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減持實施區間剛剛屆滿的外資股東又拋計劃,欲清倉式減持,興齊眼藥(300573.SZ)再度捲入“減持風波”。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資料顯示,興齊眼藥前身為東北製藥集團瀋陽市興齊製藥廠,上市於2016年12月。該公司主要從事眼科藥物研發、生產及銷售等。目前,其生產的眼科藥品涵蓋抗菌藥、抗炎藥、人工淚液、角膜修復藥、抗疲勞藥、散瞳藥、手術用藥、乾眼治療藥等八大系列。

11月12日公告,Lilly Asia Ventures FundII,L.P.(以下簡稱LAV)自2019年4月17日起的減持計劃的實施區間屆滿,累計減持約230.8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80%。此次減持後,當前持股309.11萬股,LAV持股比例由6.55%降至3.75%。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僅一週後,昨日晚間,興齊眼藥再發LAV減持計劃公告,其計劃在公告披露之日起3個交易日之後的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所持股份合計不超過309.11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75%,對應其當前持有的全部股權。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興齊眼藥可謂今年的超級大牛股,累計漲幅超過426%,4月份一度連續10個漲停板,8月底達階段性高價97元/股後股價有所震盪回落,但當前仍處高位,作為興齊眼藥的第三大股東,LAV為何要“全身而退”?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一探究竟。

減持對應高額收益

今年以來,公司股價節節攀升,多個股東發佈減持計劃,不止上文提到的大股東LAV、第二大股東桐實投資也現頻繁減持,LAV及桐實投資均為外資股東。

LAV方面,上文已提及,自2019年4月17日起其累計減持約230.89萬股,對應套現金額達1.47億元,並新拋“清倉計劃”。

桐實投資方面,自2019年4月18日以來,外資股東桐實投資多次減持,至今累計減持了283.99萬股,減持金額合計逾1.6億元。

同時,據公司9月11日晚間公告,桐實投資自公告之日起3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以大宗交易、集中競價方式減持股份合計不超過494.58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6%,按照該公司9月11日的收盤價83.9元/股估算,減持的上限達到了4.15億元,當前減持期尚未屆滿,減持仍在推進,其中,10月22日其減持59.43萬股,對應套現5130.5萬元。

而遙想當初,2016年12月初上市,興齊眼藥IPO發行價僅為5.16元/股,LAV、桐實投資今年高位套現,減持平均價格多在60元以上,據市場統計,加之近年來該股的分紅派息,兩大外資股東已減持部分盈利超過12倍。

通過數據可觀,不論是LAV還是桐實投資,在興齊眼藥這隻股票上的投資盈利都是非常可觀的。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業績指標表現一般

雖然興齊眼藥的股價在上市後表現不俗,但是該公司的業績指標卻並未像股價表現那樣亮眼。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該上市公司的營收分別為3.39億元、3.6億元、4.31億元、4.10億元,同期的增速分別為17.97%、6.17%、19.78%、21.69%。整體來看,營收數據尚可,起碼維持了正向增長的趨勢。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然而,該公司在上述各報告期內的歸母淨利潤卻分別為0.54億元、0.39億元、0.14億元、0.29億元,同期的增速分別為146.95%、-27.34%、-65.37%、116.35%,整體來看,其盈利能力基本處於下滑狀態,且金額數目較小。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此外,各報告期內,該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32億元、1.34億元、1.93億元、1.7億元,各期內,其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8.94%、37.22%、44.78%、41.46%,銷售費用佔營收的比例有緩慢提升趨勢。

另外,2016年至2018年三年時間,其銷售費用增長了46.21%,也明顯快於同期營收的增速,且2019年前三季度銷售費用居高,與2018年整年水平相差較小,有繼續趕超上年的趨勢。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高比例解禁在即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12月9日,興齊眼藥將迎來一波總股本佔比高達30.77%的解禁,解禁股數達2536.4萬股,解禁後流通股為7885.25萬股,類型為首發原股東解除限售。近期,投資者避雷情緒漸漲,限售股解禁對部分公司的股價造成重大沖擊已成不爭的事實,在這份解禁壓力之下,當前高收益套利無疑會加大投資者提前減持套現的慾望。

興齊眼藥:再遭外資股東減持,LAV“全身而退”為哪般?

由此可觀,對標經營業績指標,減持套現帶來的獲益似乎更具有“誘惑”,外資此時選擇在高位賣出似乎也並不意外,但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在看好公司長期發展的同時,需要注意股價深度回調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