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薩莎


要追尋歷史的真相,有些東西就會很滑稽、很殘酷。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一:五胡參加中原的戰爭大多並非主動,甚至是被晉朝當權高層強行給拉進來的

譬如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漢趙開國皇帝劉淵,他就是被西晉的鄴都留守成都王司馬穎拉進戰爭的,司馬穎想讓劉淵召集匈奴五部幫他爭奪天下,可司馬穎死了,劉淵就自己爭奪天下去了。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是個殺西晉高層不留手的人,原因在於在西晉的統治下,石勒等上黨羯族人幾乎就沒有活路。有一年,幷州饑荒,石勒甚至對晉朝的一位官員建議:“乾脆把我們羯族都劫掠來賣到冀州當奴隸吧,冀州人得到了奴隸,至少我們也得到一口飯吃。”後來石勒等人當真被西晉高層掠賣為奴,一路上帶著枷鎖,因為枷鎖不夠用,甚至兩人一枷。正因為生活如此悲催,石勒才義無反顧的投入了戰爭。

遠在遼西、遼東的慕容家(後來建立了前燕、後燕等政權),遠在漠北的拓跋家(北魏的前身),都被西晉的地方高層(幽州刺史、幷州刺史)主動聯合,請求他們出兵參與中原的戰爭,無外乎是為了滿足這些地方高層爭雄天下(有的是自稱匡濟天下)的野心。

成漢的李家、前秦的苻家(本為蒲家)、後秦的姚家等等,都是西晉的統治出現了巨大問題,地方饑荒或者兵亂,造成了這幾家和他們族人的大遷徙,生活動盪不安而造成的。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二:五胡統治者並非都只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人,恰恰相反,他們中的許多人漢文化程度很高

譬如說劉淵,史書記載他“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他兒子劉聰也大概如此。前燕的慕容皝、慕容俊、慕容恪等人,前秦的苻堅,後秦的姚興等人,漢文化功底都很深厚,並非通常所認為的野蠻人。甚至他們許多人的行為做派,理想追究,都是很漢化的,其統治基礎,是漢化的王霸思想加之以其民族的彪悍武力。即便是石勒這樣當過奴隸的人,目不識丁,也讓幕僚給他讀《漢書》,雖然只是聽聽故事,也往往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三:西晉末年,戰亂的根源其實不在於五胡亂華,而是西晉的統治出現了根本性的問題,五胡的百姓和漢族的百姓都是西晉混亂統治的受害者

西晉統治的根本性問題,本源也不在西晉本身,早在西漢末年有的危機已經顯現,然而晉武帝放任腐敗、貪圖奢靡,司馬家的媳婦兒(賈南風)、王爺們(八王等人)為了爭權奪利而導致的八王之亂,更加深加速了這種社會危機。

西晉統治的根本問題在於,當時的統一帝國,對百姓的壓榨已經到了百姓們不能承受的地步,而西晉上層的腐敗、清談、不顧實際還在越發的厲害。

古代中國,最根本性的問題都在於王朝末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百姓耐以為生的生產生活資料被剝奪,皇帝不能解決帝國的賦稅問題(錢都落入了大豪族手中),就想盡各種辦法從百姓頭上加大壓榨,從而造成各地的動亂。

在這其中,生活在邊地的五胡似乎受害更重,造成了大規模的遷徙。而漢族的百姓,同樣是如此,只不過他們的逃亡沒有五胡那樣的部落組織,而顯得零散罷了。

最終,天下亂了,這些亂兵,說到底是失去了生活基礎的漢族、五胡的百姓,只能以力為雄,求取生存。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四:五胡的暴虐,史書有記載,當時漢族軍閥的暴虐,史書同樣有記載。亂世就是暴虐的催化劑,其實無關乎哪個民族。但五胡亂華時期,表面上的民族矛盾因為實際上的階級矛盾,表現得特別明顯,五胡的暴虐就很顯得突出

五胡將漢人視同為“兩腳羊”,這是史書明確記載的。後趙皇帝石虎、胡夏皇帝赫連勃勃視人命如草芥的記載更顯得突出。然而,史書中同樣也記載了漢人將領張方、苟晞、王彌等人暴行,可以說,亂世中的血腥會讓任何人都喪失理智,無關乎民族,只是弱肉強食。翻看任何亂世的記載,都是如此。項羽屠城、曹操屠城、黃巢把人肉當做軍糧、朱溫見天氣不好就嫌殺人不夠多,這就是亂世。五胡的暴虐因為摻雜了民族矛盾,尤為被人所注目。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五:都說五胡亂華,其實五胡與華夏的交道極為長久,都沒有亂華。後來五胡大多數消失了,他們都到哪裡去了?

