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這是我們養育故事系列的第2篇文章推薦,今天帶來分享的是一位僑居法國的媽媽——王雯。

提到“紀律”這個詞,你首先會想到什麼呢?“小小手,手背後”、“排排隊,挨個走”還是“不可以”、“要這樣”?

王雯說:“這些都不在法國幼兒園老師的選擇範圍之內!”

法國教育的一個核心觀點認為:紀律一定要建立在自由與自我充分發展的基礎之上。

當一個孩子開始愛這個世界,開始喜歡自己,開始認同一件事的正確打開方式,他已經學會了“守紀律”。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僑居歐洲多年,也許是身為一位媽媽的本能,亦或是出於對教育的熱情,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學校。跟隨著孩子成長的步伐,我有幸能夠深入瞭解,一探歐洲教育的精髓。

去年初春,我們全家從德國慕尼黑搬到了法國尼斯,兒子們第一次上起了法國學校。這所學校分幼兒園和小學部,明年還會增加中學部。在校的學生目前大約有250多位,在法國也不算規模大,但口碑不錯。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隨著孩子們漸漸適應了新環境,我也如願以償成為了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代表,隨著走進校園的機會越來越多,法國老師的育兒理念在我眼前徐徐展開。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大人必須退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上個月,幼兒園部開始給孩子們介紹各種社會職業,以此“幫助孩子融入社會”。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孩子們在不同的工作區做自己的事

我也加入了分享者的行列,有幸和一位音樂家搭檔。當他精彩亮出自己閃閃發光的吉它時,孩子們便呼啦一下湊了上去,把他團團圍住,都想近距離的一看究竟。

這時候,我發現班上五歲的小男孩Lucas獨自站在外圍什麼也看不見。他首先努力往前擠了擠,可惜沒有人注意到他。

他看到了人群后面的一個小方桌,臉上頓時閃爍著希望,開始往桌上爬。為了安全,我本能的伸出手想要阻止,打算把他抱起來。

班上的老師Rachel突然攔住了我,低聲對我說:“先別抱,這桌子很穩,咱們再觀察一下。”

我雖然心裡充滿了疑惑,但也只能做罷。於是,我看著小小的Lucas,一點點爬到桌子上,慢慢站起來。當他看到人群中間所發生的一切時,臉上亮起了成功後的喜悅,眼睛裡滿是希望和自豪。

這時,Rachel 微笑著對我說:“如果我們一把抱起他,雖然他一下就達到了目的,但是我們卻剝奪了他自發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時,班上的另外一位老師 Jennifer,一邊輕輕拍手,一邊對全班同學說:“請注意,大家看看身後發生了什麼?”於是孩子們轉過頭,看到可憐的Lucas只有爬到桌子上,才能看到音樂家手裡的吉它。

Jennifer接著說:“我們應該彼此照顧,如果大家都擠在一起,很多同學都會像Lucas一樣,需要做危險的事情才能看到,或者乾脆很難過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

老師邊說邊指了指另外幾個站在外圍,努力想要把頭往前伸的可憐孩子。Rachel 則在此時配合著晃了晃Lukas腳下的桌子,Lucas嚇得趕緊蹲了下來,“危險”兩個字必然在那時重重的敲打了一下他的小腦袋。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很專注地聽故事

很自然,孩子們都意識到了問題出在哪,乖乖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這樣每個人都能清晰的看到,積極的參與。我這才恍然大悟,老師們的用心良苦。

我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是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應該聽大人的話,延續大人的成長經驗。

但在法國老師看來,每件事都是孩子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沒有達到自我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大人後退,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老師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和幫助者,才能看到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想法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成為自己的主人,比乖乖守紀律重要

在我過往的經驗中,幼兒園老師往往都非常重視紀律。但在守紀律這件事上,我發現在法國幼兒園老師有不同的方法。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把眼睛蒙上搭積木,會搭出什麼造型?

在法國,老師認為幼兒首先要成為自己的主人並主觀同意遵循一些規則,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管的住自己的行為,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守紀律的人。而自由應該被限制在集體的利益之內,給孩子機會去體會這其中的妙意,則顯得至關重要。

有一次,老師正在分組講解一個數字遊戲,活動結束後,老師照例把所有的教具和數字卡片,分門別類的放回到所在的小盒子裡。

一般,特定的教具是不會讓孩子任意拿取的,這是班級裡的規定之一。

可是當老師走開後,班上的一個小姑娘Sophia 未經允許又把剛剛收拾整齊的卡片全部倒了出來,有模有樣的演起了老師的角色,模仿老師的語氣,給自己的幾個朋友講解起了“數字加法”。

有意思的是,老師沒有生氣的衝口而出:不!可!以!反而在一旁悄悄觀察,當Sophia的“授課”接近尾聲時,老師不緊不慢的走過去,面帶微笑的對那群孩子說:“你們覺得Sophia這位老師怎麼樣?是位很棒的老師!你喜歡做老師麼?”

