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頤資本週穎華:新醫療GP如何跑出“快而準”的黑馬

翰頤資本週穎華:新醫療GP如何跑出“快而準”的黑馬

記者丨朱燈花

來源丨國際金融報

圖片丨翰頤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穎華

在創投行業專業化、規模化、精細化發展趨勢下,不少投資界的“老兵”選擇從老牌基金“單飛”後,專注於細分領域投資,翰頤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穎華就是其中一位。

近日,周穎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垂直細分領域的新GP(普通合夥人)具有投資快、準的特點。科創板等制度利好創新藥發展,投資機構選對標的和進入時間點對投資回報有很大的影響。對於一些科創板上市確定性高但估值太高的項目,也會選擇放棄。

1 行業精英成立“新GP”

作為一位見證行業發展的“老兵”,周穎華曾是新天域資本合夥人、醫療健康板塊主要負責人,擁有16年股權投資從業經歷、11年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經驗,成功投資了心脈醫療、賽諾醫療、海利生物、東陽光藥、樹蘭醫療等十多個優秀醫療項目。

2018年,周穎華創立翰頤資本,並從上汽集團等LP(有限合夥人)手中募得近十億的第一期基金,專注於醫療健康產業投資。事實上,新GP募資的“門面”更多是創始團隊,也就是機構創始人IP,其過往投資成績是LP的投資邏輯之一。“創投行業發展至今,LP在選擇GP時也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周穎華很自信,“我們經歷過行業週期,具備足夠的應對能力。”

相較老牌創投機構或綜合性基金,專注於垂直細分領域的新GP如何脫穎而出?周穎華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像翰頤資本這樣的垂直領域的基金,由於對所投的細分行業更為熟悉,投資決策更快。

“除了‘快’,翰頤資本對待LP給的錢尤為謹慎,押中優秀項目概率更高,我現在全程跟項目,負責資金從投入到回收整個過程。” 周穎華指出,近年來有個趨勢,資金向大白馬基金嚴重聚集。LP投資更多是看重基金負責人,但基金負責人精力有限,只好把一部分資金交給其他人管理,瞭解投資結果就行。

周穎華認為,選對標的和進入時間點對投資回報有很大的影響。但估值太高,也會選擇放棄。

跟大多數早期投資機構一樣,翰頤資本先投人,再看項目。創業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所以對創始人教育背景、從業經歷等都會進行全面專業的瞭解。但優秀的人做的項目也不一定能成功,這樣也會選擇放棄。

談及夫妻聯手創業這種模式,周穎華坦言:“對於從大公司出來的職業化人員來說,對此會比較排斥。但是如果兩位合作默契,尊重製度化的安排,且透明化運作,那麼可以降低公司溝通成本,效率或許會更高。所以,我們也不能說絕對排斥,會看具體情況而定。我們更推崇團隊協作、清晰化、制度化的管理。

2 醫療基金2.0時代“難與易”

周穎華認為:“2014-2017年整個融資環境還是比較寬鬆的,LP對醫療行業也更為重視,有些機構大概兩三個月就完成募資。另外,被投企業過去幾年融資也很幸福。曾經看到有好幾家企業一年之內融資兩次,估值比上一次漲了3倍左右。”

隨著新機構“熱錢”不斷湧入,投資機構之間“搶項目”,被投企業估值“水漲船高”。周穎華感慨,過去兩年,醫藥行業一級市場泡沫很明顯。2018年,大部分港股醫療企業上市即破發,且有個別股票曾下跌到發行價的三分之一左右。

“健康的投資策略是保持相對恆定速度,因為好公司就像種莊稼一樣,每年就是那些數量,價值應該是有一個客觀的衡量,而估值的高低其實更多是反映資金供應的。市場上錢多的時候項目貴,錢少的時候項目會出現低估。” 周穎華表示。

2018年之後進入醫療基金2.0時代,募資難、投資更謹慎、退出更便利。不過,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現象不會持續很久,最近有一些曾經融資估值很高的公司,在新一輪融資時出現明顯的估值下調。

“有一家醫療器械企業,完成新一輪融資的時候,投前估值由12億元降到6億元,而其上一輪融資的投後估值是8億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方普遍會更加謹慎。”周穎華舉例說。

2019年醫藥行業市場表現如何?周穎華對記者表示,從二級市場來看,上市醫藥企業兩極分化明顯。

領軍企業恆瑞醫藥市值逾4000億元,市盈率突破80倍。而一些主營業務為仿製藥的上市醫療企業,市盈率在10倍左右。

在周穎華看來,這其實也是政策導向,政府在鼓勵創新,對於那些傳統且沒有差異化的仿製藥而言,未來將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相反,這對創新藥是一個利好。周穎華認為:“政策意圖很明顯,要把有限的醫保資金用在未來療效更好的創新藥上面,提高有限的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們現在一直在向被投企業灌輸一個理念,就是證明給醫保支付方看,產品可以創造‘好用省錢’效益。”

在一級市場上,受資本寒冬影響,創投機構對待手中的“子彈”更為謹慎,醫藥投資基金也不例外。“大部分醫藥企業融資時間延長,甚至融不到錢,日子很難熬。如果企業能降低估值拿錢發展,總好過倒在半路上。”周穎華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周穎華認為,醫療基金2.0時代,創投機構要想突出重圍,除了需要具備行業宏觀趨勢的預判能力、解讀政策的能力,還要擁有國際化的視角和資源網絡,提升投資變現能力及投後服務能力,重視自身制度化、機構化建設。

3 科創板或有舉牌熱潮

儘管面臨“錢荒”的挑戰,但科創板及試點註冊制給醫療基金帶來了機遇。周穎華向《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生物醫藥行業創業投資最大的特點是週期長,一個創新藥從項目啟動到上市,至少需要15-20年。因此,投資要像接力賽跑,但基金很難一直跟著。其次是醫藥企業對人才要求高,項目需要團隊合作,不能忽視任何一塊“短板”。第三是跟時間賽跑,需要在專利“壽命”到期前完成新藥研發。

“科創板的推出是國家戰略指向,對整個行業是利好的,鼓勵資金投資醫藥行業。另外,也吸引鼓勵人才投身醫藥事業。在科創板制度利好下,國家硬科技會有一個明顯的進步。”周穎華認為。

“科創板將會是一個優質併購標的聚集地,至少在醫藥行業是這樣。很多醫藥企業創始人是海歸,對於‘被併購’並不排斥。未來科創板或許會有一個舉牌熱潮,一些市值不大的企業很可能被大公司收購。‘唯IPO思維’將會改變,我稱之為路徑依賴,僅僅依靠內生性成長相對來說比較慢,且不太容易做大。”周穎華預測。

在退出之前,有追求的創投機構也會越來越重視投後管理,好的項目就像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孩子,但是成才也離不開後期優質的培育。周穎華認為,賦能式投資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也是挑戰,除了是否擁有相應資源,還要有戰略眼光,與創始人有一個較高的切合點,精準式對接資源。

《國際金融報》金融中心等你來爆料!

郵箱:18702514026@163.com

公募 私募 券商一手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