不說什麼羌族裡面的姚姓來源舜帝之類遙遠的傳說,只說一些確實的記載。

遼東慕容家的興起,是因為慕容家的先祖幫司馬懿平定了遼東的公孫淵。成漢政權李特的先祖,那是幫劉邦平定三秦立過大功的人。上黨的羯族,多半是隨著漢武帝開發絲綢之路後,從西域而來的。至於劉淵的匈奴族,更是與中原政權長期都有交道。

在那麼長的時間內,五胡都沒能亂華,由此可見,只有當中原帝國自己的機體出現了問題,亂才會產生,即便是五胡的亂民消失了,自然還有其他的亂民。幸好,歷史沒有把明末的亂局,歸咎於李自成可能是党項人的後裔。

後來,五胡的匈奴、羯、氐、鮮卑都消失了,現代的羌族也應該和當時的羌族有巨大的差別,那麼多人都到哪裡去了?或許,你看看古代兵馬俑與當代人長相的差別,再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搞點DNA研究,這答案就比較清楚了。從歷史發展上說,民族的交流、融合終究是無法阻擋的,只是其中或許也有累累白骨。有學者喜歡把這稱之為人類社會的螺旋形上升或者發展。


星火辰


這是一個好問題,特別是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友友們,瞭解這個問題,對於更好的瞭解三國曆史,具有很大的啟發。

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遊牧民族,在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趁西晉八王之亂,政權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之亂,就是北方少數名族,在中原地盤上建立的不是漢人控制的政權。

五胡指的是從漢末三國到晉朝時期,遷徙到中原地區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胡人遊牧部落聯盟。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新政權,國號晉,史稱西晉。

280年,西晉滅掉了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國家重新統一。

但是,西晉統一中國以後,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西晉成立後,司馬氏家族成為了龐大的權貴集團。西晉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從漢末三國開始,由於中原地區連年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北方遊牧民族開始陸續內遷。到了西晉時期,內遷的遊牧民族大量增加。關中、涼州地區已經佔到了人口的一半。這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一的局面,僅僅過了十多年,從291年到306年的十六年時間內,西晉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就發生了兩個階段的內亂。先是皇后賈南風乾政引起內亂,後來是“八王亂政”。社會政治、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中央政權的控制力嚴重削弱。

趁此機會,內遷中原的遊牧民族,開始獨自建立政權,中國從此進入了近三百年的動亂時期。史稱“五胡亂華”或”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與逃到江南的漢族政權長期對峙,中國再度出現了更為悲慘的對峙分裂局面。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建立政權開始,揭開了歷史的序幕。

304年冬天,氐族首領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建立漢政權,史稱“成漢”;

同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成立漢政權,史稱“漢趙”。

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310年,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殺死太子劉和繼承了王位。

311年,劉聰命令部將攻佔了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殺死太子、宗室、官員、兵士百姓三萬多人,大肆發掘陵墓、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

316年,匈奴建立的另一個政權前趙劉曜攻佔了長安,俘虜了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死。

當時的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親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從西晉永興元年(304年)“成漢”、“漢趙”立國,到北魏統一(439年),南北朝開始以前,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南到淮河、北至陰山、西到蔥嶺、東到大海,東北到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到瀾滄江以東的地域內,相繼由匈奴、鮮卑、羌、羯、氐等五胡,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建立的十六國分裂的外族政權。

此外,還有漢族建立的冉魏、西燕等。

這就是史稱“五胡亂華”的歷史真相。

五胡亂華,給華北地區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連年的戰爭導致社會經濟嚴重的破壞,中國的人口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據《晉書》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中國後,全國有249萬多戶,人口1616萬多人。282年,人口調查到了大約1885萬。

