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挑战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王 敏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挑战

自2006年1月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以世所罕见的速度迅猛发展,在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资金缺口急剧膨胀;“弃风弃光”比例不断攀升。

  我们发现,分别始于2009年和2011年出台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固定上网电价制度,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的大规模发展,对我国能源绿色转型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在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却因电价调整的严重缓慢和滞后,导致补贴额度过高,高度激发市场投资意愿,催生寻租乱象。引发市场主体的投资冲动,触发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和行政干预,为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埋下了“重建设、轻消纳”的隐患。

  高额补贴所引爆的风电和光伏发电投资,给财政补贴资金造成压力,也与我国原有的电力体制产生矛盾。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固定上网电价结合全额保障性收购的政策设计虽欲以“既保价、又保量”的初衷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但经济规律表明“量”、“价”难两全:给定固定上网电价,只要新建装机能获得超额回报率,即便弃风弃光率不断攀升,企业也会不断增加投资,直到项目收益趋向行业平均回报率。在封闭且需求有限的市场中,高额补贴没有发挥制度设计效果,而弃风弃光率则替代价格成为调节市场供给的重要工具,且随补贴强度水涨船高。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曾经催生风电和光伏发电高额补贴政策的历史因素,已经发生变化。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在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急剧下降以及成本信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不对称的背景下,上网电价竞标制度以其独有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以及真实发现和还原发电成本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欢迎和采用。解决当前风电和光伏发电所面临问题,并促进其长久可持续发展,第一要还原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商品和环境属性,第二要让市场和环境成为配置稀缺清洁能源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摆脱以往补贴思维的惯性,让补贴政策回归它的环境宗旨:从减少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减排的环境角度,而不是为完成某种发展目标、某种占比的角度,制定合理的补贴政策。(via 社会科学报 点击“了解更多” 获取全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