Sophia忽閃著一雙充滿喜悅的大眼睛,連連點頭。老師接著問:“那上完課,還要做什麼?對啦!要把這些重要的教具整理好,這樣才能為下一節課做好準備,不會弄丟。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可不容易哦,一定要及時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位”於是老師開始帶領著Sophia和另外幾個在場的孩子一起歸位整理教具。

整理完畢,老師說,你們剛剛收拾的並不是玩具,如果因為講課的需要而想要使用,一定要先和我說一聲,而且用完還要馬上收好,你們可以做到麼?“ 孩子回答的很響亮很堅定:“能!!”

我很感動老師在第一時間就捕捉到了Sophia的善意和美好的願望,她想要成為老師,做一個對別人有用有益的人。比起武斷的阻止或責備,老師把她的善意看的更為重要。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孩子們在安靜地搞創作

法國老師推崇正面管教,只有一個孩子行為的積極意義被及時的挖掘、肯定和讚揚,才能激發孩子堅持好的行為,養成正向積極的思維,從而激發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

老師在孩子自我意識被肯定的前提下,抓住這個難得的教育契機,讓孩子充分體會到了整理歸位的重要性以及為此所要付出的努力。這樣,規則顯得不再死板教條,而是充滿了人情味,深深的烙印在孩子的心中,使他們最後能夠自發自覺的去遵守和執行。

講紀律,堅決不說“不”

當然,對於一些涉及人身安全的紀律,是不容許孩子觸犯的,需要嚴格監督。

比如說,幾乎在世界各地的學校都有一條相同的規定:“請不要在走廊或教室內奔跑。”雖然聽上去簡單,但是對於好動的孩子來說,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兒。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保障學校的秩序,讓我們來看看法國老師是怎樣攻克這個難題的。簡而言之,就是“不說不”、“讓他說”、“用肢體”。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孩子們的自發遊戲

首先,堅決不說“不”!法國老師認為,用肯定積極的語言來講紀律,會讓紀律本身變得更加友好,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反之,則會讓孩子有被指責的感覺,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挫敗感。因此張貼在教室裡的班級準則是這樣寫的:在走廊裡和教室內,我有一雙輕輕走的小腳。

這話寫的挺有童趣。對於違反規定者,老師不會憤怒的脫口而出“不要跑、不可以!”或是其他懲罰類的言語。取而代之,對於初犯或偶爾為之,通常只會用正向積極的言語來嚴肅提醒:“XX,請你在教室裡慢慢走,這樣才能保護大家。”

其次,激發孩子的思考,讓他說。有時候老師不會直接說出孩子哪裡錯了。而是用問題來代替。

有的孩子性格非常好動,總是不自覺地就在教室裡竄來竄去,當老師看到他又要跑動時,往往會一把攔住他,低聲問:“在教室裡要怎樣做?可以跑麼?”這時孩子的注意力被立刻喚了回來,想起了平日裡的規則,趕忙搖搖頭。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孩子們經常會在戶外上課。

第三,當孩子被興奮衝昏了頭,在短時間內反覆忘記規則時,老師還會再加上肢體語言的魅力。法國老師喜歡用堅定的目光,肢體的接觸,來給孩子施加“溫柔”的壓力。這往往很有效。

比如,老師會用手攔下孩子,用胳膊環繞著他,蹲下身子與孩子的目光相接,同時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或頭上,堅定的提醒孩子“教室裡一定要慢慢走!”用語氣,目光和有一定力量的接觸來把這種必須遵守的堅定傳達給孩子。

有時候,老師還會這樣摟著孩子停滯幾分鐘,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讓孩子慢慢安靜下來,仔細想想自己做錯了什麼。

法國老師不但會用這些方法,還會日復一日堅持耐心的用。孩子就是在這樣積極自由的氛圍中,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不要負面情緒,不要嚴苛的懲罰,孩子們每一天都在變得更加自律和守規矩。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作者家的兩個小夥子。

Bravo!法國教育的精髓之一,便是一切的造就都源於自由自主的發展。原來孩子們就是這樣變成了有主見的“乖寶寶”。

他們在不斷的自我發現與探索中、自發的學習,慢慢成長為一個自主的個體,並且能夠時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自信心也因此一天天的被建構起來。

現在想想,怪不得世界對法國的印象總是和自由與浪漫有關。這自由自主的意識,大到國家制度,小到學校生活、教育理念,都是實實在在的主旋律啊。

法國幼兒園老師:我們要孩子“守紀律”,但不要聽話的乖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