但是經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又導致了華北人口大量流失,所謂“十室九空”。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人口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超過一百萬。

五胡亂華,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促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漢族的文化經濟交往,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經濟中心也由中原地區向南轉移,帶動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就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人民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和平、統一、穩定的局勢,才是人民的福祉。


豹眼看歷史


五胡亂華指的是魏晉時期北方內遷少數民族反抗中原漢政權的大規模起義運動。

一、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

東漢以來,分佈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人民已陸續向內地遷徙。魏晉時期,漢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他們入居內地。各少數民族人民內遷後,在漢族人民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地由遊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過渡。魏晉時,西、北各少數民族人民向內地遷徙的活動,更加頻繁,而且種族很多,主要的有匈奴、羯、氐、羌、鮮卑五族,舊史中稱為“五胡”。



1、匈奴族

匈奴族從東漢以來,已遷居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今山西、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南部)等地。魏晉時期,匈奴族仍源源不斷內遷,前後共數十餘萬人,,分佈在今天的晉、陝、甘三省境內。



2、竭族

竭族是隨匈奴內遷的少數民族之一。竭人高鼻、深目、多須,信波斯的火祆教,可能是附屬匈奴的西域人,故稱“匈奴別部”。他們內遷後,聚居於上黨武鄉(今陝西榆社),後來散佈於太行山一帶。

3、鮮卑族

鮮卑在東漢時曾據有匈奴故地,漢末、三國時,實力相當強大。後來部落離散,成為不相統屬的幾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活動在遼東、遼西、右北平(遼寧西部和河北塞外)一帶。拓跋部活動在代郡、定襄、雲中及其以北一線(山西北端和蒙古中部)。它的分支禿髮氏數萬人遷到雍、涼二州間(陝、甘、寧三省交屆地帶)。號稱隴西鮮卑的乞伏部活動在今甘肅隴西一帶。慕容部別支吐谷渾則進入青海草原。

4、氐族

氐族原住川、陝、甘三省交界一帶。氐族中最強大的一個部落首領是仇池(甘肅西和洛峪)楊氏。曹操經營涼州、漢中時。曾先後徙武都氐人於天水、扶風和京兆(甘肅東部至西安附近)。東漢時的板楯蠻曾稱賨人。曹操討張魯時,把漢中的賨人遷到天水、略陽等地;原被遷徙到這一帶的氐人遷到關中,故賨人又被稱為巴氐。




5、羌族

羌族原來住在甘肅、青海之間,東漢以來,很大一部分逐步遷到陝西。




二、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

反抗原因:

1、殘酷的壓迫和剝削

各少數民族內遷後,與漢人雜處,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人民對漢族統治者“怨恨之氣,毒於骨髓”,因而反抗不斷的發生。



2、流民問題

各少數民族的反抗引起的戰亂,加上政治腐敗和天災流行,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流亡。這些流民到了新的地方,生活無著,加上官僚地主的壓榨和政府催逼還鄉,因而紛紛起來反抗。

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

1、李特起義和成漢建國

李特是巴氐族首領。因戰亂和饑荒,李特率領氐、漢、賨、叟各族人數萬戶十餘萬口,經漢中流入四川。大批流民入蜀,與巴蜀地主發生了矛盾。西晉政府下令流民限期返鄉。李特代表流民提出請求緩行。晉地方政府官員假意應允,而後派兵進攻李特,李特率眾被迫於公元301年起義。由於得到蜀中人民的支持,起義軍接連大敗晉軍。後來李特在戰鬥中犧牲,其弟李流、子李雄率眾繼續戰鬥。公元304年起義軍攻下成都,李雄自稱成都王。公元306年,李雄稱帝,國號成。



2、李淵、石勒起義

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劉淵、石勒也趁機起兵。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開始起兵。不到二十天,發展到五萬人。劉淵起兵的目的是想做中原的帝王,推翻晉政權。為實現目的,所以打起“尊漢”的旗幟,自稱漢王,建國號曰漢。劉淵起義贏得了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的支持,隊伍不斷壯大。軍事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佔領了晉的大片地區。

