇帝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創建了秘密立儲制度,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密封收藏於特製的鐍匣內,一份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後,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

“金匱石室”在中南海萬字廊內,裡面藏有一個黃布包裹,內包一張一尺多長的泥金紙,上面寫著“兆民拖命”四個大字,下面寫著“民國萬年”四字,中間則寫著“繼承總統”的人員,上面三個名字赫然在列,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據說這張名單是袁世凱取消帝制之後換掉的,本來上面只有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一個名字,後來改為了黎元洪、徐世昌、袁克定。在袁世凱病重之際,又將袁克定改為段祺瑞。而這幾番改名,袁克定都被矇在鼓裡。

其實不管是新約法還是舊約法,黎元洪都算是首選的接班人(黎元洪時任民國副總統)。所以不管是徐世昌還是段祺瑞,都認為這總統還是黎元洪就任比較好。

如果推徐世昌、段祺瑞,甚至馮國璋為總統,一來違背了袁世凱的意願,二來南方的護國軍政府不會答應,三來會引起北洋派內部的分裂。畢竟黎元洪不僅僅是排在繼任者的第一位,他本身就是副總統,就任大總統合情合理。

1916年6月28日《時報》和李劍農的《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記載:段祺瑞得知黎元洪不願意接任總統職務後,主動對黎元洪說“公為副總統,當然繼任”、“公出,北京秩序,祺瑞當一人負責”。

有實力的段祺瑞為什麼不繼任,反而在黎元洪不願意繼任的時候,勸說黎元洪繼任呢?

據說當時北洋的一批高級軍官,得知總統大位落入一個空架子的黎元洪手中之時,紛紛在總理辦公室(段祺瑞處)抗議,有的人提議段祺瑞,有的人提議徐世昌,還有提馮國璋的。

總之不管是誰繼任,絕不能讓總統大位落入北洋軍閥之外的人手中。於是段祺瑞對他們說:“這不過是權宜之計,大權仍在我們手裡。”經過再三解釋,才將這群人穩定下來。

那麼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為什麼又被排除在外了呢?

在取出泥金紙的當天,袁克定也在場,據說他當時擦了幾次眼睛,最終只能接受原本上面應該是“袁克定”三個字的紙上,卻出現了三個跟他毫不相干的名字。

關於袁世凱改名字這件事,誰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或許是他知道自己死後,沒什麼人去輔佐一個能力欠缺的“皇太子”;或許是他在彌留之際想洗白一番,不想把“家天下”的把柄留給後人唾罵;也或許是他真的看清了是非,不願再讓後人繼續卷在這場鬥爭中吧。

總之,以袁克定的能力,就算是勉強當上了大總統,也不過是又一個“秦二世”而已。而段祺瑞是想當大總統,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府院之爭了,但他卻不能當,不然會引起軍閥鬥爭。

所以不是袁世凱讓黎元洪當大總統,而是當時黎元洪不得不當大總統。更何況這個大總統又來得這麼名正言順呢!


進而讀史


嚴格來說,袁世凱在臨終前選擇的繼承人是段祺瑞,而不是黎元洪。

袁世凱最早是希望把權力交給自己子孫的,但是稱帝以後遭到包括北洋團體在內的廣大國人反對,袁世凱已經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把權力交給還能收拾殘局、統合北洋的人。

袁世凱開始指定了段祺瑞、徐世昌和黎元洪三個人出面主持政局。這三個人裡,黎元洪不屬於北洋,而且和袁世凱貌合神離,因此實際上只是個擺設。徐世昌雖然開始出任國務卿,但是他手裡缺乏實力,因此也很快出局。只有段祺瑞,還有一定威望整合北洋軍。

所以袁世凱很快就任命段祺瑞出任國務卿,並且重新組建了國務院,實際上已經逐步把權力移交給了段祺瑞。

在袁世凱臨終前,他召見了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等人託付後事。大總統的繼承人,袁世凱也已經寫好放在金匱石屋,段祺瑞等人打開以後,發現寫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個名字。

徐世昌和段祺瑞商量以後,認為南方護國軍以恢復約法為起兵口號,而不管新舊約法,都規定總統不能執政,以副總統繼位,所以決定讓黎元洪繼位,以平息西南兵事。

但是這個大總統職位,不過是一個虛位而已,沒有任何實權,更算不上是袁世凱的接班人。所以黎元洪初期也不打算接任,只是沒法推脫,才不得不繼任大總統,實權則全部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


不沉的經遠


袁世凱並沒有明確指定總統繼承人,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了一份大總統候選人的名單,在這個名單上有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徐世昌、段祺瑞和黎元洪。


袁世凱沒有在名單上留下袁克定的名字,主要是因為袁世凱知道袁克定的能力一般,根本不是這三個人的對手,與其讓袁克定當炮灰,還不如讓袁克定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富翁。袁世凱留下的這三個人中,資歷最老的是徐世昌,實力最強的是段祺瑞。

