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淩水街道向陋習開刀 棄管樓院換新顏

高新區淩水街道向陋習開刀 棄管樓院換新顏

高新區淩水街道向陋習開刀 棄管樓院換新顏

11月19日上午,高新區淩水街道大風呼嘯,藍海社區欒金中街有一片棄管小區,而樓院裡卻整潔乾淨。就在兩週前,街道、社區組織人力清理樓院雜物。冬日的寒風似一陣文明之風滌盪著這裡,有居民自發地向“陋習”開刀,有居民配合社區清理自家堆放的雜物。

清理雜物“棄管樓”換新顏

高新區淩水街道欒金中街,當地人總習慣這裡最早的稱呼——“欒金村”,一條暗河從中街南側緩緩而過,街角一處休閒石廊裡看不到一根菸頭。這片樓宇建於上世紀90年代,老齡人口、外來人口多,許多居民樓外成了“自留地”,有人在樓角搭起木棚存放雜物,有人直接將雜物堆放在窗下、樓前。但這樣的情景,如今已經看不到了。

“從11月10日開始,我們就啟動了集中清理樓院雜物的工作。”藍海社區書記馬曉芳告訴記者,幾天來,清運雜物共動用車輛58臺次,將許多樓院的死角和難點都徹底清理了。“其中,許多雜物堆積多年,這次徹底清理了。”馬曉芳說,清理雜物不但美化樓院,更消除了安全隱患。

在欒金中街8號樓,一處約10米長的土地剛剛翻修,顯得格外乾淨。“這裡過去是一大片用木板搭建起來的簡易棚,裡面堆放著各種碎木板、碎木塊,已經建了好幾年了。”馬曉芳說,簡易棚沿著樓體外側將樓角包裹了起來。之前社區和住戶溝通幾次,簡易棚就建在窗戶下面,不但看上去不美觀,而且一旦發生火災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反覆溝通幾次,這位住戶積極配合清理工作,將簡易棚和雜物徹底清理,露出了樓體的本來面貌。

居民們自發向“陋習”開刀

“在樓院裡堆放雜物其實是一個陋習,在老舊小區,尤其是‘棄管樓’時常發生。”淩水街道陽光社區書記周潔說,陽光社區是高新區老舊小區比較集中的區域,因此樓院堆放雜物也是社區著重解決的“頑疾”。“我們就上門去找住戶做工作。”通過周潔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不少居民主動向“陋習”開刀。

11月15日17時許,劉師傅剛下班就把自家門前的自建涼棚拆除了。“涼棚是我自己焊的,用玻璃鋼和鐵皮圍了個棚,讓街坊們歇個腳、聊個天。”劉師傅告訴記者,社區和街道跟他談了幾次,他也覺得這個棚子有些礙眼。“文明創城,咱不能拖後腿。”沒等社區清理,劉師傅連夜把棚子拆了,“現在一看,感覺敞亮不少,樓前乾淨利索,沒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心裡也痛快。”劉師傅說。

11月19日上午,在欒金中街2號樓,記者見到李桂萍時,她正用掃帚清掃門前的落葉,掃帚掃過的地方原來是她自己搭建的小倉房。“就是用木板拼起來的,用來存放婆婆的輪椅,每天推她坐輪椅出門遛彎。”李桂萍說,起初覺得輪椅搬進搬出麻煩,所以建的。最近社區幹部和她溝通幾次,李桂萍主動將小倉房拆除。她說,在樓院堆放雜物都是以前生活不便利時留下的舊習慣。“現在倉房拆了,空出來的地方多敞亮,到了夏天可以讓老人坐在樓外面乘涼。”李桂萍說。

網格化管理將“棄管樓”管起來

在淩水街道凌秀路55號樓有位老人,幾年前在樓前的花壇架起了土灶,每天燒水做飯都在樓前進行,而且花壇裡多是老人撿拾的柴火、廢品。“此前也曾處理過多次,但是一直沒有解決。”周潔說,為此社區幹部差不多每天都要去老人家裡做工作,主管城建的社區專幹甚至跟老人認了親,工作做通了,老人的思想也通了,很快就將雜物清理乾淨。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這裡,如今花壇裡已種上了觀賞樹,有老人見到周潔等人,熱情地打招呼,“現在挺好,一眼就能看到前面,挺乾淨。”老人說。

“社區幹部直接與住戶對接,是我們街道推出的一項新的管理辦法。”淩水街道宣傳辦工作人員王語嫣告訴記者,目前街道正在進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尤其是針對一些“棄管小區”、“棄管樓”,每個社區幹部都會負責一片區域,專門對接轄區居民,一方面是解決住戶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及時處理問題。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王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