石勒,羯族人,上黨武鄉人。曾被掠為奴,後投奔劉淵。之後劉淵勢力迅速壯大,發展到山東、河北等地。公元308年,劉淵稱帝。310年,劉淵死,子劉聰奪取帝位。劉聰於公元316年滅晉。


魏晉時期,北方內遷少數民族人民的反抗極大衝擊了中原漢政權,影響和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limuzi1966


在美好一天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以下那我為大家分享,我首先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同時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之一:五胡參加中原的戰爭大多並非主動,甚至是被晉朝當權高層強行給拉進來的

譬如五胡亂華的始作俑者,漢趙開國皇帝劉淵,他就是被西晉的鄴都留守成都王司馬穎拉進戰爭的,司馬穎想讓劉淵召集匈奴五部幫他爭奪天下,可司馬穎死了,劉淵就自己爭奪天下去了。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是個殺西晉高層不留手的人,原因在於在西晉的統治下,石勒等上黨羯族人幾乎就沒有活路。

有一年,幷州饑荒,石勒甚至對晉朝的一位官員建議:“乾脆把我們羯族都劫掠來賣到冀州當奴隸吧。

冀州人得到了奴隸,至少我們也得到一口飯吃。”後來石勒等人當真被西晉高層掠賣為奴,一路上帶著枷鎖,因為枷鎖不夠用,甚至兩人一枷。正因為生活如此悲催,石勒才義無反顧的投入了戰爭。

遠在遼西、遼東的慕容家(後來建立了前燕、後燕等政權),遠在漠北的拓跋家(北魏的前身),都被西晉的地方高層(幽州刺史、幷州刺史)主動聯合,請求他們出兵參與中原的戰爭,無外乎是為了滿足這些地方高層爭雄天下(有的是自稱匡濟天下)的野心。

成漢的李家、前秦的苻家(本為蒲家)、後秦的姚家等等,都是西晉的統治出現了巨大問題,地方饑荒或者兵亂,造成了這幾家和他們族人的大遷徙,生活動盪不安而造成的。

對於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我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大歷史觀


五胡亂華是晉王朝社會矛盾的激化,當然,有大一部分觀點歸咎於民族意識,其實這是片面、不正確的。

通常,我們把氐人起義,並建立成漢政權視做為五胡亂華的開端,但對氐人為什麼要起義卻是一頭霧水。

後三國時代至晉初,氐人主要生活在秦州,也就是甘肅南部和陝西中部一帶。

後三國時期,包括氐人及後來建立政權的匈奴人、羯人、羌人及鮮卑人,他們在中原政權的西方或北方都有了繁衍生息的棲息之地,他們對中原王朝是依附關係。如果不是迫於無耐,他們與漢族一樣重土安遷。

而之所以有這樣比較穩固的局面,主要得益於三國時期魏、蜀等國與晉初比較融洽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甘願承擔了墾荒與戍邊的任務。所以,此時的氐人與眾多少數民族一樣,都把自己當成是蜀國、魏國或是晉朝人。但是,沒多久晉王朝打破了這種平衡。

公元291年,晉王朝的內戰開始,八個皇室宗親之間大打出手,又稱八王之亂。如果把八王之亂比作風,顯然不是狂風,而是無休無止、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戰亂不止,又遇上災荒年,氐人只好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到益州(蜀中成都)謀生。




氐族人與漢民族一樣的勤勞,他們入蜀後或充當苦力,或經營小生意,或從事手工業,以維持生計。很快,氐族人就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日子緊湊,其樂融融。靠自己辛勤付出而獲取生存尊嚴無可厚非,政府應該予以鼓勵,但是後來被“八王之亂”搞昏了頭的晉朝廷卻下令將“流民”趕回原地。

晉朝的官吏腐敗的無藥可救,當益州刺史羅尚接到朝廷指令後,臉上露出了詭異的笑容,他彷彿已經看到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在朝他招手,因為他馬上醞釀了一個惡毒的計劃。羅尚下令:氐族人必須限期回到原生活區域,否則格殺勿論,最重要的是隻准許人走,平時所積累的財物統統留下。