徐世昌是北洋軍閥中資歷最老的一個人,被當時的人稱為“徐相國”。徐世昌在北洋政府中的影響力僅次於袁世凱,在清王朝統治時期,徐世昌曾經擔任過東北總督和體仁閣大學士,既是封疆大吏又是正一品大員。


不過徐世昌這個人非常的狡猾老練,在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北洋軍閥已經四分五裂,西南軍閥和南方軍閥都紛紛脫離北洋政府獨立,徐世昌不肯趟這趟渾水,便極力推辭了總統的位置。

徐世昌推遲後,總統的最佳人選成為了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之一,被人們稱之為北洋之虎。雖然段祺瑞在北洋三傑裡面排名第二,但是北洋之龍王士珍在清朝滅亡後就逐漸淡出政壇,北洋之豹馮國璋一直都不是段祺瑞的對手。


袁世凱去世之後,誰做總統的決定權就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然而段祺瑞並不想出這個風頭,此時的北洋軍閥矛盾尖銳,段祺瑞做總統必然會觸動了很多軍閥的利益。北洋政府總理和總統的職權相差不大,總理遠沒有總統更加的引人注目,因此段祺瑞更加傾向於總理的職務。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不想做總統,總統的候選人也就只剩下了黎元洪一個。黎元洪是民國時期非常幸運的一個人,在辛亥革命之前,黎元洪在北洋軍閥裡面的地位並不高。


黎元洪能夠在崛起主要是革命黨和袁世凱妥協的結果。革命黨在湖北發動武昌起義後,強迫黎元洪做了湖北總督。


黎元洪做了湖北總督後,手中並沒有實權,只是湖北革命黨人的傀儡。袁世凱看中了黎元洪的這一優點,在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便任命黎元洪做了副總統。

黎元洪的副總統只是徒有虛名,黎元洪在外面沒有自己的軍隊,在北京也沒有自己的心腹,在任期間一直碌碌無為。


段祺瑞一直想要一個傀儡總統,黎元洪的這種情況剛好符合段祺瑞的需求。為了不讓總統的職權落到旁人的手中,段祺瑞和徐世昌紛紛支持黎元洪做總統。於是在段祺瑞的擁戴下,黎元洪順利的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3任總統。

不過黎元洪的總統做得非常的憋屈,段祺瑞只想把黎元洪變成一個象徵性的總統,並不給黎元洪任何實權。黎元洪開始的時候畏懼段祺瑞的勢力,不敢得罪段祺瑞,後來由於段祺瑞過於囂張,黎元洪和段祺瑞爆發了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爆發後,各省軍隊都支持段祺瑞,僅僅做了一年總統的黎元洪只能被迫下臺。


歷史總探長




袁世凱是個很聰明的人,也是個很會做事的人,關鍵時刻總能做出對整體最有利的選擇,當然,“稱帝”之事確實沒做好,除此之外,其職業生涯堪稱完美。

“袁世凱稱帝”確實很鬧心,不僅天下群雄反對,後來,袁世凱自己也後悔不已,儘管他只是想走“君主立憲制”,而不是走“傳統稱帝路線”,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哪裡有解釋時間?

因為“稱帝失敗”,袁世凱腸子“悔青了”,腎也“整壞了”,最終在1916年的6月6日去了黃泉。

因為在任上去世的,所以袁世凱可以指定三個總統候選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北洋系”的人會接過袁世凱的擔子,但結果是,袁世凱安排的第一人選是:黎元洪,其次是段祺瑞、徐世昌,至於袁克定根本就沒有出現在給候選人名單裡。

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成了第一指定人選?

袁世凱作為總統去世,擔任近五年副總統的黎元洪接任,合情合理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大功臣,此人胸懷很大,先是在武昌起義後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黃興,後是擁護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上了總統之位,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將武昌起義的代表人物黎元洪放在了副總統的位置,這一放就是四五年時間。曾經的革命軍代表人物孫中山早已遠赴了日本,而黎元洪卻長期“矗立”在民國高層中,看來此人是高手。



(黎元洪)

那麼,袁世凱是不是很器重黎元洪?其實,也不完全是。袁世凱其實對黎元洪多有忌憚,因為黎元洪背後也有一幫人,那就是武昌起義的那一夥,可以說,黎元洪在湖北等地“樹大根深”,人脈不少。只是,相比袁世凱的北洋系而言,黎元洪的勢力還是差了不少。

但是,袁世凱死前,非常清楚,雖然黎元洪不是自己陣營的,但從整體來看,副總統接任總統之位,最為順理成章,波瀾最小,而且黎元洪此人絕非“小人之列”。

於是,黎元洪成了總統人選的第一選擇。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上任,可以“避嫌”



