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評分9.2,豆瓣電影top250的No.13《海上鋼琴師》重映,無數影迷包括小Y都去了電影院乖乖二刷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在這個人手一本《局外人》,逢人就大談特談加繆,薩特和存在主義的時代,可能已經很少有人會問1900為什麼不下船,轉而慨嘆他何其幸運。

如今再看《海上鋼琴師》,主角已經不單單是1900,而是1900和故事的講述者,小號手麥克斯。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兩個人的故事

《海上鋼琴師》看似在描繪1900的傳奇人生,但卻是通過落魄小號手“麥克斯”的視角去串聯的。

1900是天才,而麥克斯則是理解他懂他的唯一朋友,在樂隊面對1900又開始自我發揮創作時,只有麥克斯笑了出來,他欣賞1900,相信1900的才華,甚至說羨慕1900的生活。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1900帶著麥克斯駕著鋼琴在Virginian號上隨著海浪搖擺,也是1900為剛開始在海上漂泊的麥克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但他們也是不同的,麥克斯從開始到結尾都在自述,我不會在海上工作很久。”他對自己出於清醒的自我認知或是對“現實”生活不願放棄的怯懦,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在船上待很久。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而對於1900來說,他更為天真和赤誠,他是幸運的,還有選擇下不下船的權利。

他本身已經足夠幸運,在一個沒有秩序,沒有規則的環境里長大,有可以表達情感的鋼琴相伴,他的世界簡單而純粹,他不需要逃避就可以存在於一個不可想象的真空世界裡。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兩種生活的方式

正因為1900過於純粹,與其說他是一個個體,不如說他是一個符號,是所有追求藝術,嚮往純粹的人內心的理想,而1900其實就是麥克斯心中所追求的理想。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當1900對麥克斯說出自己想下船,想要聽海的吶喊,做一個正常人的時候,麥克斯的表情是意外,遺憾,但更多的是尊重他的選擇。

他沒有斷絕一切成為“孤獨者”的環境和勇氣,卻也喜愛和珍視孤獨為1900帶來的才華和天真,生活就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1900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如果說天才是一座孤島,那麼永不肯上岸的1900一定是那座孤島,“海上”就是1900純粹的藝術世界,而麥克斯就是遠眺小島的那個海灣,他豔羨“純粹”的海,知道孤島的存在,最終他不屬於海洋,也不屬於陸地。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1900在破爛的船艙裡對麥克斯說:“你知道我在這,你就是少數派,而且你最好習慣他。”

對於麥克斯來說,1900是他的理想,但他卻追尋不到極致,他選擇下船,不得不當掉自己的精神生活“小號”以求生存,卻極力拯救曾經飽含著自己精神世界的船和1900。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他被迫對生活妥協,卻不甘心,如果說1900是徹頭徹尾的赤子,麥克斯就是心中還保留著一點赤誠的普通人,但就是著一點赤誠,讓他成為了1900口中的少數派,

成為了所有仍飽含期待卻無力抵抗生活的中年人的寫照。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理想現實皆滅

1900和麥克斯是一面鏡子,一個是還未經歷世界滿懷激情和赤誠的自己,一個是被生活折磨疲於奔命的中年危機的自己。

在理想的精神世界長大的1900面對陸地上的一切,他被看不見的恐懼逼退,他承認了自己的怯懦,選擇轉身回到船艙中。

“赤子”讓他擁有純粹的才華,但“純粹”讓他赤身裸體呈現在世界面前,沒有基本的生活技能,沒有能力去面對陸地上的一切。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其實1900並不孤獨,他永遠伴著音符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起舞,而有些人,從未登上過人生的舞臺。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麥克斯出生在陸地上,被擁擠的生活裹挾,沒有機會去思考,就被怯懦所吞噬,對漂泊不定的生活妥協,被迫做一個“正常人”。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他沒有思考過,甚至沒有體會到怯懦的存在,放不下的小號是他對音樂,對理想的追求,但他直接就被鋪面而來的城市打倒。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1900說,無限的自我在無限的陸地上,沒有辦法選擇一條路,而麥克斯和許許多多在陸地上的人一樣,並沒有在思考和選擇自己的路,而是被生活裹挾著前進。

1900的悲劇在於他看到了卻掌控不了,而麥克斯的悲劇在於他甚至沒有看到世界的真相。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對生活的無力

人的一生究竟該怎麼活?就算選擇自盡的1900也在問出“為什麼”後有過痛苦的時光,在生活中輾轉求生消磨自己理想和精神生活的麥克斯更無幸福可言。

他一直在回憶在船上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Virginian號最後的爆炸是他和1900理想的破滅,二者皆不算活出人生的樣子,生活本來的面目真的無人知曉。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現實生活也是如此,我們面對日復一日的重複,對現實產生無限的疲勞。

如同無限的陸地,在無限的城市裡,人是多麼的渺小

,每一個“996”,“007”在大樓裡奮戰的人,每一個深夜的便利店,精神生活被無限的壓抑。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也許只有坐在熒幕前的那一刻,看著Virginian號的爆炸,留下的那一滴眼淚,是給1900和麥克斯的,也是給自己無處安放的孤獨和理想的。

存在主義大行其道的現在也許能給出Virginian號爆炸的答案,薩特說:

“世界是荒謬的,生活是痛苦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Virginian號的爆炸是藝術的消亡,理想的逝去,因為生活無意義,所以我們對逝去無所珍視。所以就這樣吧!讓這理想和藝術就這樣告別,讓生活歸於荒誕的終點。

或許1900在船上遇見的手風琴老人才是面對生活最幸福的人,他可以聽見海的吶喊,在面對海的那一刻他感受到生活的無邊無際,

老人在自己的一片田地裡期待的是生活的無限,而他選擇邁出那一步,去感受,去體驗無限的人生和無限的世界的交匯。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願你走進海邊也能聽到無限的召喚。

重溫《海上鋼琴師》,才發現孤獨且怯懦的是像麥克斯般平庸的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