這樣一來,擺在氐人面前的只有三條路可選:1、回到原來的災荒之地餓死;2、賴著不走,被朝廷殺死;3、起義,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甚至選那條路,但凡有大腦的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第三條,這就是人所為生存的本能反應。於是氐族人推舉一名叫李特人為首領,然後開始對抗晉朝廷。

李特戰死後,其子李雄於公元304年攻陷成都,刺使羅尚逃走,李雄建立成漢政權。由此,五胡十國時期的第一少數民族政權建立。顯然,氐族人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選擇與朝廷對抗。

隨後,匈奴人“首領”劉淵趁八王之亂,晉王室親王顧此失彼,焦頭爛額之際回到左國城(山西離石北),遂即宣佈獨立,建立前趙帝國。


第三個反晉政權是羯人石勒建立的後趙帝國。石勒二十一歲時,與眾多羯族人被原幷州刺史司馬騰販賣到山東奴隸市場出售,以換取軍餉。後來石勒從地主家逃脫,加入當地一個名叫汲桑的人領導的農民起義組織。汲桑死後,石勒投靠了前趙。

公元319年,石勒率部族脫離前趙政權,另起爐灶,建立以羯族人為主的後趙政權。第二年,原涼州刺史張寔去世,其弟張茂也偷偷自立,稱前涼王國。而此時的西晉王朝在前趙、後趙及中原農民起義的夾擊之下惶惶南下,偏安江南一隅。

公元329年,後趙滅前趙。這時,佔領匈奴故地的鮮卑人、集中在甘肅青海一帶的羌人也伺機南下,加入中原的大混戰、大爭奪、大掠奪之中,北方的戰亂持續升溫。


通過上述的梳理不難看出,五胡亂華的根源其實是晉王朝的腐敗,官員的貪汙殘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各民族老百姓被迫起來抗爭,最終引發了一場以匈奴、鮮卑、氐、羯、羌、漢等多民族之間持續一百多年的大混戰。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為人所熟知但又不願被提起的歷史時期。而五胡亂華就是其中最黑暗最動亂的一個歷史階段。為什麼司馬晉朝會被人所詬病。連帶著曹魏也被罵成是廢物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曹魏沒守住江山被司馬氏給篡權了。而且篡權後的司馬氏由於無能致使江山落入異族之手,使得華夏遭受了莫大的創傷。


五胡亂華可以說是又晉朝一手導致的惡果。原本從三國時期開始北方遊牧民族對於中原就構不成什麼太大的威脅。從董卓,公孫瓚,袁紹,呂布,馬騰,馬超,曹操這些人都擊敗甚至奴役過遊牧民族。馬騰和馬超就更別說了。本身他們的血脈裡就混雜了羌人的血統。而且馬氏一族在西涼羌人和氐人之中威望很高。馬超甚至被羌人稱為“神威天將軍”由此可見羌人事多麼的信服馬超。而呂布的威名最早也是從遊牧民族身上殺出來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更是讓遊牧民族膽戰心驚。


而曹操更是狠直接殺的烏恆一蹶不振。烏丸畏懼曹操兵威直接表示歸順曹操。要知道這兩大異族可是漢朝一直以來的大敵。但曹操之憑藉一人之力就搞定了二族,可見曹操對於剷除異族的決心。當年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不久袁紹便去世了。而袁紹的兒子為了奪位展開了爭奪。而曹操坐山觀虎鬥最後出面收拾殘局。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徹底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解除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受到烏恆的威脅。所以曹操出兵攻打烏恆。此次一戰曹操斬殺烏恆首領單于蹋頓。收降者近二十萬人。烏丸畏懼之下派人向曹操表示了臣服。北方穩定。