袁世凱的最大失誤是“稱帝”,在楊度、袁克定等人來回地忽悠下,袁世凱走了“復辟道路”,此舉讓全國沸騰,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護國軍”。

如果袁世凱死的時候,指定“袁克定”為總統人選,或者指定袁世凱的嫡系“北洋系”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為總統,那麼全國的護國大軍會繼續進京征討,因為袁世凱把“國家利器”交給了“自己人”。

只有交給其他人,全國反對的浪潮才會小一點,因此黎元洪成了非常重要的選擇。但,即使是黎元洪登上總統之位,國家這個權利機構中,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北洋系人物”,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無不是在重要崗位把持。所以,老袁的棋走得還是很妙。



(袁克定)

有人說,袁世凱對段祺瑞、馮國璋等兄弟“反對他稱帝”懷恨在心,而不願意將權力交給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因此排在了後面,這個可能還是相當小,因為,袁世凱的“胸懷不小”。

為了整體平穩過渡,為了避嫌,是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不交給袁克定等人的又一個原因。

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交給黎元洪,是因為黎有執政的能力



國家領導人,這個職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擔當的。像袁克定這樣的公子哥,放到位置上,真待不了幾天,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執政能力,強行上任,只會成為別人的傀儡,或者丟了性命,袁世凱在這點上看得很清楚。

而黎元洪有這個執政能力,武昌起義前,就是清朝的官員,早年在北洋水師工作,後來隨張之洞歷練了很多,1898年赴日本考察學習三年,1905年成為了湖北常備軍第二鎮第三協統領,1906年又擔任了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1909年代表軍界代表參加了湖北鐵路協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被革命黨人推舉為湖北都督,領導起義。1912年,當了袁世凱的副總統兼領鄂督,直到袁世凱“稱帝”。

看得出來,黎元洪的經歷很豐富,一路過來,積累無數人脈。像袁克定這樣的人相比起來,差得太遠。

不說袁克定,就說段祺瑞等人,在能力和履歷方面也沒有黎元洪豐富。特別是,近五年的副總統任職,讓黎元洪對國家運轉體系熟悉無比,理性來說,黎元洪就是最合適的總統繼位人選,段祺瑞等人只能排在其後。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為繼任總統第一人選,可以說是非常得當,眼光真的是非常老辣。

能力夠,資歷夠,還能“避嫌”,還能讓權力平穩過渡,袁世凱的繼任總統,再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藍風破曉


袁世凱本是一精明之人,但晚年在身邊一班攀龍附鳳之人鼓動下,欲改變國體,稱孤道寡。在這種情況下,外有孫中山、蔡鍔等激烈反對,不惜以武力抗拒;內部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舊人消極應對,徐世昌、段祺瑞稱病離京,江蘇將軍馮國璋也與西南反對派暗通聲氣,國內各省,紛紛獨立。袁世凱四面受敵,陷於孤立,內外相逼,心力交瘁,憂悶成疾。最後袁世凱只好取消帝制,恢復國務院體制,任命北洋大將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

袁世凱在居仁堂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情惡化,情況危急。外交次長曹汝霖在家中接到電話,要他馬上到總統府召開國務會議。曹汝霖猜到袁世凱已經病危,於是驅車入府,見袁已陷入昏迷之中。曹汝霖向醫生屈桂庭詢問袁氏病情,屈桂庭說袁本有腎病,但家人不準手術治療,現已轉成尿毒症,無可救藥。一會兒袁世凱甦醒,徐世昌在其耳邊大聲說道:“有什麼吩咐嗎?”只見袁世凱兩手在空中亂抓,喉間彷彿發出“黎”字之音。徐世昌說:“是黎元洪吧?知道了。”

袁世凱當政時期的外交次長曹汝霖

袁世凱臨終指定副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黎元洪不敢相信,他認為總統候選人一定是袁世凱長子袁克定。袁世凱早就寫好總統候選人名單放在金匱石室,段祺瑞與黎元洪等人親自打開一看,只見袁世凱親筆所書三人名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曹汝霖在回憶錄中如此感嘆:“項城雖然帝制自為,尚無家天下之心也!”

袁世凱新舊合一的葬禮,正如他的一生

袁世凱在外力壓迫下取消帝制,恢復了民國體制。按照民國法律,總統出缺,副總統繼任,黎元洪雖然不是北洋中人,但由他繼任合理合法,這就是袁世凱選擇黎元洪的唯一理由。而袁之所以沒有將總統位子傳給袁克定,是因為知道袁克定根本駕馭不了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這些北洋大佬。至於沒有傳位段祺瑞,則是因為馮國璋與段資歷、職位相當,如果傳段不穿馮,必然引起北洋系統分裂,這是袁世凱最不願看到的事情。

謝謝閱讀。個人一得之見,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