所以說三國時期底子打的很好。北方異族都被打怕了。沒有人再敢大張旗鼓的掠奪中原。而晉朝成立後更是聲威日盛。但這種大好環境並沒有維持多久。晉惠帝去世后皇後賈南風想要效仿呂后干政。但賈南風畢竟手段還是太差了一點。她的干政不僅沒有控制住局勢,反而搞得晉朝雞犬不寧。而各藩王在賈南風乾政之後也覺得是一個機會,所以紛紛加入了這場權利爭奪戰。當時晉朝幾乎有點實權感覺自己能成事的藩王諸侯都參與了爭奪戰。但其中以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這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所以這次奪取之戰也被稱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一起整個晉朝瞬間風雨飄搖,由於諸王之間的爭權奪利導致國家不穩定,所以民生,經濟發展等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剛開始八王之間都是互相結盟然後相互廝殺。但後來諸王之間都殺紅了眼。從司馬越開始就把異族拉入了這場權利爭奪戰中。司馬越在第一次使用鮮卑軍隊的時候就縱兵劫掠了長安,殺了兩萬多人。後來范陽王司馬虓也有樣學樣借來了鮮卑軍隊開始作戰。之後越來越多的異族加入到了這場“狂歡盛宴”當中。

隨著八王之亂的推進,晉朝勢力越來越弱內部消耗太大。而異族卻由於一直在搶劫掠奪,所以異族一個個肥的流油。所以異族趁著晉朝衰弱開始大規模進攻晉朝。而此時的晉朝由於八王之亂的內耗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面對氣勢洶洶的異族晉朝毫無辦法。之後晉朝覆滅。剩餘的晉朝皇室和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南下遷移建立了東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衣冠南渡”。


東晉建立後北方徹底就成了異族的樂園。眾多遊牧民族一起湧入中原地區。而這其中又以匈奴,鮮卑,羌,氐,羯這五族實力最強。整個北方都落入異族之手。後來史學家也把這段歷史稱為“中原淪陷”。在之後近百年的時間裡北方地區由異族和漢族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一強弱不同的政權。這也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格局。直到隋文帝楊堅建立了隋朝結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再次統一了國家才結束了這場浩劫。而史學家也把五胡亂華時期稱為漢民族的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中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從那時候起,到五胡亂華為止,中國從來沒有分裂過。秦代以前,周王為天下的共主,也稱天子,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漢、魏、西晉四代,只有中原王朝的元首才能稱為皇帝,也稱天子,其他四裔各族的首領,另有稱呼,例如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一概不能稱為皇帝。

雖然在這四個朝代的五百多年中間,中國的國勢有強有弱,疆域有大有小,但是這種秩序始終保持,一直沒有亂套。五胡亂華這個歷史時期一共只有136年,可是這次大亂確實非同小可,由於這次一亂,造成了:一、中國從此開始分裂。過去萬里江山只爭一個皇帝寶座,已經打得天下沸沸揚揚,死人無數;此後分分合合,經常出現一些小朝廷,甚至於合的時間短,分的時間長,戰亂不已,太平無望,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更不好過。

二、過去只有中原王朝的元首能稱皇帝,能稱天子,四裔各族首領不得僭稱,要想冒充真命天子也不容易,老百姓還好識別一些。自從匈奴的劉淵冒充漢朝的子孫打出漢朝旗幟,帶了個頭,引得許多胡人首領跟樣學樣,奔騰而來,爭當皇帝,使得中原大地亂成了一鍋粥。

三、中原王朝建立一個朝代,總還要用幾個讀書人,講求一些治國之道。作為農業民族的皇帝、皇后,每年都要不違農時,自己帶頭,男耕女蠶,做個樣子。胡人皇帝,可以萬事不管,只要敢殺人,會打仗,就可以打進中原來搶皇帝寶座,燒殺程掠,胡作非為。你是怎麼看的呢?

天天開心歷史


五胡亂華的歷史真相總結兩個大點。


1.西晉末八王之亂,總共動亂16年,尤其第二階段,公元299一直到306年,歷時7年內亂,內耗嚴重,民族矛盾尖銳,司馬皇室家族消耗殆盡,比如成都王司馬穎,公元306年亡,而成漢開國皇帝李雄304年稱成都王,內亂紛爭,外族乘機襲擾,其他分封諸侯的司馬氏也被其他外族佔領起兵稱帝。


其中有一支司馬家族司馬睿在士家大族幫助下逃往南方,建立政權,史稱東晉。中原王朝政權南遷,北方無主,亂作一團,由李雄、劉淵、石勒、冉閔、苻堅等人建立的北方新政權頻繁交戰更替,史稱五胡亂華。

2.東晉時,馬鐙被髮明,騎兵成為重要的兵種,由遊牧民族統領的政權,草原民族得到大力的發展,成為當時最厲害的兵種。騎兵在北方能發揮優勢,但在南方止步不前,形成了五胡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究其根源,中原王朝太弱又內鬥,遊牧民族崛起,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故事。


曾有錢


五胡亂華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一是五胡是北方夷狄北方少數民族。早為匈奴,羯、氐、羌、鮮卑。後來又有突厥、回乞、契丹,女真,東北有室韋、高句麗。另外一般講戎狄,北部西部西北部少數民族。一般講蠻夷,東部南部東北東南西南少數民族。

二是華胡一家,華胡都以華夏為根,匈奴是夏之別部,也是炎黃子孫,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匈奴五胡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民族。各少數民族多以戰神蚩尤為祖先,所以中華民族是炎黃蚩子孫。

三是五胡亂華就是胡華或胡漢矛盾鬥爭的最激烈形勢。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合則天下一統,華胡一家,如強漢盛唐蒙元明清;也有和平相處,華胡一親;也有胡兵寇邊、虜掠中原。也有漢軍唐軍橫掃大漠,佔據嶺北西域。也有五胡入華亂華,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宋金遼夏、元清兩朝,中華民國五族共和。

四是中國曆來天下大治出現開國盛世或中興之治。而亂世出現天下大亂,主要是兩亂,一是國家和民族內亂。包括統治階級爭權奪位的內亂,如漢初七國之亂,晉初八王之亂,宣武門之變,陳橋兵變等。包括被統治階級的反抗,造成天下大亂。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漢末張角起義,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末太平天國起義。一是國家邊亂,少數民族為亂,掠奪或侵入中原。如匈奴白登之圍,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夏金遼爭戰,元滅宋、清滅明。

五是五胡亂華的本質和歷史真象。華胡合則一家,分則各立。矛盾表現為中原與北方、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利益爭奪問題。中原地在黃河及長江中下游平原,農業生產的水利氣侯條件較好,農業比較發展,正常年景人民安居樂業。而北方是大漠戈壁草原山地丘陵,地廣人稀,適合放牧,生存條件較差,肉食為主,糧食很少,極寒冬季、災害年景,他們要到中原邊境搶掠糧食人口特別是婦女小孩,以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中原和漢族為防止被搶掠,就採取和親和處政策,給他們統治階層貢送美女財物,使她們安寧生活。或者下大力量修建長城阻擋遊牧民族的虜掠。或者派大軍把他們趕到西遷遠離中國。但他們經過積蓄力量特別在中原發生內亂時,他們往往趁亂趁虛而入,虜掠中原。如五胡亂華就是西漢東漢安置的大量南匈奴人員及其他各部落人員乘西晉八亂之亂,打進中原的。羯趙本來文明進步慢,又以食肉為主,在肉食軍糧嚴重短缺時,他們野蠻地殺害漢族年輕婦女作為兩腳羊食用。在冉閔發佈殺胡令後,羯族人被斬殺已絕。後來宋劉裕又殺絕鮮卑慕容建立的國家燕國的全部皇親。


東方史證


如果知道彈簧壓縮的原理,也就明白了“五胡亂華”的原因了。

簡單點兒說:無論是農耕的漢人還是遊牧的胡人,人類的劣根性造就他們都有先天殘酷的一面。既然有漢人對胡人冷酷無情的壓榨,也就有了後來胡人對漢人加倍的報復和屠殺。


歷史上,“五胡亂華”是指西晉末年,匈奴、鮮卑、氐、羯、羌等五個少數民族,乘晉宗室“八王之亂”,起兵佔據中國北方,使北方處於幾百年的大動盪之中。其實,五胡只是指五個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當時參加亂華的還有很多小的少數民族,他們只要有幾把破刀,也照樣砍殺過來。這些少數民族每攻佔一地,就把漢人男性大多砍殺,只留下女人分給作為繁殖後代的工具。
“五胡亂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可以說,後來的十六國時期,是一個民族分裂的時期,同時更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個時期以後,純漢人血統僅僅是一個概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